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雞兔同籠”問題

教育中的“雞兔同籠”問題

今天讀了一篇文章:每個人都有一個“籠子”。這個籠子不只是個籠子,這個籠子有點脫離實際的感覺,有點遠離教育的味道。教育是在培養學生的能力,生活生存的能力,而這個籠子有點生活在籠子的味道。中國古代有一個著名的數學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到今天我們還要算。如果交給數學老師,不管用哪種方法,教會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大概只需要十分鐘。方法就是把籠子裡全部看做雞或者兔,很容易理解。但是直接把題目交給學生,學生可能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明白數和數之間的關係,雞和兔的問題套用一個公式,實際上是幾分鐘的事情,這個會了,下一個題借用這個公式就行。教育有時就像解雞兔同籠的問題。我們教給學生解題的公式,考試得到了一個好成績,分數很高,但不代表能力。

教育中的“雞兔同籠”問題

為什麼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因為懂得這個題的算法與考試有一個直接的關聯,考試考的就是雞兔同籠,所以想明白都看做雞或兔,實在沒有意義。這樣也可以省去許多環節,從時間上大大縮短,比如孩子自己領悟需要半月時間,從教學任務的完成上不現實,教師可以很省力,省去許多的枝節,至少可以少傷腦筋,讓孩子記住你的方法好了,下次遇見類似的問題也難不住他們。他們也可以省去思考的環節寫出答案。學生考個高分數,教師也很有成就感。那我們可以想想,這樣的教學有多少意義,但是實際上很多教學就是這個樣子,學生得到一個一個的知識點,那些有血有肉的東西都被剝離。這一切還有意義嗎?但對於大多數教師、學生、家長來說,這一點是絕對可行的。因為考試和能力的關聯度不高。

教育中的“雞兔同籠”問題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那就是考試的問題,考試本身出了問題。我們準備的是十道大餐,別人一直在訓練番茄炒雞蛋;考試卻只看誰的番茄炒雞蛋速度更快——一張蹩腳的試卷可以分辨出的僅僅是炒雞蛋的速度。所以,我們去練習炒蛋就好了,但僅僅練習這個行嗎?對於孩子的成長顯然不行。耶魯大學校長查德·萊文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就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如果連大學都不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追求的話,基礎教育就該有更“高”的理想吧。教育不應該是一點一點的知識點,我常常看到很多的專家在指導教師上課時,講得最多的就是要把知識點找出來,要與考點對接,我感覺我們都鑽進了這個籠子,一個一個的知識點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嗎?就像雞兔問題,發現或者想到看做一類是思考的關鍵,而這一關鍵往往就被老師一句帶過了,剩下的我們拿來不住練習的也許正是應該拋棄的。而那些知識點之外的也許才是教育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我們工作的全部意義所在。

雞兔問題在實際中其實沒有那麼複雜,數一數不就完了。但我們還要算,這是對思維的訓練,如果只記住公式又有何意義。數學中還有一個直尺作圖的問題,用直尺畫正多邊形,有意義嗎?就其實用沒有意義,因為藉助圓規等完全可以做出來,但在數學界,數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甚至看誰先畫出來,而它的意義已經不是使用的問題,是思維力的問題。

教育中的“雞兔同籠”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