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高中那几年,鞋子总穿特步,有一双草绿色露窟窿眼的休闲鞋,极为喜欢,从高一穿到高三,直到窟窿连成片。衣服经常是班尼路、以纯。运动鞋那时候,有印象的是安踏和李宁,根本就不知道什么耐克、阿迪。十五六岁还没有什么品牌概念。

上了大学买过一双淡绿色的李宁运动鞋。那是要化妆,穿衣打扮的年纪,很少穿运动鞋,偶尔买一双耐克,逛商场的时候也会在李宁瞄几眼,一直觉得李宁的男鞋比女鞋好看,班里的男同学钟情于李宁的很多,对于学生来说,一是不贵,二是方便。打完球就可以上街,下了课就可以上场。"运动休闲"这个概念的产品,在早期帮助李宁占领了大量的学生市场。

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前几年李宁把用户转向了90后,要树立起国际大品牌的形象,重新诠释自己的品牌,似乎走得并不顺畅。90后的孩子们,大多对李宁不感冒的,但在70后、80后的心中,李宁是一个世界冠军做起来的国产大牌。伴着80后长大的品牌,情感传承就有了。

李宁这个品牌一直和国内其它只会仿照耐克阿迪的其它品牌有云泥之别,李宁一直力争成为国际运动品牌,眼界宽,野心也不小。这次变身潮牌参加纽约时装周,先不说到底衣服怎样,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力,证明李宁的水平在国内运动品牌算是顶尖了。时装周上那件卫衣上"中国李宁"四个字,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李宁是国内少有认真做产品的运动品牌。

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李宁的创始人,大家再熟悉不过。李宁7岁练体操,17岁进国家队,19岁夺得世界杯体操赛6枚金牌,创造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李宁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总计106枚国内外重大比赛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李宁在浑身伤病的情况下毅然参赛,在那个年代,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大于一切,结果,他败得一塌糊涂,嘲讽和谩骂接踵而来。当年,国人对金牌的热望远大于对运动员的宽容与谅解。

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搞体育出身的李宁提议健力宝拍一个极富体育动感的广告,并由他亲自出演。这个方案让当年健力宝的销售量又猛增了3000万元。健力宝发展的如火如荼,李经纬又将服装厂的生意提上日程。凭借世界冠军的名气,拉到了新加坡的投资,主营运动服装的"李宁牌"得以创立,李宁担任总经理。如果没有李宁汉城之败,或许就不会诞生"李宁"这个品牌。

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不过万事开头难。李宁公司第一次订货会,大家给面子过来看,却没人订货。李宁寻思着,怎么把品牌做大得到认可。机遇来了,不久就是北京亚运会。当年,亚运会已经有了商业化运作。日本富士、韩国三星都拿出300万美元来竞争火炬传递,李宁只有250万。无奈之下,李宁找到国家体委,谈起自己的创业梦想,说起在领奖台穿"洋品牌"的耻辱,在那个体育商业化还不浓郁的年代,李宁的真情打动了国家体委,为国人品牌争取到了这次机会。

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90年代,"李宁"如入无人之境,几乎每年100%迅速成长。1994年,李宁在北京偶遇首都经贸大学的教授刘纪鹏。这个"中国股改第一人"一针见血地告诫李宁,要是不脱离健力宝,今后要出大事。原来,李宁公司是健力宝的全资子公司,而健力宝又属于广东三水市政府,完全是国有资产。这样说不清的产权关联看似没问题,企业做大后,就会有扯不清的恩怨。这番指点在今天看来一清二楚,但在当年,算得上远见卓识。

但李宁犹豫了,他怕背上忘恩负义的罪名。刘纪鹏就自己代表李宁找李经纬谈去。没想到,李经纬完全支持李宁自立门户,甚至没要应有的投资回报。

1996年,脱离健力宝的李宁将公司总部迁到北京。当年,就创下了6.7亿销售额的历史纪录。但很快东南亚金融危机袭来,公司的成长停滞。李宁深感自身知识的不足,决意去北大读书,公司则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李宁的理念是:做企业,一个人成不了大事,一定要请到优秀人才加盟,把企业变成大家的事业。而在李宁公司,陈义红和张志勇就是李宁心中的"优秀人才"。

中国最富有的奥运冠军,拿了106块金牌,赚得120亿身家

此后十多年,李宁淡出日常管理,这个公司的发展起起伏伏。2012年,在万众期盼下李宁回归,做出了一系列力挽狂澜的动作,当李宁遭遇创建以来最黑暗的一年时,开始结合行业未来趋势思考哪些是本企业的优势区,哪些是自己不擅长且必须要舍弃的。很多人都表示很开心看到李宁的重生,为我民族品牌再度崛起激动不已。但这样的重生花了多大的代价,从光芒万丈到暗淡无光再到显露曙光,一般人恐怕是无法在黑暗中抽身的,正因为李宁有前期的财富和人脉的积累,被时代之轮碾压还能劫后余生。

作为普通人,这样的错我们承担不起,不能只低头做事还得抬头瞭望方向,不要只想着撸袖干活还要学会低头看路,努力避开前进路上的各种坑。要知道时代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规划。在发现方向不对时能及时叫停,在风光无限时能看到不远处会有怎样的困境等候。人生也好企业也好,道理都是相通的,可以随性但不能随意,有时跳出舒适区接受挑战,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