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这里聊的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既然是聊小说人物,那就不考虑史书里的记载。

说起《三国演义》里的神箭手,有一些人会首先想起吕布,因为“辕门射戟”实在是太有名了。

实际上,吕布的箭术并不是最神奇的。真正的“箭术五绝”都有超级惊艳的箭术表现,难度都比“辕门射戟”更高

1. 赵云

先看原文:

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言讫,箭到处,射断徐盛船上篷索。那篷堕落下水,其船便横。赵云却教自己船上拽起满帆,乘顺风而去。

这一射的难度分析如下:

第一,赵云和徐盛的两艘船都在行进和颠簸中。特别是,徐盛因为要追赶,所以他的船是满帆状态,高速疾驶,两船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第二,江面风大,细细的绳索当然是在高频颤动着的。

第三,大风对于箭本身的飞行轨迹有很大影响。

因为这3个因素的存在,赵云必须瞬间精确计算多个复杂的变量,实时修正射出的方向

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要知道,现代的狙击手身旁都会有一到两个观察员,帮忙观察距离、风向、风速、湿度等参数。而赵云却没有这样的支援,全靠自己一个人。

再说了,狙击枪的子弹射速极高,风力的干扰影响相对小些;而箭的射速慢,轨迹更容易受风的影响。

赵云这一射的难度之高,无法想象。

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2. 黄忠

原文:

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前面军齐声喊起。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只射盔缨,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

关羽骑着赤兔马高速移动,因为是骑马,所以身体必定是上下起伏,脑袋上的盔缨当然也是一颤一颤的了

如此高速运动又细小的目标,黄忠也是想射中就射中。随心所欲,无往而不利,当真是出神入化的箭术。

但也必须承认,这一箭的难度比赵云的那一箭略低些。因为赵云那一箭,自身所在的船也在运动中,而黄忠却是立定在桥上射箭的;而且,赵云射箭时风大,黄忠射箭时却并没有提到有什么风。

所以,黄忠排名在赵云之后。

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3. 徐晃

原文:

晃曰:“汝夺射红心,不足为异。看我单取锦袍!”拈弓搭箭,遥望柳条射去,恰好射断柳条,锦袍坠地。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

这一箭的亮点在于,柳条很细,又在随风摆动,兼且距离遥远;而且柳条柔软,须得很强的力道才能射断(这跟船上的蓬索又有不同

)。

不足之处在于,徐晃是勒停马足,然后才拈弓搭箭的。如果胯下坐骑在奔跑中,徐晃怕是射不中那么小的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4. 关兴

原文:

关兴挽弓在手曰:“射中红心何足为奇?”正言间,忽值头上一行雁过。兴指曰:“吾射这飞雁第三只。”一箭射去,那只雁应弦而

落。文武官僚,齐声喝采。

这一箭的最大难度不在于准头。因为大雁的飞行轨迹,在短时间内是接近于直线的。只要是神射手,计算好提前量,准头上就不会出大问题。

问题是,你必须膂力够猛,才能把箭射到那么高。所以,这一箭,不仅要射得准,还要射得猛。

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5. 太史慈

太史慈出彩的箭术表演有两场。

原文1:

城上一员裨将,左手托定护梁,右手指着城下大骂。太史慈就马上拈弓取箭,顾军将曰:“看我射中这厮左手!”说声未绝,弓弦响处,果然射个正中,把那将的左手射透,反牢钉在护梁上。城上城下人见者,无不喝采。

这一箭的难度与吕布的“辕门射戟”大致相当。射箭者身子静止,目标也是静止的。难度比上面4个都更低些。

所以我们需要看太史慈的另一场表演。

原文2:

慈连搠死数人,透围而出。管亥知有人出城,料必是请救兵的,便自引数百骑赶来,八面围定。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不敢来追。

这次表现的亮点是,单人连珠快射,百发百中。这在战场上是极为实用的高超技能。不像“一箭钉掌”那样炫技的成分更多。

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其实,“箭术五绝”除了上面说的5个人外,还有几个人可以作为替补选手

1. 吕布

不用解释。

2. 沙摩柯

甘宁骑马奔逃,沙摩柯在其后一箭射出,正中甘宁后脑勺。这一箭准头好,力道足。

赵云和黄忠都不曾射死过敌方大将,但沙摩柯却射死了东吴的大都督,战绩太耀眼了。

3. 魏延

魏延射中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曹操!

《三国演义》里,除了魏延,再无别人射中过君主

三国演义里的箭术五绝:大部分都是刘备的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