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中的五個胡人民族最後的結局如何?

五胡亂華中的五個胡人民族最後的結局如何?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比較動亂的時期,一時間,群英薈萃,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新鮮血液融入的時代,思想文化上,佛教興盛,石窟藝術在北方達到登峰造極,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也在風雨聳立。道教崛起,煉丹,製藥,五臺山等等道觀香火不斷。以竹林七賢,以王謝為代表的儒學不斷重新找回自我。多元而寬容的文化,必然會形成寬容的社會風氣。

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站在中國北方舞臺的中央。先後建立五胡十六國,以至於隋唐的血統裡都留著他們的血統。中華民族在隋唐再次站在歷史的浪尖,早就輝煌盛世經濟、政治、文化。

五胡亂華中的五個胡人民族最後的結局如何?

1.匈奴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和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和歐洲的中世紀史書均留有些記載。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在魏晉南北朝以及後來逐漸融進漢族,唐宋已經不可分開,徹底漢化。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北匈奴人向東歐遷徙,公元406年,匈奴人最偉大的領袖阿提拉降生,他成人後率領匈奴鐵騎東征西戰,佔領了東歐大部分地帶,降服東羅馬帝國,威脅西羅馬帝國,公元451在和西羅馬的帝國的沙隆會戰中,差點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但是阿提拉英年早逝,龐大的匈奴帝國土崩瓦解,一部分人被東哥特人同化,一部分人被羅馬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古日耳曼人同化,一部分人被北歐人同化,匈奴王阿提拉的豐功偉績在哥特人和北歐人的種族歷史中被流傳,寫入他們的史冊,現在的匈牙利人也是歐化的匈奴人的後裔,所以匈奴人被同化滅族了,匈奴人的後裔及與歐洲人和中國人民族關係,有很大的考證價值。

2.鮮卑

拓跋部於5世紀中建立北魏王朝,統治北部中國達140餘年,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鮮卑南遷與西遷後,復與匈奴。丁零、烏桓、漢人等混血而形成許多新的部族。晉與十六國時期,鮮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禿髮氏展甘青間,實與拓跋同源,同音異譯),都曾與漢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統治階級結成雄據一方的政治勢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禿髮氏曾建立南涼等割據政權。拓跋氏先建立代國,後終於統一北部中國,成為南北朝時強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鮮卑化的漢人高氏,與鮮卑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渾,自遼西遷至隴上,在羌人地區形成吐谷渾部,鮮卑貴族居統治地位,而被統治者為羌人(見羌)諸部,直到唐代初葉才被吐蕃所滅。晉與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各民族在互相交往與鬥爭中而自然同化。尤其北魏(386~534)在統一中國北部過程中和統治148年的年代裡,儘量吸收中原漢人先進文化,使鮮卑貴族與漢人名門大姓結合,並吸收到統治集團之中。而孝文帝時的一系列改革,使鮮卑人進一步封建化,北魏制度也完全中央集權化。同時鮮卑人將許多有益於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在其改革過程中,與中原固有制度相結合,形成了一些對後世有重大影響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為隋、唐兩朝所承襲。

隋唐以來,鮮卑已不再作為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存在,但他們的後裔卻在這兩個朝代居於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國者楊、李二家即是鮮卑化的漢人,而他們的母、妻又是漢化的鮮卑人。至於兩朝的達官顯宦有很多鮮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餘人,其他如尚書、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勝枚舉。這不僅表明了這時北方與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顯示了鮮卑人在社會重要性方面的廣度,如隋代築造學家宇文愷,《切韻》作者陸法言,唐初權相長孫無忌中唐詩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3.羯

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遭屠殺後,倖存者融入漢人族群,此後滅族。

4.氐

東漢末,群雄割據,爭戰連年。氐區介於曹操、劉備兩集團之間,往往成為兩者爭奪人力物力的對象。氐族豪帥亦乘機而起,在武都地區形成四股勢力:一是興國氐王阿貴,居興國城(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二是百頃氐王楊千萬,居仇池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南,一說成縣西北);三是下辨(或作下辯,治今甘肅省成縣西,時稱武街城)等地氐帥雷定等七部(各氐王皆擁有氐眾萬餘落);四是河池(治今甘肅省徽縣西銀杏鎮)附近氐王竇茂,擁氐眾萬餘人。四者各自稱雄,不附漢、魏。211年(東漢建安十六年),阿貴、楊千萬等隨馬超反曹操。越兩年,操命夏侯淵西征。次年,滅阿貴,千萬率眾投馬超,隨超南入蜀,投奔劉備。其部落不能去者皆降於操,操對被征服之氐人區別對待,“前後兩端者”,徒置於扶風、美陽;“守善者”,分留天水、南安界。 215年(東漢建安二十年),曹操領兵征討漢中張魯,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被操遣將擊破之。操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竇茂率眾據險抵抗,為操攻滅。次年,夏侯淵“還擊武都氐羌下辯,收氐谷十餘萬斛”。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至漢中,以夏侯淵已被劉備所殺,武都孤遠,恐氐部為備軍所用,遂令雍州刺史張既至武都,徒氐人5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二郡界內。未幾,劉備佔領漢中,進逼下辯,魏武都太守楊阜又前後徙武都漢民、氐、傁(或作氐傁)萬餘戶於京兆、、雍、天水、南安、廣魏等郡縣之內。從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至240年(曹魏正始元年),武都郡的氐人被強制遷徙或歸附曹魏者又有3000餘落及6000餘人,被安置於關中。在魏蜀爭奪中,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漢。因而,至魏晉,氐人除原在武都、陰平二郡外,又在關中、隴右一些郡縣形成與漢人及其它各族交錯雜處的聚居區,最後融入漢族之中。

5.羌

三國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部分別降屬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徵召羌軍參加作戰,許多羌人遷入了隴、蜀、秦、雍之地。西晉時,雜居關中的羌人為數甚眾,多成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備受壓迫欺凌,怨恨很深。

主要分佈於中國西部(現甘肅、青海、四川一帶)的異族,或是以遊牧為主的漢藏語系民族,曾經多次於東漢末年造反作亂。

東漢以後,羌族趁著局勢大亂之際大舉侵入了涼州領域並定居下來,開始與漢人雜居。當時羌族與當地的豪族聯手,或是獨力舉兵發動叛亂,讓東漢政權頭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異族中有位叫做北宮伯玉的人聯合了漢人的邊章與韓遂,夥同先零羌發起了叛亂。叛亂的領導分子不斷更替,最後以馬騰父子兩人為首。此後羌族更是經常與其聯手,共同叛亂。

惠帝元康六年(296),馮翊、北地兩郡之馬蘭羌與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與氐人俱反,推氐帥齊萬年為帝,有眾七萬,大敗晉軍於六陌(今陝西乾縣東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於是江統上《徙戎論》,請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諸郡羌人於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採納。懷帝永嘉中(307~313),南安郡燒當羌人姚弋仲東遷扶風境,從者數萬。後其子姚萇叛前秦自立,建後秦國(384年)。魏晉南北朝時期,入居內地的羌人與漢族雜居,經營農業,逐漸融合於漢族。唐代,党項羌從青海遷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國,後亡於蒙古。元代,他們大部分也與漢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漢時稱冉、駹),自漢以來多歸屬中原王朝管轄,其中大部分漸同化於漢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來,形成今天的羌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