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與晚清銅圓

張之洞與晚清銅圓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縣人。十六歲即中順天鄉試解元,同治二年,又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此後以“清流“居翰林,直到光緒七年以內閣學士補江西巡撫,開始出膺疆寄。張之洞一生以其在湖廣總督任上的十七年最為榮耀,這樣一個晚清的風雲人物,卻被後人貼上了宦術甚工,好興作的標籤。

這樣的評價自然有所依據,張之洞為人畏葸觀望,善於鑽研使舵,這一方面雖使他官運暢通,但也難免得一“宦術甚工”的尖刻定論。而他總憲湖廣期間,置漢陽鐵廠,設銅圓局,然都以失敗告終,以致靡費無數,貽害無窮,史稱”蒞官所至,必有興作,務宏大,不問費多寡“。其時張之洞誠然有”經營八表“的雄心壯志,然而他所具備的知識與學問,卻實在不足以在歐美文化劇烈衝擊而來的當時,肩負起自強維新的建設大業。漢陽鐵廠是一例,今天我們講的湖北銅圓又是一例。

張之洞與晚清銅圓

張之洞

銅圓的鑄造,始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初試鑄於廣州,而銅圓的泛濫,則在湖廣。

光緒二十八年(1902),湖廣總督張之洞從幕僚陳衍議,鑄造當十銅圓,爾後各省紛紛效尤,乃至不可收拾。

鑄造銅圓到底好不好,從眼前看,當然好。一枚銅圓的重量不過兩錢七分,而一枚制錢的重量約為一錢,銷燬制錢三枚熔鑄一枚銅圓,可獲七分之利。鑄造銅圓後,前後數年,獲餘利一千四百萬銀元,張之洞好大喜功而又凡事務求規模宏大,而規模巨大的建設需要大量的錢財來鋪置,對於這樣的利益,張之洞自然愜心悅意。後來他甚至還保薦陳衍為經濟特科的人才,想來是特別欣賞其在創議當十銅圓上的貢獻。

然而從長遠看呢?遺禍大矣!胡思敬的《國聞備乘》一言中的。“錢幣之制,必鑄本與錢價相埒,乃可取信於民,久行無弊。“湖北鑄造銅圓後”奸商結黨盜鑄,或更從海外輸入。幣日益多,銀日益漲,每銀一兩。易錢至兩千。物價既昂,商業大窘……“徐珂《可言》一書也有著同樣的描述”物價日貴,由於銅圓之充斥。鑄造銅圓,為官營業之一,主其事者利其可朘削,乃濫鑄不已,非盡內國外國奸商之私鑄也。“

鑄造銅圓到底有多大的傷害,瞿宣穎《人物風俗制度叢談》裡做了具體的描述,從辛亥(1911)到乙丑(1925)“米昔六十,今六百。苞谷三十,今四百。麥面昔二三十,今四百。火酒昔四十,今七百……”物價飛漲的結果,徐珂《可言》說道“日得傭值數百錢之數米為炊者,啼飢號寒,日夕怨諮……”

張之洞因謀興利源而籌鑄銅元,致使銅圓氾濫,幣制紊亂,使得廣大的社會民眾因為通貨膨脹而飽受物價飛漲之苦,這樣的貽害,一直到民國都無法消弭。

張之洞與晚清銅圓

讀而思

duersi

如果說鑄造銅圓得利,在湖北建設有所貢獻,以物價飛漲為代價,勉強可以接受。然而“不知政治思想苟不更張,人民智識苟不增進,則一切建設,盡成逐末。”張之洞的建設事業,其成績正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