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五胡亂華,這幾個民族是哪幾個?

公元316年,司馬氏篡奪曹魏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國力損失慘重,虛弱不堪,最終被匈奴人滅國,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勢力趁天下大亂之機入侵中原。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也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產生文化經濟交往。由於漢族避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進入長江流域,在長江下游江南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進一步增進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與中原漢族的文化和經濟聯繫。影響深遠,是中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五胡亂華,這幾個民族是哪幾個?

匈奴

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將軍霍去病在漢軍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擁下“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漢元帝劉奭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嫁與其為妻,此後60餘年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幷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公元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公元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

公元318年,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聰子劉粲及其家族,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趙,消滅了靳氏。因百姓負擔極重,民怨沸騰,引起大規模反抗。

公元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次年在上邽殺其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餘人,趙亡。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之後擊敗東晉軍隊,奪下了關中地區,以長安為都。公元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公元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公元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蹟。

五胡亂華,這幾個民族是哪幾個?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公元433年蒙遜子沮渠牧犍繼位。公元439年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公元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

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之後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統一中原。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成為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最後一場演出。

鮮卑

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為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佈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鮮卑才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其控制。公元85年和公元87年,鮮卑兩次攻打匈奴,反抗壓迫。公元91年,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佔據蒙古草原。

二世紀中葉,檀石槐率部統一鮮卑各部,檀石槐死後,鮮卑陷入分裂。三世紀前葉,軻比能重新統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但軻比能死後,各部落又開始獨立發展。在此期間,鮮卑同中央王朝時和時戰。

五胡亂華,這幾個民族是哪幾個?

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家。公元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公元663年才被吐蕃吞併。

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羯族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不算太長。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後趙政權,是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族貴族的奴隸軍隊。匈奴造反的時候,羯人強大,最後消滅了匈奴政權。五胡亂華時期的一段時間內在中國北方地區稱霸,成為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之一。

羯族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因為它只是當時匈奴族的一個分支(或部落)。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即“匈奴別落”。其種族的根源,眾說紛紜,多不足以為實。約於中國漢朝時期被當時的匈奴族所俘而帶入中國。

羯人石勒於公元319年建立趙國,史稱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參照魏、晉王朝的法規,建立各種政治制度,設立學校,提倡經學,閱實戶口,勸課農桑,對安定社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法政嚴苛,殺人甚多。實行“胡漢分治”,禁說“胡”字,稱羯人為國人,縱容羯人欺壓異族。朝廷設有專門官吏門臣祭酒,管理羯人訴訟。公元333年,石勒死,侄石虎奪取政權,施行暴政,民不聊生,於公元349年為冉閔所滅。羯人最後主要被冉魏帝冉閔屠滅。

冉魏滅亡後,羯人在鮮卑的統治下以打仗為業。公元547年,羯人在侯景的帶領下跑到南方梁朝統治區躲避北朝的打擊,梁武帝蕭衍接納了他們。但隨後侯景卻進行了叛亂,在江南大肆掠殺,使原本人口眾多,千里沃土的江南變的赤地千里,屍骨遍地(僅屠建康城就將全城4萬戶約20萬人殺絕),江南五十年繁華盛世毀於一旦,史稱侯景之亂。後來,南梁大將王僧辯,召集陳霸先、杜龕、韋載等人率軍討伐,花了很大代價才撲滅叛亂,此後這一種族在史書上消失。

“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祖國西部遊牧部落的一個泛稱。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遊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係。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

周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係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五胡亂華,這幾個民族是哪幾個?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裡,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代羌人分佈很廣,部落繁多。為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繫,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同時,歸附的羌人大量內遷,從地域上分為東羌和西羌。進入中原的東羌附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通婚、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私有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佈在西北、西南地區,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發羌、唐犛、西南地區的犛牛羌、白馬羌、青衣羌、參狼羌和冉駹羌諸多羌人部落。其中,犛牛羌,初分佈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後繼續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寧河流域及雅礱江下游)。白馬羌,主要分佈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參狼羌,主要在今甘肅武都市,特別是白龍江一帶。冉駹羌則分佈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說明羌人在其中佔有較大比例,各部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處在氏族部落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後秦政權。後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之後,還有幾個羌人部落相繼興起。即隴南的宕昌羌,川、甘邊境和岷江上游的鄧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氐族是發源於我國古代西北部地區的一個彪悍民族,有人認為他們跟羌族同宗同源,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古代吐蕃人的一支。究竟氐族是屬於羌族還是藏族呢,至今學術上仍有爭議。於是,你會發現一個現象,幾乎所有已消失的古民族都有一個特徵——民族的起源與歷史常常都說法不一,具有很多不確定性。

在春秋戰國時代氐族居住在西北地區,漢朝的時候氐族有兩次大的遷徙活動,主要是遷居至關中一帶。三國時期,曹操為了穩定大後方,下令將包括氐族人在內的很多胡人,強制遷徙到中原地區與漢人雜居,這樣做是為了打散胡人們的群居,將他們置於漢人的“包圍”之中,不得不承認曹操這一招很高明!然而這樣做導致大量胡人進入中原地區,為後來的五胡十六國大分裂埋下了伏筆。

在天下大亂之時,氐族人乘機在北方地區建立前秦、後涼、後仇池國等少數民族政權。尤其是前秦的苻堅,可謂是雄才大略,內政上勵精圖治,頒佈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對外軍事上橫掃大片北方地區,連朝鮮半島的幾個國家都接受前秦的冊封。總之,氐族人經過不懈的努力後,終於與東晉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然而在“天王山之戰”的淝水之戰中,前秦敗於東晉。

前秦瓦解之後,氐族人又建立後涼、後仇池國等國,但規模與實力都無法再現前秦的輝煌了。氐族人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日子也就漸漸暗淡下來……雖然後來他們在四川廣元、甘肅隴南一帶還建立過幾個小的可憐的“縣國”,但總的來說,他們確實已經退出中國歷史的主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