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自古以來,“皇權”就是至高無上的。歷史上有不計其數的人,為了登上皇帝的“寶座”而丟掉性命,但後來者仍然是前赴後繼。也正是如此才推動了朝代的不斷更迭和社會的進步。但是位置只有一個,全靠實力說話。絕大多數朝代的更迭,都需要家族幾代人的力量積蓄,才會有機會將前朝取而代之。歷史上也不乏一些權力膨脹的大臣“廢帝自立”的情況。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但是想當皇帝的大臣,就不是好大臣了。東晉的桓溫、桓玄父子就有著強烈的“皇帝夢”,雖然最終由桓玄得以實現,但其不但下場很慘,而且所建的朝代在歷史上也沒有存在感。

少年桓溫俠膽英豪

桓溫是東晉宣城內史桓彝的兒子,小時候就顯得有點與眾不同。當時的名士溫嶠見到他後,對他的父親桓彝說:“這孩子將來不是一般人啊!”桓彝見溫嶠如此誇獎自己的孩子,就以溫嶠的姓為兒子取名桓溫。

少年時的桓溫,身上沾染了不少“官二代”的不良習氣。他沉迷於賭博,經常流連於賭肆之中。有一次,桓溫手氣不好,輸了很多錢。雖然桓溫的父親桓彝是做官的,但相對還算清廉,欠了不少賭債的桓溫也不敢回家要錢。桓溫想到陳郡有個叫袁耽的名士,是個遠近有名的賭博高手,就想去求他幫忙。桓溫找到袁耽時,他正在家中居喪期間。桓溫硬著頭皮將來意一講,袁耽果然是個好賭之人,二話不說跟著桓溫就到了桓溫輸錢的賭場。賭場老闆不認識袁耽,對桓溫請來的這個頗自信的幫手很是輕蔑,說“汝故當作袁彥道(袁耽)邪?”袁耽也不說話,坐下之後不一會就將桓溫輸的錢給贏回來了。桓溫在旁也是歡呼雀躍,袁耽站起來,從懷裡掏出喪帽砸到賭場老闆身上說“汝竟識袁彥道不?”說罷和桓溫一起揚長而去。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一件事的突然發生,一下子改變了桓溫的命運。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歷陽內史蘇峻發生叛亂,桓溫的父親桓彝在參與平叛的時候,被叛徒出賣,最後死於蘇峻的手下韓晃手中。經此打擊的桓溫,瞬間長大成熟了,再也不是那個只知道嬉戲玩耍的無知少年了。這也成為桓溫人生的轉折點,此時的桓溫,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為父親報仇雪恨。

桓溫通過調查得知,涇縣縣令江播曾經參與了殺害桓彝的行動。於是桓溫請求官府嚴懲江播,但是在桓溫幾次請求後,江播不但沒有被嚴懲,而且竟然獲得了朝廷的赦免。憤怒的桓溫終於明白,自己的仇恨必須由自己親自去報了。但桓溫畢竟年紀很小,自己去復仇,弄不好連自己的命也丟了。桓溫雖然衝動,但頭腦清醒。他開始“臥薪嚐膽”,每天練習武藝,就連睡覺都抱著兵器,就這樣過了三年。正在桓溫準備行動的時候,傳來仇人江播病死的消息。對此,桓溫很受打擊,覺得生活突然失去了目標,自己幾年的努力都白費了。最後桓溫決定“父債子還”,他要向江播的兒子們復仇。於是,桓溫懷揣利刃,來到江播府上,以前來弔孝的理由進入江家,在江播的靈堂上將江播的兒子江彪殺死,江播的另兩個兒子見勢不妙準備逃跑,也被桓溫追上殺死。雖然說殺人償命,但桓溫的行為不但沒有受到社會的譴責,反而以為父報仇的至孝行為,贏得了老百姓的一片稱讚。一時間,桓溫成了大家眼中的大英雄。

當時名士、大臣庾翼聽說桓溫的事情後,非常欽佩桓溫的膽識和豪氣,就將桓溫作為人才推薦給晉成帝。晉成帝便接見了桓溫,兩人相談甚歡。於是就將姐姐南康公主嫁給了桓溫,並封其為駙馬都尉。自此,桓溫正式開始了他翻雲覆雨的政治生涯。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這是桓溫的人生信條

得到晉成帝的欣賞後,桓溫的仕途也是一帆風順,先是被封為安西將軍,隨後接管了庾翼督查六州的軍務,並擔任了荊州刺史。桓溫的升遷速度太快了,但他畢竟沒有做過什麼突出的貢獻,再說荊楚地區多年來一直是由庾氏家族在經營,桓溫必須為樹立自己的權威做點事情了。

當時的蜀漢地區有一個割據勢力,就是由李特率領流民建立的成漢政權,也被稱為“後蜀”。由於蜀地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桓溫就將這裡選定為自己建功立業的目標了。桓溫向朝廷請求征討成漢,但大臣中有大多數人不贊成,認為蜀地道路艱險,桓溫的人馬少,很難獲得成功。但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桓溫那不羈的性格決定了他拿定了主意就難以更改了。在朝中還在為到底該不該出兵而爭吵時,桓溫早就命令自己的部隊向蜀地進發了。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二月,桓溫率大軍逼近成都。

成漢皇帝李勢派叔叔李福、堂兄李權等人率兵迎戰。桓溫在與李權的對戰中三戰三勝,一時間,蜀軍軍心大亂敗逃回成都。眼看要被滅國了,平時驕奢淫逸、不理朝政的李勢這一次決定拼一下,他親自帶著自己的御林軍出城迎戰桓溫,在城外笮橋上兩軍發生激戰,李勢的御林軍都是世代效力與李家的親兵,戰鬥力很強。這一戰是晉軍入蜀以來戰鬥最為激烈的一次,桓溫在陣前督戰時,對方有一支箭差點射中他的腦門,受到驚嚇的桓溫命令鳴金收兵,但是傳令兵卻出現了烏龍,命令變成了擊進軍鼓,聽到鼓聲的將軍袁喬率士兵再次發起衝鋒,竟然一鼓作氣將李勢一方殺的大敗。桓溫也指揮部隊乘勢衝進了成都城內。李勢見大勢已去,在大臣們的勸說下向桓溫投降。桓溫對李勢以禮相待,派人將他送到晉朝的都城建康,並任命原來的成漢官員就任原職。自此,割據蜀地四十六年成漢政權滅亡。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桓溫率兵滅掉成漢後,朝中大臣對桓溫立即刮目相看,桓溫也成為了東晉的大功臣,並晉升為徵西大將軍,正式開始了他的權臣之路。在西征中嚐到了甜頭的桓溫,又將目標瞄準了北方。永和五年(349),後趙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勢大亂。桓溫立刻上書朝廷,請求北伐。但東晉的士族早已習慣了江南安逸、平靜的生活,並不願意北伐。再加上此時的桓溫已是手握重兵,朝廷也不願意讓其再次出征,以免其勢大後難以控制。但架不住桓溫幾次上書,而後趙的石虎死後也確實是個機會,朝廷就派徵北大將軍褚裒為征討大都督,督徐、兗、青、揚、豫五州軍事討伐後趙。朝廷派別人就是不派桓溫出北伐,令桓溫非常失落,但不久,褚裒的北伐失敗。

到了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朝廷又決定派殷浩進行北伐,還是不打算派桓溫去。這個殷浩是一個清談名士,其實就是個像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的人物,史書說他“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苦苦等待了兩年的桓溫非常失望,他做出了一個舉動,令朝野十分恐慌。桓溫親率大軍五萬,自江陵順流而下,一直到了武昌,朝廷大臣們以為桓溫是前來逼宮的。但在會稽王司馬昱的寫信勸說下,桓溫率兵返回了駐地。但他此舉還是嚇得殷浩要辭職。見桓溫回去了,殷浩才由壽春率軍北伐,但這是一次註定要失敗的行動,在大軍出發時,主帥殷浩竟然在上馬時,從馬上掉了下來,摔了個大馬趴。軍中皆認為是不吉之兆,果然殷浩的北伐以大敗而回告終。桓溫趁機上書朝廷彈劾殷浩,最後殷浩被貶為庶人。自此,東晉朝廷中也只剩下桓溫一枝獨秀了,朝廷大權也逐漸地落入桓溫之手。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一直沒有放棄北伐念頭的桓溫,再一次提出了北伐,這一次再也無人能阻止他的計劃了。但是此時的北方已經不是當初了,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前秦和前燕在北方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東晉已經失去了北伐的最好時機了。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溫統帥四萬步騎兵從江陵出發,開始了北伐。桓溫大軍先是攻佔了上洛,生擒了前秦的荊州刺史郭敬,又攻破了青泥。晉軍的的進展非常順利,以三面夾擊的形式向前秦攻擊。晉軍和前秦軍隊在藍田展開激戰。前秦的淮南王苻生驍勇善戰,他單騎衝入晉軍中來回十幾次,殺傷大量晉軍,前秦士兵也很受鼓舞。桓溫見此毫不示弱,親自督陣,率領晉軍最終將前秦軍打的大敗。前秦的太子苻萇也在戰中被箭射傷,最後傷重而死。與此同時,桓溫的弟弟桓衝率領的另一路晉軍,也在白鹿原擊敗了符雄率領的秦軍。

前秦經此一戰也已是岌岌可危。桓溫率大軍一路推進到霸上,直逼長安城。當地的百姓見到晉軍,都異常興奮,紛紛說終於盼到官軍到來了。史書記載:

三輔郡縣皆來降,溫撫諭居民,使安都復業,民爭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

眼見到形勢片大好,桓溫的第一次北伐就要成功了。但桓溫卻出現了決策性錯誤,他遲遲沒有下令進攻近在咫尺的長安。正在他猶豫不決時,前秦軍隊發揮騎兵優勢,在子午谷突襲了晉軍司馬勳部,而另一部晉軍也為秦軍所敗。剛剛取得的大好局面實然發生了改變。桓溫本打算待當地麥子熟了,就地補充軍糧,但被前秦符健搶先一步將還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收割了。面對糧草缺乏的現實,晉軍的軍心開始動搖,桓溫只得下令大軍撤退,前秦軍隊卻在晉軍撤退時不斷追擊,使晉軍損失了上萬人。桓溫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痴心不改的桓溫經歷了第一次北伐失敗,卻仍不改初衷。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溫開始了第二次北伐,征討羌族人姚襄。桓溫親自披甲上陣,晉軍在他的帶領下戰鬥力大增,最終擊敗了姚襄。在收復了洛陽後,桓溫特地祭拜了歷代的帝王陵墓,然後班師回朝。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北伐,桓溫率五萬大軍征討前燕。晉軍前期進展十分順利,連戰連勝,還擒獲了前燕的寧東將軍慕容忠,很快晉軍就離前燕都城鄴城只有二百多里了。前燕向前秦請求援助,前秦符堅派二萬大軍前來救援前燕,在前燕和前秦的相互配合下,桓溫率領的晉軍被打敗,死傷三萬餘人。桓溫的第三次北伐失敗了。其實我們來看,桓溫不能說沒有軍事才能,他的西征和北伐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只所以北伐最後失敗,也有東晉錯過了最佳時機,北方各政權的實力得以改善,而東晉政權的實力卻早已在走下坡路等原因有關。

第三次北伐的失敗對桓溫的打擊很大,他的政治威信也大受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溫採取了歷史上權臣慣用的做法,就是“廢帝”。恆溫曾對親信說過“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言下之意有效仿曹丕接受禪位而登基的意思,這從恆溫的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也可以看出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應罵名千載!”

世上總有那麼一幫喜歡給別人出壞主意的傢伙。桓溫的謀士郗超就對恆溫說:

明公既居重任,天下之責將歸於公矣。若不能行廢立之事,為伊、霍之舉者,不足鎮壓四海,鎮服宇內,豈可不深思哉!

桓溫聽後,深以為意,兩人當場就定下了廢帝的計劃。桓溫想通過廢掉皇帝,換上一個便於控制的人來抬高自己的威望。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溫以晉廢帝司馬奕有“痿疾”生不出孩子為由,逼褚太后廢了皇帝,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即簡文帝。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恆溫的計劃是自己慢慢地代晉自立,誰知簡文帝登上帝位後很快就駕崩了,讓還沒有準備好的桓溫措手不及。本來簡文帝生前已經寫好一份詔書,要讓位給桓溫,被大臣王坦之給撕了。糊塗的簡文帝竟然說“天下,儻來之運,卿何所嫌也!”王坦之答“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意思責怪皇帝不該將天下當做自己一個人的東西,拿去送人。簡文帝死後,大臣將遺詔改為由桓溫輔政,並擁立太子繼位,即孝武帝。

本以為簡文帝會讓位給自己的桓溫,得知消息後,帶兵從姑孰趕到建康。朝中大臣以為桓溫要興師問罪,人人自危,王坦之更是嚇得想逃走,只有謝安較為坦然,並勸王坦之道:“晉祚存亡,決於此行。”桓溫到後接見百官,見謝安態度從容,桓溫考慮到王、謝家族尚有實力,就打消了兵變的計劃。幾天後,桓溫的舊疾復發,只得帶兵返回了姑孰。隨著病勢日漸嚴重,桓溫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皇帝夢”了。退而求其次,桓溫要求朝廷給自己加九錫,也算是個安慰。都病到這種程度了,桓溫還是如此貪戀權力。

朝廷不敢直接拒絕桓溫的請求,謝安、王坦之就讓袁宏起草為桓溫加九錫的詔書。袁宏很快就寫好了,拿給王坦之和謝安看後,兩人挑了不少毛病,改來改去。袁宏就問王坦之是怎麼回事,王坦之說:“聞彼病日增,亦當不復支久,自可更小遲迴。”袁宏這才明白,這是要把桓溫拖死算了。最終一代梟雄桓溫就在加九錫的等待中去世了,終年六十二歲。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皇帝夢”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鍥而不捨,桓玄來繼續完成父親沒有實現的夢想

桓玄是桓溫最小的兒子,小時聰明,極受桓溫喜愛。桓溫去世的時候,桓玄只有五歲,他承襲了桓溫的封爵南郡公。在叔叔衝的培養下,桓玄逐漸長大,但因為父親曾有篡位的嫌疑,導致朝廷一直不願意重用桓玄,直到二十三歲,桓玄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慢慢地,桓玄通過在荊州的經營,憑藉著父親和叔叔的影響,桓玄也有了自己的一支力量,並趁機吞併了殷仲堪的軍隊,一舉奪得了荊、雍二州。有了實力的桓玄上表朝廷,要求任領荊、江二州刺史。考慮到江州地理位置重要,朝廷更是大方,授桓玄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為後將軍、荊州刺史,由桓脩為江州刺史。幾乎將整個西部都送給了桓玄。但桓玄不滿意,堅持要領江州,朝廷不得不加桓玄都督江州及揚豫八郡,並領江州刺史。之後,桓玄又提出要朝廷任命其兄桓偉為冠軍將軍、雍州刺史;侄子桓振為淮南太守,朝廷都不敢不答應。

恆玄勢力的上升,也讓他有了繼續實現父親桓溫“皇帝夢”的實力。朝廷也對桓玄越來越不放心了。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司馬元顯派鎮北將軍劉牢之作為前鋒都督,以前將軍譙王司馬尚之為後部,舉兵討伐桓玄。面對朝廷大軍,桓玄心中也沒了底,不知道能不能打得贏。於是,桓玄採取保守戰法固守江陵。但其手下長史卞範之建議說:

公英略威名振於天下,元顯口尚乳臭,劉牢之大失物情,若兵臨近幾,示以威賞,則土崩之勢可翹足而待,何有延敵入境自取蹙弱者乎!

受到鼓勵的桓玄,一下子來了勇氣,決定由哥哥桓偉留守江陵,自己親率大軍沿江東下,併發布檄文列舉司馬元顯的罪行。檄文傳到建康時,司馬元顯給嚇得不知所措,也真是廢物一個。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桓玄大軍到達尋陽,一路上基本上沒見到官軍。桓玄見士兵們士氣高漲,原本還擔心士兵不聽指揮而提著的心也放了下來。桓玄大軍先是擊敗了譙王司馬尚之,劉牢之也向桓玄投降了。然後桓玄揮兵直抵建康城外的新亭,司馬元顯嚇的不戰而潰,逃回了京城。面對桓玄大軍,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父子只知道相對而泣,最終父子二人被桓玄所擒。進入建康的桓玄,將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父子掌權時的大臣進行貶謫後,全部安排上自己的親信。晉安帝已成為桓玄手中的傀儡,下一步就是桓玄實現父親的夢想的時候了。

元興二年(公元403年)十一月,桓玄先是封自己為楚王,併為自己加了其父恆溫死都沒實現的九錫。隨後,桓玄的幕僚卞範之寫好禪位詔書,讓臨川王司馬寶逼迫晉安帝進行抄寫,將帝位禪讓給桓玄,並將晉安帝遷至永安宮。桓玄面對父親和自己兩代人夢寐以求的“帝位”,內心激動難奈,但是形式還是要走的。於是他又表演了三勸三讓的把戲,在築壇告天后,於十二月三日正式登上帝位,改元“永始”,改國號為“楚”,史稱“桓楚”,並改封晉安帝為平固王。桓玄追尊其父桓溫為“宣武皇帝”,桓溫終於在他死了三十年後,由其兒子恆玄幫他實現了皇帝夢。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桓玄登上帝位不久,就開始了驕奢淫逸的生活,遊獵玩樂不分晝夜。一位開國之君的表現完全和亡國之君沒有區別,這也註定了他建立的政權不會長久。這時候,在征討孫恩中崛起的劉裕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桓玄身邊有人勸桓玄說:“

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但桓玄聽了不以為然,並未放在心上。

其實劉裕早有打算,皇帝輪流坐,你當得我也當得,他不過在等待一個機會而已。在一切準備好後,劉裕聯合何無忌集結部眾起兵,先在京口、廣陵殺死了桓玄的親信桓修和桓弘。桓玄在明白過來後,連忙召桓謙、卞範之等人商討對策,最後桓玄決定派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將軍皇甫敷率大軍北拒劉裕。桓玄認為,只要劉裕一見大軍就會嚇壞。可他忘了劉裕不是一般人,他武力值超強,曾經有過以一當千的戰績。雙方會戰於江乘,劉裕手執長刀,親自上陣,手下士兵受其影響,也是個個奮勇拼殺。桓玄派出的吳甫之、皇甫敷皆被斬殺於陣前。桓玄又派出桓謙屯兵東陵口,卞範之在覆舟山西屯兵。劉裕率兵到了覆舟山東,恰在此時,天上颳起了東北風,劉裕命令士兵縱火,一時間火煙鋪天蓋地,桓玄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土崩瓦解了。兵敗如山倒,見到大勢不妙的桓玄帶著親信沿長江南下逃走了,劉裕隨即又攻下建康。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劉裕派出追兵繼續追擊桓玄,在崢嶸洲再次大敗桓玄。桓玄打算逃往蜀地漢中,想當年桓溫率大軍在蜀地建功立業,今天桓玄卻要往蜀地逃命,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呀!倒黴的桓玄在逃亡的路上卻碰上了益州刺史毛璩的手下。當益州都護馮遷跳上桓玄的坐船時,桓玄拔下頭上的玉飾遞給他說:“你是什麼人,竟敢殺天子?”馮遷道:“我只是殺叛賊而已。”說罷拔刀上前將桓玄殺死。這時的桓玄哪有他父親手刃仇人的威風,活像一隻待宰的小雞。桓玄死時僅三十六歲,他的頭顱被砍下送到建康,掛在一個大杆子上示眾,百姓見了竟然十分欣喜,可見桓玄是多麼不受人待見了。

桓溫、桓玄父子二人鍥而不捨的“皇帝夢”,實現夢想後結局卻很慘


桓溫、桓玄父子是將曹操和曹丕父子做為偶像的,就連桓溫的名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應罵名千載!”也和曹操的那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有相似之處。經過桓溫、櫃玄父子二人兩代人的努力,最終由桓玄圓了皇帝夢。可惜從建立楚國到桓玄被殺,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楚國存在時間短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根本沒有存在感,也不被後人所承認,認為桓楚只不過是偽朝而已,也實為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