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抚顺抓住3次机遇 让这里实现3次飞跃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第三极

从引擎到增长极

40年前,这里叫李石寨,生产的大米很有名。

26年前,这里叫抚顺经济开发区,是抚顺改革开放的前沿。

12年前,这里叫沈抚新城,是抚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两年前,这里叫沈抚新区,是充满希望的辽宁经济发展第三极。

名称变化背后,是抚顺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坚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沈抚新区承载着更多人的梦想,创新力、影响力、辐射力正在增强。抚顺一边参与打造这一增长极,一边自觉接受其辐射,汇聚产业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新气象,续写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新篇章。

三次机遇聚活力

改革开放给抚顺经济开发区带来了3次机遇。

1992年4月,改革春风送来第一次机遇,这里成为抚顺经济开发区,告别了以农耕和饲养为主的农村模式,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93年3月获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享受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这段时间里,抚顺开发区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原始积累,逐渐走向抚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沿。

2006年12月,改革开放催生第二次机遇,这里由“区”变“城”。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分组讨论时提出沈抚同城化设想。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开始全面实施沈抚同城化战略。2009年11月,市委、市政府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沈抚新城建设,依据省政府《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调整行政区化,将抚顺一侧258.8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对外统称为沈抚新城。

1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顶层设计,给予沈抚新城管委会市级审批权限等政策,引导原有改扩建项目、企业搬迁项目、招商引资来的新项目,有计划的落户沈抚新城,全面推进沈抚新城建设。

2016年底,改革开放纵深行,带来了第三次机遇,这里由“新城”向“新区”转变。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沈抚新城建设发展实际,在沈抚新城中的浑河南岸选取适合产业发展的171平方公里土地,划定为沈抚新区。沈抚新区将打造国家级同城化试验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创新的先导区和示范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增长极。

打造新的增长极

改革开放赋予抚顺经济开发区活力与激情。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抚顺作为单体城市的引力不足,发展动力不足,向西再向西,融入沈阳经济区,是抚顺人的普遍认识,是推动沈抚新城换档提速的内在动力。一时间,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这里集聚。

沈抚新区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沈抚新城环境变美了,道路变宽了,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沈抚新城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沈抚同城化稳步推进,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市委书记高宏彬在中国共产党抚顺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我市要积极融入沈抚新区增长极建设,借势加快发展。

市委、市政府出台《沈抚新区抚顺增长极产业振兴发展纲要》指出,以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区域间联动发展为支撑,以引领带动抚顺转型振兴为目标,坚持“4+3”驱动,对标一流,抢占高端,坚持一体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全力推进沈抚新区抚顺增长极建设,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我市产城融合、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改革试验示范区,抚顺经济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在打造沈抚新区增长极的过程中,我市坚持发展高端新兴产业的原则,在依托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性高端产业以及独有特有的特色产业等;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原则,积极引进和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推进相关项目集中连片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原则,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前沿技术为引领,搭建创新平台,不断抢占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坚持开放合作项目先行的原则,要面向国际开发开放,对标一流展开合资合作,引进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项目,实现全球化合作新格局。

我市紧紧抓住省加快建设沈抚新区的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建设沈抚新区抚顺增长极。这有利于加快解决我市经济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省直管的沈抚新区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享受特殊优惠政策,将快速形成“政策洼地”。区内建设中外产业园区,加快吸引外资,促进大项目落地和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高地”。我市依托沈抚新区增长极争取政策支持和产业支持,与省直管区统一规划、享受统一政策,统一对外招商和宣传推进,联动发展。

到2020年,沈抚新区抚顺增长极GDP总量占全市的1/4;建设成为项目先行、工业带动、三产配套,具有国内先进服务水准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抚顺城市转型、产业振兴优势突出,产业服务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宜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