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给李云龙授少将合理吗?

永恒的珍珠红

按照小说中的背景来说,是中肯的,不高也不低。

黄麻暴动参加革命,鄂豫皖苏区参与反围剿成长为团长。以团长职务属四方面军长征,跟随陈昌浩长征北上。这一时期举个例子许世友是军长职位,王近山是师长职位。

八路军时期李云龙的职位是新一团,独立团团长职位,非正式编制。刘伯承是师长元帅军衔,陈庚是旅长大将军衔,陈锡联是团长上将军衔。独立团长地位比正式团长略低。

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是师长,后期代理军长。二野划归三野,粟裕(大将)代理司令,叶飞(上将)纵队司令,朱绍清(少将)任军长。建国后李云龙福建军区司令员朱绍清(少将)。

按照李云龙的职务,资历以及功过来说,少将军衔是可以的。如果机遇好点评中将也可以,如果资历浅点或许回评大校。


卫仁闵

李云龙授少将,合情合理。

很多人为他愤愤不平。

他自己也愤愤不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李云龙、孔捷、丁伟这三个好朋友,经历了无数磨难,经历过无数战斗,经历过残酷战场的洗礼,经历过多少战友牺牲永别的痛,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荣耀。

可这三个人,都不服气。李云龙尤其不服气。

从黄麻暴动时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才给一颗星。难怪李云龙不服气。

首先,从资历来说,比李云龙老的真不多。早在过草地的时候他就是团长了,什么概念?早在鄂豫皖时期就五上五下了,资历吓死人!

其次,从战功来说,抗日战争时期,击坂田、灭山崎,全歼观摩团,干掉了服部少将,全歼山本特战队。比他强的不多。

论人脉,旅长是他大哥,老师长是他的老首长,华野司令员也是他的老首长。

这些,都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李云龙还是存在着无可弥补的缺憾。

第一,李云龙多次抗命,私自行动,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这在以服从命令为第一纪律的部队是绝对不允许的。

也多亏李云龙屡立战功,功过相抵。要是换个别人,早给撸了!

第二,李云龙带领突击队与楚云飞遭遇受重伤,此后泡妹子、结婚,再也没有参加过大的战役,在功劳上比别人少了点。授衔时,我军数百万之众,得授将官者,不过千余人。

第三,李云龙负伤前也只是个师长而已,此后只是代理军长,职务和级别并不高。

综合考虑之下,李云龙授少将是非常合适的。

况且,最终李云龙驻守海疆,按照当时的战略部署,他就是将来攻台的部队。

前程不可限量!

可惜,黄了……

不过云龙兄娶了那么漂亮的老婆,也值了。


脂肪故事

稍微有点委屈,从《亮剑》中所表述的李云龙资历来看,即便是红四方面军出身,1955年也应该授中将军衔,难怪老李不爽,这是可以参照的。



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各路长征队伍及陕北红军在内不过三万余人,严重出现了官多兵少的局面,比如陈赓任团长的“干部团”,都是连排级干部和步校学员当战士,在1937年改编成第八路军时,虽经多方补充,全军仍不过四万五千人,因此军官基本降职使用。

115师师长林彪元帅,120师师长贺龙元帅,129师师长刘伯承元帅,这是师一级。六个旅长中除343旅陈光将军早逝外,最高的大将,最低的也是上将,分别是344旅徐海东(大将)、358旅张宗逊(上将),359旅陈伯钧(上将),385旅王宏坤(上将),386旅陈赓(大将)。



我们再以李云龙所在的129师386旅各级主官为例:

副旅长陈再道(上将)、政训主任王新亭(上将)和参谋长李聚奎(上将) 。771团团长徐深吉(中将)、副团长韩东山(少将);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副团长王近山(中将)。

李云龙刚参加改编时的职务,新《亮剑》中有描述,是某团副团长,不给配望远镜。所以首先老李的最低军衔是少将,这是基础。



2,李云龙在《亮剑》中所经历的战斗故事,包括了以王近山为主的三个人物原型,第一个是772团副团长王近山中将,痛歼日军华北战地观察团;第二个是孤身回延安的西路军勇士秦基伟中将;第三个从中原突围到华东、由中野转隶华野粟裕指挥的皮定钧中将,既然如此,军衔也应该与原型拉齐,以授中将较为合理。

李云龙没有四野的经历,钟伟少将似可不参照。

3,唯一影响老李中将军衔的应该是刺头作风,但这个剧中有些夸张,战争年代军纪森严,剧中的有些事情,老李是不敢做的,否则就不是军衔的问题,脑袋都没了。


度度狼gg

李云龙授少将是占了便宜的,没授他个大校就不错了。因为他没有政治背景!

很多人都在纠结李云龙的资历问题,什么参加过黄麻起义,红军时期就是团长,五上五下之类的话。

李云龙资历再深,能深得过詹才芳中将吗?詹老在川陕时期就是红九军政委,军政委和团长隔了多少级,自己去算吧。

詹才芳被打压的根源就是因为他来自于红四方面军,而李云龙、丁伟、孔捷恰恰也都来自于红四方面军!出身于红四方面军不是李云龙的错,但是不会攀领到关系就是李云龙的错了!


(罗大征)

《亮剑》中出身于一野的罗大征就比他幸运,虽然1935年才参加革命,但是人家参加的是“根正苗红”的红一方面军!而且又是一野彭老总的人,虽然人家和李云龙一样都是副军长,资历完全不能比,但人家照样是少将。大树底下好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就不服气了,李云龙也是刘元帅的人,怎么就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呢?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李云龙才是一个团长,淮海战役前才刚刚当上师长。解放后,他只是副军长!是的,李云龙不是军长!

《亮剑》小说,第十一章和第十九章是有明确记述的:

“李云龙刚刚当上师长,解放战争刚开始时,他还是团长。他的情况,全军都少见。红军时期就是主力团的团长,抗战初期又是团长,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他重新当上团长,这十几年来,他的职务升升降降,从团长变成营长,从营长又变成团长。”
“天湖山训练结束后,李云龙被任命为副军长,由于军长彭志患了肝炎长期住院治疗,李云龙成了代理军长,主持军里的工作。”

1955年评衔,依据的标准是1952年的干部评级结果。李云龙当军长是后来的事,当时他只是副军长,副军级干部。

1952年评选的正军级干部,主要是少将和中将军衔,少部分授予大校。

李云龙以副军级参与评衔,最高标准是少将。而且他又是从二野调到三野的,没人疼。丁伟调侃他话,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李云龙没授一个大校就不错了!



丁伟和孔捷就不一样了,两人都是四野林帅的人。丁伟是辽沈战役之后的纵队司令,也就是军长。孔捷也是志愿军的军长,两人都是正军级,授少将还可以发发牢骚。李云龙有什么资格发牢骚?一个副军长而已。


但是1955年第一次评衔时,由于听从苏联专家的意见。中央军委提出有两条指导性意见。

“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

“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这就导致了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当时全国在编的军长和军政委一共有66人,但被授予中将军衔以上的只有8人,占比只有12%。所以李云龙、丁伟、孔捷的少将都属于正常情况。尤其是李云龙,授少将,他是占了一丢丢便宜的!


Mer86

《孙子兵法》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主要指的是智谋,谋略,将而无谋,兵之大忌;信者,有信用,信义,有信则可团结;仁者,仁义,有仁义之心才能受人爱戴;勇者,无畏,狭路相逢勇者胜,将勇兵不熊;严者,有严格的军纪,军令如山。

好吧,我们用上面几条来比对一下李云龙。首先是“智”,相对于智,李云龙有小智而无大谋,可以指挥的好一个团,一个师,但是未必能用好一个军,刘大将军评价李云龙,也只是:有点鬼心眼。如此而已。

然后是信与仁,这一点,毋庸置疑,李云龙做到了优秀,对待战友春风般温暖,对待敌人刀子般冷酷,尤其是给和尚报仇那段,显示出了一个热血将领的一面,有这样的领导,属下不疯了般的跟着才怪。

严,则是李云龙的一个短板,首先将者,军令如山倒,屡次违背上峰命令,不管基于何种原因,总是弊端,这也是李云龙广受上峰诟病的一点。

勇,这一点应该是李云龙最极致的一面,敢于打硬仗,敢爱敢恨——这也是整部剧的魂,亮剑精神。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也就是说,李云龙没有大将之风,但是凭个少将,依据李云龙的资历来说,略显单薄,中将似乎更合适一些。



老麦说说

李云龙,是《亮剑》中的男一号,文艺作品原于生活,不少网友在查找史料后,认为原型是中野王近山将军居多。

王近山是红四方面军出身,抗日战争时期为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刘伯承师长、陈赓旅长)。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战斗,反“九路围攻”,反“大扫荡”战斗。解放战争参加淮海战役,55年授中将军衔。

王近山中将

以此看,李云龙授军衔时,是授低了。

可从剧情看,红军时期,李云龙过草地时,是红四方面军的团长,还应纵兵抢粮被撸了。王近山红军时期已至副师长。抗日时期,最初被国民党承认编制的,是三个师,6个旅,各旅2一3个团,三个师长当然是后来授元帅衔的,旅一级有授大将衔,有授上将衔,比如陈赓,徐海东,黄克诚授大将,许世友,王震等授上将衔。团级战功佼佼者,也有不少授上将衔的,比如杨得志,韩先楚,李天佑,宋时轮等,其余多授中将。王近山是772团副团长,授中将。

以上所说,是正规军,也就是影视作品中常说的“主力团”。为发展抗日武装,我党在建制外还建立了很多编外武装,比如李云龙的新一团和后来任职的独立团。这些团的级别,和主力团(带番号的)差别很大了,主要看自己发展的如何,回到主力任职,外面一个团长能不能有主力实职营长大都成问题。

这点上李云龙就不如王近山了。 解放战争初期,王近山为中野六纵司令,后任二野三兵团副司令兼十二军军长。李云龙参加淮海战役时,只是个主力师师长,至全国基本解放,才为代军长。由此可见,李云龙授少将是合理的。

再拿一个与李云龙有关的将军比较,说明这个问题,皮定均,中原军区第一旅旅长,也是地方部队旅,后负责东南沿海防务,是李云龙任军长的上级。皮定均授衔的初评,也是少将。是毛主席特批“皮有功,少升中”,才授的中将衔。

皮定均中将

这么比,李云龙怎么都不冤。


净月暖阳

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授少将都是合情合理的。

咱们就要知道1955年新中国实行的军衔制度。55年中国的军衔制度借鉴了苏联和朝鲜的军衔制度,要求职与衔不是一一对应,而是军衔低于职务二到三级。

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在土地革命期间为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也为团长,解放战争期间为师长,后来成为纵队司令(军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李云龙是没有当过纵队司令(军长)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李云龙才当了一个代理军长,到55年的时候才是军长。而丁伟说他在辽沈战役的时候已经是纵队司令了。说明李云龙的升迁低于丁伟,也不及孔捷有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因此,按照资历来说,三人是比较低的。

回到主题,55年的时候三人皆为军长。按照55年的军衔制度要求,多数军长是授少将的,如63军军长傅崇碧为少将、54军军长丁盛为少将,45军军长钟伟为少将(丁伟的原型)。孔捷的原型为肖全夫(解放战争为中野9纵26师师长)。解放军当时有70个军,只有少数几个军的军长为中将,如38军军长梁兴初,42军军长吴瑞林等王牌军,其余军的军长和师长一样都授少将,多数师长是大校。

因此,他们三人授少将是合情合理的。


历史军魂

由李幼斌主演的《亮剑》我看过不下七八遍了,这部电视剧当年可是红极一时,李幼斌是真真的把剧中的主角李云龙这一角色给演活了。

电视剧中的结尾部分是1955年授衔仪式,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三个战功赫赫的将军都授予了少将军衔,三人均表示不服,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授的少将军衔到底准不准确。



李云龙是1927年参加黄麻运动开始干革命,后来参加红四方面军,参加过长征直至后来团改师后担任师长,期间因为多次犯错误,降职又升级。后与国民党楚云飞一战中负伤,错过不少经典战役。1952任代理军长。直至1955年授衔仪式。

1955年的授衔依据其实就是52年那时候的定级,那时候的李云龙是代理军长,属于副军级干部,按照授衔时的规定,52年担任军级职务的人,授予少将军衔,少量有特殊贡献的授予中将军衔,李云龙虽然也有过特殊贡献,但是他犯的错误也着实太多,功过相抵,所以他不能授予中将军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原版同名小说,个人认为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就在于电视剧授衔之后动乱十年中所发生的故事。估计现在网络上这部小说的后半部不太好找。不过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一定要读一读。真心精彩,原因不想多说。相信看过的都会懂!


二大爷的米

1955年9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衔,授勋典礼。功勋卓著的10位元帅,1000位大将,上将,中将,少将。6.4万位校,尉军官。元帅让衔,将军要求降衔的高风亮节。革命成功了当不当元帅无所谓,那么多同志没等到新中国的成立降低自己将军军衔的。但也有觉着自己军衔低的,彭德怀侄子同资历的是上尉,但彭总让陈庚把侄子降为中尉。侄子彭启超很郁闷生气的去找元帅,质问为何要降低自己军衔?元帅说:多少同志没等到胜利的那一天,我们活着的还有什么理由为一点蝇头小利闹情绪?说到这李云龙(本不存在)的有什么理由不满足?电视剧亮剑有这段情节,不过最开始说这话的不是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是出自主持评军衔的彭德怀元帅。电视剧很真实的引用了彭元帅的原话,彭帅自身做起有意降低没有犯过错的侄子身上因为彭启超是主持评军衔的彭德怀元帅的侄子。其他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粟裕够元帅的资格只当了大将,其他将军都在其底下。论功劳,论职位?四大野战军打下的江山三野司令员是粟裕,决定胜负的淮海战役二野,三野统一由粟裕指挥。那些将军比得过粟裕吗?有粟裕的例子别的将军有啥好说的?


120672

《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个爱恨分明的铁血硬汉,他老谋深算,虽然胸无点墨,却能把战争艺术玩得出神入化的地步,按照他的好友兼死对头楚云飞的说法是“他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让你永远踩不到他的点”。应该说,从红军将领到抗日民族英雄再到解放战争的功臣,李云龙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个角度上讲,给个元帅也不过分。但是,从李云龙的个性分析,他投身革命并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因为这样的人根本不会有“亮剑”精神,也不可能是面对强敌能够做到“有我无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革命军人。正如剧中提到的,如果为个人芝麻大的豆豆吵吵,那么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又该授什么军衔呢?因此,我认为李云龙之所以这么在乎军衔等级,并不是他跑官要官,而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据查证,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将军在1955年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