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后期仍然掌握着绝对实权?

小公子49

明朝有两个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个是万历皇帝,一个是万历的爷爷嘉靖帝。这爷孙俩人不上朝的时间总共近六十年!占到明朝历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惊讶的是,嘉靖帝和万历帝的权力都没有被架空,不仅没有架空,而且还牢牢的掌控着权力。

道理很简单,放过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头羊都管住,只要管住头羊就可以。万历和嘉靖两个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管制内阁。

万历朝的内阁首辅,比较著名的有: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赵志皋、朱庚、沈一贯、方从哲、叶向高等等。这些人除张居正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被万历皇帝严格控制。

万历朝伊始,万历皇帝年幼,张居正自己构建了一个由太后(李太后)、首辅(张居正)、权宦(冯保)组成的权力铁三角。万历皇帝被张居正的压制了整整十年。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第一时间把张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历任首辅都已经由皇帝任命。继任的首辅中,除了王锡爵尚有一丝强势外,其余的首辅几乎没有任何跟皇帝对抗的资本,唯以圣意为上。万历晚年,浙党首辅方从哲担任首辅的七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见过皇帝,双方往来全靠文书,但方从哲几乎所有的政意处理都由皇帝决定。

而且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政务尤其是重要政务还是要处理的,对于明朝的对外战争,比如“万历三大征”和萨尔浒之战,都是由万历帝自己拍板决定的。这个在紫禁城里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宫里决定了整个明朝的命运。


小约翰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着实权这事其实很好理解。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马云天天东北西跑,一年也不会有几天在阿里巴巴总部待上几天,可阿里同样赚钱,马云之所能离开,是因为他下面有副总裁,有经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门,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样,史料上称,明朝是封建社会制度最完善的,以至于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对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发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监督机构(督察院)与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权,而宰相职位的废除,奏章成为了皇帝的唯一专权。外有监察机构与锦衣卫监视百官,内有奏章专权披红,行驶政务联系。。这样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乱,也乱不起来,而废除宰相,奏章直接变成皇帝的专权之后,更是无碍,而“万历的三大征”便是明神宗幕后操作的。

说起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们的口水。万历10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48年。万历刚登基的时候,由李太后,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万历在位前十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万历中兴”。

因为继位时间过早,万历早年一直在太后与大臣的操控之下执政,幸福指数特别低,但是万历不气馁,同样学习,随着知识的增多,开始变得寡言少语,甚至看起来可欺。郑贵妃还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为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于鼓励大臣直言进谏,以便及时纠正皇帝的错误,保障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从而确保朱家江山万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训》对后世有绝对的权威,后世的臣子们可以拿着《祖训》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担心受到处罚,言官们以此为恃,有恃无恐。

随着制度实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就开始变味了,言官制度,变成了换取名气的途径,面对“软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变成了口水战。

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开会讨论,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关键人物到场就好,因此万历皇帝为了避免口水,开始了无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讨论时,只需将相关一小部分人叫来议事即可。而“万历三大征”(平定宁夏蒙古哱拜之乱、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以及抗倭援朝战争)便是这样完成的。而日常事务,走奏章即可。

不过随着万历的皇帝的年纪越来越大,也开始荒于政事,又无像张居正这样的人可以督导,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历史记载中,把万历年作为明朝开始走向灭亡的起点。


笑尝历史百态

说起明朝,尤其是万历帝,那可真是历朝历代中难得一见的一朵奇葩。

万历帝朱翊钧在长达48年的执政生涯中,竟有近三十年不上朝,这样的皇帝是不是天下无双啊!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后期仍然掌握着绝对实权?

1、这一切得感谢朱元璋设计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明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朱元璋以他的铁手腕废除宰相制度,撤掉了中书省,把权利分配给六部,皇帝直接掌控中央集权。为防止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又设立督察院和北镇抚司,监督和监视官员。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就是特别有名的厂卫制度。

明朝很多制度可以用变态和残忍来形容。尤其是特务组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万历通过平衡官僚派系之间的力量,用大批宦官控制局面。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四边形政治结构,即皇帝-----官僚——宦官——百姓。

明朝的官员体制当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宫中的宦官,一类是当朝的文官。在文官中有一些专门负责纠正朝廷错误的言官,还有三到六位不等的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大学士,形成稳固的中央集权。

2、为什么说明朝皇帝难被架空呢?

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到了万历年间已经很成熟了。皇帝好比大财团的董事长、大股东,他拥有大明公司的所有权;文武百官们是各部门经理、总经理,负责大明公司日常运营。

万历帝不上朝,朝廷的政务不会处于停滞状态。因为有内阁官员替他拟好朝政,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采纳他们的建议。当皇帝不理政务时,宫里有秉笔太监,可以代行决策权。经过秉笔太监的批红之后,直接发给内阁施行。

那么有人会说难道皇帝只是摆设吗?当然不是,在那些勤政的皇帝面前,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都只是帮助他处理朝政的工具。

遇到万历帝这样消极怠工的主子,国家机器正常运行。也不用担心有弄权事件,有一大群不要命的言官,在外面盯着内阁和宦官。

皇帝不上朝的时候,宦官和内阁之间明争暗斗,都想利用皇帝之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皇帝也会利用他们之间相互制约,来掌控朝政。正所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3、明朝有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这是万历帝不被架空的利器。

特务机构只对皇帝负责,抓人杀人不需要走常规程序,那些妄图弄权的人自己也知道,可以弄权但不可以对皇帝不忠。这些种种因素保证了明朝皇帝不会大权旁落。

万历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他不理政。日常政务有总经理(内阁)处理,重大事务由总经理向董事长(皇帝)汇报。这样一来,这个董事长(万历)每天就不用开会了。各部门经理(文武百官)该干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

有没有好好工作,公司四处安装的摄像头(锦衣卫、东西厂)就是他的“千里眼,顺风耳”,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在万历执政后期,抗倭援朝、宁夏兵变、播州之乱在历史上被称作万历三大征,可以说是万历的生涯中最值得浓墨重彩的地方。

直至临死前,他还不顾疾病缠身,分兵四路围剿已成大势的东北悍敌努尔哈赤。

在其统治的四十余年中,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领悟人才辈出。例如:吴承恩、王世贞、徐渭、李时珍、徐光启等,社会文明、科技一直在进步。

总结万历帝的一生,我们很难为其武断定论。万历亲政后,在清算张居正、贬斥冯保后,逐步架空李太后。

亲政短短几年,他便摆脱三座大山,政治手段可圈可点。万历前十年仓廪丰实,国库钱财多达四百万,“海内肃清,边境安靖,治绩炳然”,如此看来万历帝绝非庸人所能比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万历皇帝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干活

跟其他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不一样,有的是起不来(深陷后宫花丛),有的是懒得去(哥还得修仙呢),有的是去不得(无实权的傀儡)

万历比较特殊,他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抗议——闹了别扭,不想见你们!

所以,多年不上朝的万历,起因是私事被干预,而自己竟然无可奈何。所以一气之下就不上朝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我喜欢哪个儿子还轮得着你管?“是的,不仅要管,还要一管到底!”

万历彻底愤怒了,气的吹胡子瞪眼,甚至大有口吐白沫抽过去的迹象,可是下面这帮大臣非但没有表示出关心,还一副万历欠了他们三百万的样子

“算你们狠!你们、你们...你们给我等着!”万历悻悻的离去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万历和大臣们从良好的同事领导关系变得水火不容?

答案就是——国本事件

这是伴随了万历一朝大半岁月的事件,围绕这个事件还发生了明宫三大案之中的两个,可以说是足够精彩了

简而言之,就是万历选继承人的事情,作为皇长子的朱常洛,万历不喜欢,而郑贵妃生下的福王朱常洵,则是万历非常喜欢且想立为大明下一任CEO的

问题来了,大臣们坚持己见,必须要立皇长子,万历不同意,非要立福王。毕竟人家是皇帝,人家喜欢谁,想选谁,论得着你们这些外人掺和吗???

答案是——不仅能管,而且一管到底(明朝内阁,有驳回的权力,即认为皇帝的诏令不对,是可以拒绝执行的)

就这样,万历皇帝不干了,他决定和这帮阻挠他家事的人决裂——老子不上朝了,你们爱咋咋地!

消极怠工、哦不,偷摸干活的朱翊钧

多亏了朱棣,搞了这么一套内阁制度,才能让万历得以如此“轻松”的完成国家大事的决策,每当万历躲在被窝里睡觉不去上朝的时候,是不是该感谢一下朱棣同志


内阁由首辅、次辅组成,是大明最高决策执行官员,他们来对国家大事进行票拟决议,也就是给朱翊钧提供解决方案,属于智囊团和幕后工作者

当内阁加班加点的把国家大事都理顺出解决方案后,由司礼监太监呈给万历,并读给他听。听完后觉得正确的,拍板执行,然后太监负责盖章。如果觉得有问题,他再琢磨一下,或是自己来修改,或者让太监代笔

完事后,就是电视剧中常见的场景,一个太监拿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某某咋地咋地云云的”

如此看来,万历并非是不干活,只不过他省略了上班中的打卡环节和讨论环节而已。所以,不上朝的万历只是换了个地方(如被窝)工作

经常加班到深夜的万历,并不为人们所知晓,大家眼中的万历,就是个消极怠工的主儿,就是个赌气撒泼的人儿

换个方式干活的万历,真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不得不说,万历三大征的确都是朱翊钧本人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也的确印证了他并非消极怠工,只是万历一朝,也绝非如此平静安定

明朝之亡、亡于万历的说法,是史学界比较公认的,那么万历一朝究竟经历了什么?而朱翊钧同志,怎么就成了大明公司走向下坡路的罪魁祸首了呢?

由于立储事件让万历和大臣彻底决裂,所以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不再是坦诚相待的好伙伴,而是成了完全的对立面

万历后期,诸多政府工作部门几近瘫痪(退休了没人管,离职了没人接),很多官员分饰多角,而原因就是万历。面对油盐不进,坚持不立朱常洛为太子的大龄愤青朱翊钧,大臣们琢磨怎么应对

先是罢工抗议——您要是不把这事儿给我们解决了,我们就不干了!结果很简单,万历根本不回应,呈上去的奏折犹如石沉大海

“算你狠!爷不干了!!!”大臣提交了辞呈,结果还是一样,毫无音信,既不表达挽留,也不表示同意,就这么和你耗着

受不了的大臣开始擅自离岗,这在古代可是大罪,可到了万历这儿,没事,走吧走吧,都走了,我就可以立我喜欢的儿子了!

话又说回来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咋就这么固执呢?

原因很简单——他从来都不想妥协,他从来都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一如他的师傅张居正。万历至死都没有明确表示谁会是大明之主,作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万历几乎耗费了自己整个下半生与文官集团作斗争,而原因竟只是关于继承人该选谁的问题

有个性!有脾气!

明朝皇帝大多都很有特点,有的喜欢修仙、有的喜欢干木匠、有的喜欢嗑药,而在他们当政时,也的确出现了权倾天下的文官或是太监

只不过,他们的权力并非是被剥夺或架空,只是他们不想握在手里、或者是懒得握在手里而已

这一切应该感谢一个人和另外两个制度

首先感谢朱棣同志和他创立的内阁制度

其次,感谢有着现代电影优质素材之称的锦衣卫和东厂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自明太祖洪武元年建国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北京灭明,共276年国祚,历经十六帝。但是明朝居然有121年的时间里皇帝没有上早朝的时间。如明武宗虽豹房沉迷无度,常驻宣府,亲征蒙古王子也是亲临流矢,但也搞得大臣们也提心吊胆。南巡作乐。但也荒废了朝政,多年不理政事。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笃行道教,独守深宫,斋醮炼丹,以求长生。明嘉靖二十一年,由于迷信吸风饮露的求仙之术,导致“壬寅宫变”,此后嘉靖帝迁居西苑长达二十四年不理朝政。虽然明朝出现一些昏庸的皇帝,甚至有连续几十年不上朝理政,但是明朝的国家机器照常运转,君主权利也没有旁落,就连后世的清朝也直接承袭。特别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后期也掌握实际的权利,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呢?

这一切得感谢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这套政治结构,影响他身后五百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明洪武十三年发生胡惟庸案,明太祖以他的铁腕手段,废掉了宰相制度,裁撤了中书省,将权利分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设立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分管军事、民政、司法。将权利牢牢的把控在中央的手中,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形成而威胁中央,又设立督察院和北镇抚司,监督和监视百官。明成祖又设立东厂,形成明朝特别有名的厂卫制度,可以说纵观中国历史中的特务机关,大明朝可以称第二,没谁敢称第一。
加之明永宣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度,使得皇帝的权利再次加强,也保障了皇权的巩固,内阁是皇帝的最高幕僚,全国大小奏事由内阁给出票拟,后转报司礼监,经皇帝批准后皇帝批红,但实际上皇帝;批红的奏折才只有几本,大多数是经皇帝准许后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为批红。这套内阁制度,也保证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理政但整个大明朝的政治机器都能够有效的运转。但是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明末时期给党争埋下种子。
由于明朝的这一套政治制度的保障,虽然明神宗万历皇帝打三十年的时间不上朝,不接见大臣,主要是通过谕旨的形式把控着整个大明朝的实际权力,加上他能很好的利用六部和内阁之间的矛盾,达到政治上的平衡,虽然宠信宦官,明神宗也依然能够掌控权柄。甚至到了木匠皇帝明熹宗,虽然重用魏忠贤,大明朝的实际权力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太监弄权也没有达到东汉和唐朝宦官弄权而威胁皇权的地步。

陆弃

一、问题提的不准确。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万历皇帝没有三十年不理政。

二、首先要了解明朝的制度设计。明朝实行以内阁为核心的文官治国制度。

1.明朝内阁对最终决策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没有监督六部执行决议的权力,所以内阁只有决策权,没有行政权,行政权在六部各寺)。

内阁的票拟是最终决策的篮本,朱批也一般不会完全跳出票拟。当然皇帝可以责令内阁改票甚至退票重拟,但内阁也可以封还皇帝的内出中旨(杨廷和,就多次封还皇帝的中旨),除了内阁,六科给事中也是具有封驳权,也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

明朝文官治国标志内阁制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政治制度。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尤其是万历皇帝皇帝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怠政慵懒的皇帝。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内阁制这一有效的体制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得以以一种较为安定的模式运行下去。皇帝怠政,首辅几乎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仅仅在这一点看来,这和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首相领导下的内阁制有很大的可比性。

明朝文官集团部分限制了君权,使得国策制定实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学性。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而是由所有部门在皇帝面前公决,这叫做廷议。

廷议这种制度虽然决策采纳权完全在皇帝手中,但是这种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在皇帝怠政的时段,内阁和拥有披红权的内监掌握实权。

三、综合分析。

1.万历皇帝只是不上朝,缺少了廷议这个环节。

2.大事决策操作流程。(1)内阁针对事件票拟决议。(2)票拟决议交掌印太监,掌印太监读与皇帝听。(3)皇帝出台最终决议,由掌印太监抄写或直接盖皇帝印玺。(4)由太监带圣旨给相关人部门宣读执行。

在这一流程中皇帝不能直接草拟圣旨,圣旨必须出自内阁。内阁对皇帝圣旨有封驳权。

3.万历虽然没有早朝。但不等于不见大臣。重大事情通过内阁合议和太监传达。重大事件决策权一直属于万历。

4.万历通过人事任免奖惩等权术控制朝臣。利用党争,利用文臣与太监这些矛盾达到平衡控制时局。

5.利用明朝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朝臣控制。

明朝皇帝没那么坏,是满清政府黑的太厉害。


人生如梦zhw



神宗直呼:“我要罢工!我要罢工!”

明神宗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内阁制度的优势作用,堪称是明朝最会偷懒的皇帝,终于将皇权拿回手中的朱翊钧满心以为再没有人可以掣肘他的时候,国本之争开始了,并且以朱翊钧完败收场,朱翊钧瞬间感到受挫,说好的是皇帝说了算的,你们又欺骗本宝宝!于是,朱翊钧干脆任性的“罢工”了,将政事扔给了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

明朝有几位皇帝都让人感觉他们被架空了,可是实际上他们的权威仍然受到威胁,即使是罢工三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也是如此,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明神宗朱翊钧:罢工皇帝!

中国历史上,要说皇帝最会偷懒的王朝要数明朝,要说皇帝最奇葩的王朝仍要数明朝。明朝的奇葩皇帝,比如贪玩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罢工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等等,研究起来还是很有趣的。我们今天的主角是明神宗朱翊钧,这位胖乎乎的小哥哥真的很有个性。

张居正在的时候,小哥哥被老张压着,说是如坐针毡也不为过,曾经因为埋怨老张,还被李太后威胁说要将他废了,改立小弟弟潞王,吓得他瑟瑟发抖。等好不容易熬死老张了,小哥哥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当家作主了,想立朱常洵为太子,结果那帮文官的唾沫马上“啪啪啪”地飞到自己脸上了,将小哥哥气得脸色发黑。15年后,从小哥哥变成了油腻中年大叔的朱翊钧终于彻底失去了耐心,挥挥手,你们说咋样便咋样吧,朕不管了!于是油腻中年大叔朱翊钧罢工了,再也不肯上朝处理政事了。

我估计当时的文官集团对于皇帝罢工这事,心里是既恐慌又兴奋的。然而,罢工的朱翊钧不等于真的对朝廷失去了掌控,他手里还有条会咬人、敢咬人的狗,名曰宦官。



让万历皇帝放权却又始终牢牢掌控皇权的集团管理模式:

总裁兼总经理:皇帝朱翊钧

朱翊钧在接手集团的时候,集团早已经发展成熟了,后来又经过张居正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执行效率,所以朱翊钧担任总裁兼总经理还是很游刃有余的。毕竟集团已经进入正轨了,只要各部门各司其职便好。当然,作为总裁兼总经理,作为法人代表,集团的战略决策权还是在朱翊钧手上的,集团的公章也在他手上。专门的事让专门的人去做,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当甩手掌柜了。此外,1号副总经理可以说是他百分之百的狗腿子,要抗衡总想在总裁脖子上套狗链的2号副总经理足够了。



1号副总经理:宦官集团



2号副总经理:文官集团

这里的文官集团是以内阁为核心的,文官集团自诞生之日起似乎便是在和皇帝抗衡,总想着自己能够制约皇权,本来他们是有精神领袖“丞相”带头行动的,结果被朱元璋釜底抽薪了。后来,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安抚文官集团的情绪,又逐渐提高秘书机构——内阁。但是,皇帝仍然为内阁设置了很多限制,经过努力,他们争取到了“票拟权”,也就是建议权,没有行政权。2号副总经理总想着干掉1号副总经理,但是1号副总经理有总裁撑腰。

总裁、总经理以及副总经理是集团的高层、决策层,文官即使能跻身副总经理这个职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没有行政权的,这是文官集团的短板。在决策的过程中,即使是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皇帝始终稳占上风,永远是二比一。再看宦官集团,虽然本质上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可是,他们有皇帝特批的行政权以及稽查权,当官的,谁不怕查?

因为丞相制度的被取消以及被剥夺行政权力的内阁制度的设立,明朝皇权的外面就等于穿上了铜墙铁壁,有时候皇权看似或落入文官手中或落入宦官手中,也都只不过是看似而已,因为皇帝永远掌握着“二比一”,因此在明朝内部来说,皇权是几乎不会受到威胁的。张居正时代只能说是特例,他的政治手腕实在高超,因为当时有个执行总裁叫做李太后,这时的李太后是皇权代表,而李太后听张居正的,因此冯保也不得不向张居正低头,并且这时的朱翊钧还处于实习期,仍然没有亲政。


吾与吾国


极其简单几句的就可以明白,就是因为朱棣开创的内阁制度,万历只要掌握了内阁大臣就是不上朝也没有关系。虽然内阁大臣权利大但是他没有决策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上,皇帝还有一个执笔太监权利也不小是用来打压内阁的。。(比如魏忠贤)(也包括内阁大臣不是一个人也是勾心斗角,如果内阁大臣齐心协力了那么皇帝手里的执笔大太监就会发挥他该发挥的作用了)所以说不仅不会被架空而且国家也不会因为皇帝不上朝而乱。。。


牛栏网厂养殖用网厂家

您好。您这个问题,其实应该换个说法:明朝是如何做到皇帝不被架空,掌握绝对实权的?

实际上,明朝是通过朱元璋开创的“制衡”法则来保证皇帝掌权的。

在明朝之前的历朝历代,政权结构从导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皇帝自己独揽大权,高居九鼎,同时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完全无力化。另一种则是有位高权重的宰相等职务。这两种,实际上都是造成中央权力的绝对集中。于是,后者的情况,宰相本人可能成为权臣,如董卓、曹操等。而前者的情况下,一旦有人能控制皇帝,那么他就可以凭借皇帝本身的权威来为所欲为了。

然而明朝的政治并非如此。明朝首先不设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行政大权是归属于六部的。但六部只有执行的权利,没有决策的权力。决策的是内阁大学士,尤其是内阁首辅。从这个角度上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然而内阁首辅只有代拟圣旨的权力,他们拟定的决策还要经过太监盖印。同时,朝廷还有一群言官系统,即御史和六科,专门盯着六部和内阁骂。

这种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家分权,使得很难一个大臣能掌握决定性权力,而即使没有皇帝,朝廷也能正常运转。这看似是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实际上却可以防止权臣依靠控制皇帝本身通道垄断权力。相反,皇帝在这种制衡下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所以,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六部、内阁、言官三大系统的斗争并不因此而停息,而皇帝大可以从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操控。

至于天启皇帝,所谓被魏忠贤掌权,只是天启皇帝自己懒得干活,所以让魏忠贤代管下而已。魏忠贤的权力不是来自架空皇帝,相反,是皇帝的信任才给了他这个权力。等天启皇帝一死,崇祯皇帝继位,翻手之间就把魏忠贤灭掉,正说明这一点。


天外村药房

其实这和万历皇帝过硬的政治手腕和居中协调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从万历三大征的时候,万历皇帝那种不慌不乱,调动有度,识人用人就明显,他并不是如同历史上那种昏庸之君,相反他驾驭群臣的能力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一个个性鲜明,能力不俗的君王。

除此之外,值得一说的是,朱元璋废黜相权以来,就有了后来内阁的兴起以及宦官的崛起,内阁代行部分相权,宦官有披红和盖章之权,再加上皇权的政治平衡,如此鲜明的政治制度,就保证了皇帝始终大权在握,自然也就不会被架空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嘉靖皇帝喜欢修仙炼道,天启皇帝喜爱木匠活,他们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于爱好之上,可是却仍然是帝国的最高权柄者,即使朱明皇朝上产生了不少权倾朝野的太监,如刘瑾、魏忠贤等,可是他们就是依附于皇权而生的,皇帝随时能够收回朝政大权。

题主的问题有部分错误,万历虽然怠政28载,可是他还是会出席会议的,只不过是小团体会议罢了,如此也就保证了权利的不真空,谁敢取而代之呢?

再来说说明朝的精锐军队是集中在九边的,而卫所制度,就是在边境上屯兵屯田,兵员和小军官是世袭的,而大战时将军则是临时指派的,还有宦官监军呢!如此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没有兵权的调度权利,谁能够觊觎皇权呢?

所以终究还是在于明朝权利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当真是在千百年的血与火中而提出的最精华的制度,也难怪明清之际皇权达到历代的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