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不惑"

岁月的年轮刻过了四十年寒暑,小岗村的大包干带头人们也都老了。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春雷一声响,万蛰苏醒来。

40年前,一场变局如是启幕。开放是风,改革为浪。这一襟起于匮乏年代青萍之末的风,成于动荡时势微澜之间的浪,最终成风起云涌、浪奔涛啸之势,历经40年冲刷,形塑了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截面:无论是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奇迹”,还是人们日益丰盈的内心;无论是改变360行的“互联网+”,还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快递外卖、新“四大发明”;无论是关乎宏旨的“高质量增长”,还是关涉民生的“消费升级”……都标记着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社会的“日日新”。

见微可知著,见端能知末。虽然时间给了我们答案,但我们仍需要在历史之树的粗壮躯干上,截取几圈年轮,找寻微处的纹路,进而窥探从前的风云,预言未来的旱涝。

我们用文字打捞那些“可昭示未来的过去”,用图片言说那些被打上了年代烙印的人、事、物,而这一切,只为给“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绘制一幅历史底本。

对照历史底本,继续改革图治,四十自当不惑。

本期地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总第2期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淮河岸边的一个普通村庄,但历史却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1978年一个冬夜,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纸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分田到户搞“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这里也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

一晃四十年,小岗村的“大包干”也和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脉动,进入了不惑之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改革。

如果仅从村貌上看,小岗村与中国其他村并无二致,整齐划一的二层楼房,环绕村舍的绿油油小麦、金黄的油菜花,奔跑的孩子,坐在屋前长椅上晒太阳的老妇。

但是,如果细心观察,还是会发现很多的与众不同:这里的村口装上了红绿灯,有交警执勤;这里的马路上有穿着统一制服的环卫工,洒水车放着音乐驶过;这里有黄色的大鼻子校车,有消防队、有派出所,有来自各地的访问团和游客,还有无处不在的领导人视察时的巨幅照片。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5日,游人在小岗村村口牌坊拍照留影。

茅草屋到三层楼

小岗村的核心区贯穿了一条叫友谊大道的主街。笔直宽敞的马路两边,是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金昌食府”、“大包干菜馆”、“红手印超市”等名字,都是延续至今的历史痕迹。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4日,小岗村村口的道路。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大包干前的道路状况。翻拍自大包干纪念馆

74岁的严立华说,40年前,这里就是一个20户的小生产队,路是土路,房子是茅草建的。就是在他家的茅草房内,18个农民义无反顾地按下了红手印。

严立华在十六七岁时成了孤儿。“父母、爷爷、三个兄弟,6口人饿死了5口,就剩我自己活了下来,当时小岗一共饿死了60多口人”,严立华说,为了有碗饱饭吃,大家才冒着危险搞起了大包干。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4日,村民们的住房现在统一型式,两层小楼。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大包干前小岗村的茅草屋。翻拍自大包干纪念馆

70岁的严宏昌是大包干的主要召集人。他说,生产队时,大家都没有积极性,“种二十,收十八,不用镰刀上手拔”,一亩地就收个二十来斤,从来没完成过国家的交粮任务,可大包干后,一亩地产的粮食顶原来的二十亩,一年还了近20年的欠账。

严宏昌给两个儿子都盖了三层的小楼,他说,以前盖个大瓦房都是最大的梦想,现在丰衣足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3日,小岗村“金昌食府”,游客在吃午饭。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当年的团圆饭以红薯为主。翻拍自大包干纪念馆

“那时候人人都要过饭。”今年50岁的严德武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二儿子,在严德武记忆中,他从9岁起就跟着奶奶、姑父去要饭,挤火车往南走,“芋头,剩饼头子,要够一麻袋就回来晒干了吃。”

大包干后,严德武明显感到了父母的辛劳,“真是起早贪黑地干,我从小是被当女儿养的,10岁就开始做饭,送饭到地头给父母。”

说到现在的变化,严德武说,以前小岗的年轻后生很难讨到对象,现在是姑娘都想嫁到小岗来。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4日,孩子们将油菜花采下来玩儿。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大包干前孩子们在野地里挖野菜。翻拍自大包干纪念馆

“红手印”到“红本本”

包产到户数年后,小岗人遭遇了新问题。

“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多年,小岗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直到2003年,小岗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存款为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因为粮食产量的大范围提高,卖粮越来越难,粮食价格降低,换不成“现钱”,“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种地只能解决了温饱,富不起来。”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小岗村18位农民的“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翻拍自大包干纪念馆

2006年,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开会动员村民流转一部分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为招商引资办工业、开发旅游业出让“地盘”。他告诉大家,只有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现在大家都明白这个理了。但在当时,很多人误以为是要收回个人承包的土地,顾虑重重。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反映当年大包干按红手印时的油画。翻拍自大包干纪念馆

村民们回忆,当时反对的声音很激烈,最大的反对声就来自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

对这些大包干带头人来说,当年的创举让他们获得了无比的荣耀,他们对分田到户有着浓重的情结。有带头人说:“过去冒险分了田,现在却要回到大集体,这不是搞倒退吗?”

严金昌记得,当时沈浩挨家挨户做工作,说土地流转不是卖地,只是流转了经营权,承包权永远是咱们农民的。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当年按红手印时的场所复盘。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当年按红手印时用过的自制煤油灯。

岁月的年轮刻过了四十年寒暑,小岗村的大包干带头人们也都老了。

如今,18位大包干带头人健在的还有10人,最年轻的也到了70岁,他们有的开启了新事业,有的踏实享受着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

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说,这些大包干带头人,是国家的宝贝,更是小岗村的宝贝。“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好他们的精神,凝聚共识,让小岗村越来越好。”

3月22日,8位大包干带头人在小岗村的门楼下,照了一张合影。夕阳西下,8位白发老者站成一排,依稀映射出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2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健在的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中的8位,从左往右依次为:严美昌、严学昌、关友江、严俊昌、严宏昌、严金昌、严国品、严立华。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小岗村部分“大包干”带头人旧照。翻拍自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大包干”带头人的新生活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老伴儿在自家开的餐馆门口。

严金昌(75岁)开了小岗村第一家超市,又开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农家乐“金昌食府”。

“好多游客知道总书记来过,就看准在我家吃。收入嘛,一年20来万是没问题的。”严金昌说。

等菜的时候,游客们围着严金昌,请他讲讲当年大包干按红手印的故事,讲讲习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

“我当时跟习总书记说,我们小岗也有个小岗梦,总书记说,小岗梦就是中国广大农民的梦。”这时候,游客们自发地鼓起掌来。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打算将农业生产过程放上网络。

严宏昌(70岁)说起往事时滔滔不绝,思路清晰,就像昨天的事情。他平时总是烟不离手,右手的几根手指被染得焦黄。不过,他很注重仪表与形象,梳背头、穿皮鞋,天气暖和时,解开棉服,里面是黑色的西装。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严国品、严立华和严俊昌(从左往右)在严立华家开的餐馆门口聊天。

严俊昌(77岁)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大队领导,在大家眼里,严俊昌总是有一种领导的派头。他身材高大,头发全白,穿一身黑色的棉服,走到哪里,手里总拎着一个装满茶水的玻璃杯。见到陌生人,严俊昌也爱上前去握手,“哪里来的?”

村里正在做马路牙子的改造,把原来长条状的路肩石换成带坡度的肩石。严俊昌端着茶杯走来走去,见人就唠叨,这不是瞎折腾吗,说这么弄是为了把车开上去,修个坡不就开上去了,用得着都换一遍吗?“我要找村委会反映去!”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说,自己不和别人比,对现在生活很满意。

严立学(78岁)坐在小岗村敬老院的一张长椅上,手里拿着个小收音机、眯着眼睛听书。匣子里传出的是凤阳花鼓《武艳春秋》。

他穿一身黑色的棉袄棉裤,脸上的白色胡茬一根根冒出来。坐上一会儿,手不自主地抖动起来。他眼睛不太好,还有糖尿病。

严立学说,2009年敬老院成立时,他就过来了,给敬老院看大门,一个月挣600块钱。

敬老院院长刘洪付说,知道他是功臣,名义上让他看大门,其实是照顾他。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在自家开的餐馆庭院内。

关友江(71岁)是严金昌的妹夫,也是大包干带头人中最后当过村主任的。关友江和儿子一起开了个大包干菜馆。

关友江皮肤黝黑,笑眯眯的,跟其他大包干带头人一样,手里总是夹着烟。他现在抽20多元一包的玉溪,一天两包。“我抽烟50年了吧,以前穷的时候,抽的是9分钱一盒的大丰收,也叫毛找一(一毛钱找一分)”。

作为村里的长辈和前任村主任,村里人有了纠纷,都爱找他调解,让关老爷子评评理。

“包二代”们的成长

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被称为“包二代”。

小岗村党委委员严余山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46岁的严余山在外打拼多年,2014年他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家乡发展。

在严余山话语中,不时出现“共享经济”、“信任体系”、“内生动力”、“物联网”等当下时髦的词汇。他在家里开了个礼品店,也兼为村民收送快递。礼品店主要售卖融入大包干元素的工艺品,“大多数是靠网店销售,都是自己设计的,有小岗文化在里面。”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5日,严余山在电脑前处理订单,其爱人在整理快递。严余山的父亲就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4日,“金昌食府”后厨,严德双是这里的大厨。其父是“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

“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

自今年一月到任后,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和村两委发起了“小岗要振兴,我该怎么办?”的大讨论,讨论核心就是“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在新时代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他认为,改革创新是小岗的基因和底色,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更有力地推进改革。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3日,养猪大户殷玉荣。她每年成猪和猪仔的出栏量有一千来头。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3日,草莓大户杨玉兵,手里捧着新育出来的香瓜苗,这是他今年将要尝试种植的。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2018年3月24日,种粮大户程夕兵,站在自己种的麦地里。55岁的程夕兵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目前种着590多亩地。除了自家20亩,其他都是流转来的。程夕兵说,他一开始只是帮外出务工的邻居代种,后来发现机械化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就主动流转,租用村民的地。程夕兵现在又搞起了农机大院,和别人一起入股了十几台农用机械,上了三台烘干设备,还准备建一个育秧室和米厂。

进入“不惑”之年的新小岗,正在开启新的改革征程。

详细文字报道请见

2018年4月2日《新京报》A08-09/A10特别报道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图片对比看改革开放40年之二:小岗

- The End -

欢迎朋友圈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