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桓溫的第三次北伐

大家好,我又開始了。

有詩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要說這兩晉年間,出了這麼一位人物,西滅成漢,數度北伐,曾收復舊都,飲馬黃河,也曾威震北胡,脅迫朝廷,此人名為桓溫,有人說他是真性情,有人鄙視為國賊,由於前面已然講過桓溫滅漢以及前兩次北伐,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桓溫領導的第三次北伐。

五胡亂華:桓溫的第三次北伐

桓溫

北伐前的局勢

在講桓溫第三次北伐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公元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開始,這時候桓溫已有不臣之心,甚至多次上書威逼朝廷移都洛陽,雖然如此,但這次北伐成果頗大,比如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一一收復,桓溫更是前去洛陽修葺皇陵。此役過後,桓溫得封南郡公,其子桓濟為臨賀縣公,不久更是進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要說以前桓溫挾制朝廷,那還要遮遮掩掩,但如今可是真正的掌控朝廷。

公元367年,前燕第一人慕容恪去世,桓溫知曉後,只當心頭大患已去,不覺意氣風發,馬上開始著手擱置許久的北伐計劃。

前面說了,桓溫早有不臣之心,這不是我妄自臆測,從北伐前桓溫的種種表現,便可看出:

某日,桓溫躺在床上跟親信聊天,聊著聊著就嗨起來了,“老夫現在碌碌無為,將來死了,一定會被司馬昭,司馬師笑話!”

司馬師,司馬昭何種樣人,大家都明白得很,但這種話說的如此露骨,可把眾人嚇壞了,皆不敢搭話,只看桓溫一個人表演,桓溫自顧自的說著,可能也覺得沒意思,然後說了一句驚世之語,“既不能流芳後世,那就一定要遺臭萬年!”

要說造反,叛亂,這每朝每代都有人做,唯獨這麼一句話,可不是人人都會說的,誰不想流芳百世?即便如魏忠賢一般的太監,還要建生祠來美化美化呢!

從公元356年,到公元368年,桓溫不斷加封,到北伐前夕,也就是368年,他的地位已在諸侯王之上了。

這次北伐,桓溫只想得了勝仗,好有資本向小皇帝要九錫,然而再接受禪讓取而代之,真是美極了。

五胡亂華:桓溫的第三次北伐

九錫(音ci,為篡位前的代表性封賞)

第三次北伐

公元369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五萬,與江州刺史桓衝、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出師之時,滿朝文武一同送行,與當年祖逖北伐泥雲之別。祖逖那日北上,無兵無卒,唯布甲五紅出門,且大有壯士一去兮的慷慨悲涼之意,甚是可憐,看如今桓溫劍指中原,刀斧林立,兵將眾多,而且慕容恪已死,朝野上下皆信心滿滿,只待桓溫凱旋。

但是桓溫專制朝廷已久,倘若這次得勝而回,改朝換代是定局,東晉朝廷難道會無動於衷?這麼淺顯的道理,對於搞政治出身的東晉官員自然不會看不出來,桓溫這次北伐,表面上上下一心,實際上卻是面和心不合,正所謂“溫之得志,眾所不願也,必將乖阻以敗其事!”

事實也真是如此,桓溫這次北伐,可謂困難重重。同上次一樣,依然走水路,然而自廣陵出師,由汴入河這條最佳路線竟然由於汴水無人疏浚,河道狹淺難走而不得不捨近求遠,自汶水開往濟水。然而大軍到了金鄉一帶時,河道已然斷絕。

東晉是夏季發軍,大概也是想趁著雨季,河道通順,誰也不曾想到,這一年竟是大旱。

北伐軍上下,皆是焦頭爛額,在此進退維谷之際,桓溫氣魄極大,命人在鉅野開鑿水路三百里,使船隻由清水進入黃河。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但對於士氣高漲的北伐軍而言,也不是難事,然而參軍郗超卻看出了些許問題,他趕緊向桓溫建議:“由清水入黃河,即便鑿通了,也難以保證時時通常,倘若敵寇堅守不出,糧道又絕,那我們可就陷入真正的危險之地了。咱們不如率兵上岸,直逼鄴城而去,以明公聲望,敵人必定聞風而逃,遠遁遼碣,若是交戰,那成敗在此一舉;即便他們堅守鄴城,那我們圍城紮寨,四方百姓為我所用,如此,易水之南必然會盡歸我手!”

不得不說,此計甚妙,但桓溫是那種不賭則已,欲睹必勝的主,自然不肯用此輕銳之計,郗超略微停頓,再提一計,“明國若是覺得此計冒險,那就穩健著來,重兵駐守黃河,濟水,控制漕運,等到來年夏天糧食等儲備的差不多了,再行進攻,此計雖然拖沓,但卻是萬無一失。”

桓溫搖搖頭,如此費時,怕是敵人會做好了萬全準備,若是師出無功,回去如何奪權!

郗超也很是無語,連連嘆息,“舍此二策,進不能速決,退必遭追擊,假使燕軍與我軍相持,秋冬之際,河道凍結,況且我軍沒有棉衣,到那時該如何是好!”聽完此言,桓溫雖然不從,但立刻派袁真伐譙梁,開石門,以保證糧船可經睢水抵達黃河沿線。可是袁真討譙梁皆平,唯獨不能開石門,糧食難以為繼,為之後桓溫失敗埋下伏筆。

不久水路打通。桓溫北上,那是連戰告捷:

第一戰湖陸(今山東魚臺),擒獲燕將慕容忠;次於黃墟(今河南開封以東),將燕將慕容厲兩萬勁騎全殲;又於林渚(今河南新鄭),大敗傅顏。這幾戰,猶如砍瓜切菜,不數日高平太守徐翻、故兗州刺史孫元相繼來降,北伐形勢一片大好,前燕再派慕容臧率諸軍抵抗桓溫,仍然失敗。

這下前燕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一邊命人向前秦求救,一邊收拾細軟,準備返回東北老家,遷往舊都龍城。

七月,桓溫在當地人的接應下,移屯枋頭,這下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徹底坐不住了,恨不能立刻飛到龍城,以避晉軍鋒芒。此時,吳王慕容垂站了出來,“臣請擊之,若戰不捷,走未晚也。”

枋頭之戰

這位吳王就是當年慕容恪死前力薦的那位,不過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如今挺身而出,慕容暐也是高興不已,畢竟前燕諸將全都被打服了,立時封其為南討大都督,率兵五萬以抵拒晉軍。

五胡亂華:桓溫的第三次北伐

慕容垂

慕容恪確實一代人傑,桓溫只當他死後自己無人能敵,可惜這位慕容垂也是堪比其兄的一時俊傑,率兵也於枋頭與桓溫對峙,兩軍打了幾次小規模的戰爭,桓溫知道自己遇到對手了。本來已經毫無鬥志的燕軍慢慢有了士氣,而戰無不勝的晉軍卻開始蔓延悲觀氣息,為何,原來秋冬將至,水位下降,而且袁真沒有攻下石門,這使得晉軍的糧食補給出現斷層,水路斷絕,更為嚴重的是到了九月,陸路糧道也被封鎖。

這下桓溫也急了,知道再等下去也沒什麼好果子吃,望著蒼涼秋風中的北方大地,無奈只能咬牙撤軍。這一撤,前燕軍心大振,個個想要前去追擊,不過慕容垂深知兵法要理,反而將諸將制止,“當年桓溫伐長安失敗撤軍時,被人追擊,導致全軍潰敗,這次想必一定會嚴加防範,設精兵斷後,不如我們暫緩行動,待其放鬆警惕,精疲力盡之際再出兵擊之,定能大勝得還。”隨後命主力返回都城請功,而他自己帶了八千騎兵尾隨。

如其所料,這次桓溫撤退,十分小心。怕人在河流上游投毒,沿路上做飯飲食,皆穿井取水,從東燕到襄邑,一路安穩,不見追兵。桓溫也就放鬆了警惕,然而就在此地,慕容垂的八千騎兵突然衝來,外加早就埋伏於此的慕容德部,這一戰,早已是強弩之末的晉兵完全成了靶子,三萬餘人在這裡丟失性命。桓溫收攏殘兵,倉皇南下,於譙郡又被聞風而至的前秦人一番屠殺。

可憐出征時五萬漢家兒郎,可恨歸來時無幾全身之人。

桓溫這次北伐是徹底失敗了,不過小皇帝司馬奕仍然派人畢恭畢敬的犒賞諸軍,並著會稽王司馬昱迎接桓溫。桓溫此時想必心中也是十分尷尬,本欲立功於河洛之間,南歸時好九錫加身,哪裡會知道竟然一敗塗地,取晉室而代之只能緩一緩了,只能上書將責任推給別人了,比如那位袁真,誰讓他攻不下石門的,糧草不濟就是他的鍋!

這袁真脾氣更大,自己北伐那是想建功立業,結果功沒立,反而要處置我,老子不伺候了,直接獻壽春投降了前燕。

好傢伙,桓溫正愁沒有出氣筒呢,公元371年,大軍前去攻打壽春,不久收復,此時,袁真已然病死。桓溫也是搞笑,轉頭問郗超,“這一役能雪當年枋頭之恥麼?”

郗超微微一笑,然後說了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尚未滿足有識者所想。”

下一回入幕之賓與吳王慕容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