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頭,二十歲才懂得思考,是因為感情導致的麼?對責任感有了解嗎?

音幻滅


曾經,我聽過一位學者講過一句話,除了天才,我們大部分人不管你是在什麼環境,什麼家庭出生的人,我們的先天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人與人的差別會那麼大呢?其實這跟我們每個人的思想與付出是息息相關的,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所以,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會造成這個問題:

第一,家庭因素,有些人看起來小小年紀就很懂事,而有些人都年齡不小了還是像未成年人一樣思考問題,這或許大部分和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關係,家庭的氛圍不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影響也不同,如果他成長的家庭從小就讓他需要經常思考問題,那他就會養成深思熟慮的性格,而如果讓他每天都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思想就會比較晚熟;同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大一部分會養成孩子大部分的世界觀,父母教育方法不同,所以孩子對待事情的態度也就不同。

第二,社會環境因素,如果一個人接觸的社會環境不同,那他對事情的態度和看法就會不同,如果他接觸的環境比較單一,那他對問題的思考就會比較單一,思想會比較單純,如果他接觸的是複雜的環境,那他對待事情的看法就會想的比較多面,看起來比較老成,也就是看起來比較成熟。

第三,自身的因素,有些人天生就是一根筋派,而有些天生就是看問題比較犀利,想的就比較周全,這和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關係不是很大,因為同樣家庭出生,同樣環境長大而最後兩個完全不一樣性格的人大有人在,所以這也有可能和遺傳因素有關,而後期如果自己沒有想要去改變,那這種性子就會慢慢沉澱,

形成一個人的行為表現。

當然,還有很多種可能,我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圖片選自網絡,與文字無關)


生活常思思


首先,每個人的成長過程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早熟,有的人成熟得比較晚,這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家庭的教育是首要因素,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教育因素,是形成你思考方式的主要因素。

一個人從小到大家裡面為他擺平一切事情,那麼這個人去思考的事情就很少,以後遇到事情就會形成依賴家裡人的性格。我們稱之為溫室的花朵,經不住生活的打擊。

這是其一:溫室的花朵很難成長起來。

其次,十八歲以前的除了家庭的社會原因。

一個人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交往的,那麼你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是迎難而上,還是畏縮不前呢?這個是後期鍛煉出來的一種性格觀念。如果一開始遇到事情就畏畏縮縮,那麼很可能造就不出去主動思考的性格,因為這種性格太被動了,屬於逆來順受那種,怕就逃避,不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那麼這種成長速度是很慢的。

這是其二:社會造就了一個人,那麼就應該順應社會的發展,沒有任何一個人天生就懂得去處理一些複雜的事情的,這是需要鍛鍊的。

再次,愛思考的人其實責任感是很有責任感的。

當你冒出這個念頭的時候,那麼恭喜你,你在你的人生路上又進步了一大塊。當你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證明你有了自己的思想,感覺到了自己的責任感。那麼請繼續保持下去,有意識的強化自己的某些行為,強化 自己的某些思想,把思想和行為統一起來,這樣形成一個習慣,那麼不管對你的思考行為,還是責任感都有很大的提高。

這是其三:人的進步是不分早晚的,只要你有覺悟,有行動,那麼就不晚,所謂朝聞道夕可死矣!

最後,古人云三十而立,不是經濟上的獨立,而是性格上的獨立。

你還沒有到三十歲的而立之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要去思考年齡問題,也不要去考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只要你有這個想法,任何時候都不晚,那麼只要你把握好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那麼到了而立之年你就會發現,原來行動是如此的重要。有時候我們需要自覺的摒棄一些對我們一些不利的因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們還需要成長,那些對我們不利的因素只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墊腳石,它能讓我們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更好促進我們的思維能力。

這是其四:當你對自己有疑問的時候,恰恰是你進步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會晚。

綜上所述:家庭因素是第一要素,其次是社會給你帶來的經歷,最後才是自身。然而自身在成長的過程中卻起了絕對性的作用。


朝陽情感說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俗語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見這個沒有確切的年齡分界線,但是生活環境的確會影響我們的一些價值觀等方面。


快樂的小螞蟻415


你才多大點,就敢說懂思考,你這歲數,一年一個想法,現在你就應該一個想法,搞錢,等你到30的時候發展有感情沒錢,你會發現你有個屁的責任感。


躺椅上的王先森


如今會真正思考的人並不多。這些都是跟經歷有關的。

責任感,就是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但是能做到有責任感的又能有多少呢?


愛上你的紅指甲


那得看你經歷過哪些事情!還有就是看你在什麼環境下長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