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政治全角度論:長三角(上海)和珠三角(香港)誰更有優勢?

視頻激情夜

這個問題綜合了兩個區域和區域內中心城市的比較。

先談兩個區域的問題。珠三角跟長三角現在都強調擴容,但這樣就增加了比較的難度。所以採用最狹義的概念,也就是珠三角包括九個城市,外加港澳兩個特殊成員,長三角15個城市。從地理優勢來看,長三角略勝於珠三角。有些人強調珠三角面向東南亞,有優勢。但是,國內市場的地位始終高於國際市場。從經濟腹地來看,上海有長江的黃金水道優勢,又是海岸線的中間點。其經濟腹地覆蓋整個東部沿海。這個優勢是香港,廣州以及深圳都沒有辦法比擬的。不然的話,英國人當年不會強佔了香港之後又強迫清政府在上海開埠。從政治層面上看,要分成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這個方面珠三角顯得比較尷尬。主要原因在於,目前沒有對港澳實施直接管理。香港目前的政治氛圍比較詭異,中央政府再給予安撫的同時,又有一些疑慮。這樣的大背景下反而會強化對於上海的政策扶持。而香港的特殊窗口地位正在喪失。這對於珠三角的長遠發展來講不是一件好事。第二個方面是地區政治資源整合。長三角橫跨兩省一市,整合難度的確不小。珠三角如果單就廣東管轄部分而言,沒有什麼整合難度。但如果考慮港澳兩地,整合難度之大遠勝於長三角。

接下來談香港和上海的競爭。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珠三角的領袖城市,現在已經是深圳,而不是香港了。兩地的GDP按匯率計算其實已經相差無幾。但是深圳還有很大的潛力,大約十年左右,深圳可以在經濟指標上全面領先香港。其次如果從地理層面考察,結論在之前已經講過了。香港不如上海。最後從政治層面來考察兩者的優勢。香港由於自由度更大一些,因此有一定的優勢。總的來說,香港已經處於下風。

最後談一談深圳和上海的競爭。無論是地理還是政治層面,深圳相對於上海都沒有優勢。但是反過來說,深圳的優勢從來都不在這兩個方面。深圳最大的優勢有三個。第一是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沒有歷史包袱。第二是形成了電子產業集群,從而實現了從設計到生產的全覆蓋。第三是形成了濃厚的創業氛圍。憑藉著這三大優勢,深圳在產業升級上已經先上海一步。目前來看,上海領先的優勢已經不顯著了。

長遠來看,受限於地理因素,珠三角的經濟發展的總體規模將始終落後於長三角。經濟發展層次與長三角大體相當,有部分優勢產業能夠勝過長三角,但是總體要略為遜色。至於核心城市的競爭,深圳如果能夠長期維持目前的發展勢頭,有可能在經濟發展層次上勝過上海。但這個難度其實不小。香港逐漸邊緣化,看來是一個歷史趨勢。十年以後,香港的經濟發展水準,可能會被廣州趕上。


zyb38537240

1、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有三個世界級城市

大家都知道城市群經濟有一個理論叫做增長極,當一個區域有多個世界級增長極出現的時候,這個區域的經濟輻射能力、世界貿易影響力會更強大:

粵港澳大灣區正好擁有三個世界級城市,分別是:香港、廣州和深圳。其各自的定位又具有差異化,首先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紐倫港被稱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廣州是中國面向世界尤其是東南亞的橋頭堡城市,又有一個稱號叫做“第三世界之都”,廣州有將近50萬黑人。所以廣州在世界的經濟影響力也是很大的。深圳,完全是中國花了40年時間,全新打造的高配置城市,是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之都,也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中心。一個城市群擁有三個世界級城市,放眼全球,只有三個競爭對手,分別是紐約都市圈、舊金山灣區、東京都市圈。

長三角的城市定位是一主多副,即上海是主心骨,南京、杭州、寧波、合肥等城市都是副中心,還有很多經濟強市,比如蘇州、無錫、寧波等等。該區域經濟橫跨三省一市,所以說,長三角走的路線是大而全。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長三角城市群,是有幾個城市群組合起來的,比如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城市群、浙江東部城市群、合肥都市圈等組合起來的。

珠三角與長三角,一個是聚合的發展戰略,一個是分散式的發展戰略,一個以質取勝,一個以量為優。其實就是代表了我國兩種經濟模式,沒有好壞之分,但是我認為經濟始終還是講究效率,從這一點來看,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更佔優勢。

2、深圳與上海,誰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領頭羊

上海是長三角的領頭羊,乃至中國的第一大經濟城市,這是公認的數據,

但是在珠三角,香港、廣州、深圳都想做第一,誰會成為第一名呢?國際層面上來說,香港是第一,廣東省層面來看,廣州是第一,但其實,按經濟實力來說,深圳是第一。也就解釋了建設港珠澳和虎門二橋的一些心思。但是即使這樣,也不會改變深圳是粵港澳中心的現實。

但是放眼未來二十年,這個局面極有可能發生變化,因為中國有個城市叫深圳。有人多人開始笑了,深圳面積不過上海的1/3,人口相當於上海的1/2,怎麼跟上海比,其實從經濟增量來看,深圳2017年GDP增量已經超過上海了,更可怕的是,深圳的GDP增速遠遠高於上海,十年前的深圳,GDP大概只有上海的55%,而現在,深圳GDP佔到上海的75%,且每年都在提升,所以才有了魏老師的一篇文章《上海不是深圳的對手,浦東也幹不過前海》,此文的根據是深圳的經濟優勢是經濟結構,上海的優勢是外資實力。

於是很多人好奇,深圳不到上海一半的人口和1/3的面積怎麼去超上海,我的結論是:確實,深圳整個城市的人口承載能力只有1500萬,也就是說,深圳要發展成為2000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必須有500萬人住在環深地區,然後工作在深圳的高樓大廈裡面,這種現象,不用多久,未來十年就會實現,東莞、惠州、中山都會變成深圳的飛地。對了還有深汕特別合作區,單獨看深圳是比上海小很多,但是如今的深圳+東莞部分+惠州部分,這些地區的經濟總量其實已經超過上海了。從表面上來看,上海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泛深圳都市區才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

總結

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個勝在質量,一個勝在數量。誰更具優勢,我們都不知道,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深圳與上海,將來誰將引領中國經濟,我認為還是深圳!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要超越美國,最根本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多建設幾個類似深圳這樣的城市,科技、新經濟、創新產業、以高精尖的技術作為經濟的增長的核心驅動,這一點上海乾不過深圳!華為、大疆創新、華大基因這些企業,選擇深圳而不在上海,因為創新就是深圳的基因。


蔣昊脫口秀

無論是從地理還是政治的角度來講,長三角都完勝珠三角,而且前者比後者的優勢大不是那麼一點。而上海也不是小小一個香港所能比的,香港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地位,都比不上京滬,未來甚至還比不上廣深。

先說說地理,長三角位於長江出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而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帶,覆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佔比均超過全國的40%。長三角的戰略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反觀珠三角,雖然也是我國最發達的經濟地區之一,但其戰略腹地顯然就比不上長三角了。

在對外輻射方面,長三角都遠勝珠三角。長三角的對面是發達的日本,可以獲得日本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資本。而珠三角的外面是東南亞,雖然市場龐大,但經濟落後,地區形勢不穩,政治複雜,對珠三角的幫助相當有限。

接下來說說政治,長三角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其政治重要性,也不是珠三角可以比的。當年改革開放之所以率先選擇珠三角,除了毗鄰港澳之外,還在於當時中央也不敢冒然拿重要的長三角來試點,所以才敲定了珠三角。等等改革開放穩定後,國家的建設重心很快就回歸到了長三角上來了。

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是我國最重要三個經濟中心,但這其中,長三角的經濟地位是最為重要的。

最後談談上海和香港,其實香港是沒資格很上海比的。早在民國時期,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就已經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了。後來因為歷史原因,才讓香港佔了便宜。但香港畢竟沒有上海的底氣,這個地位早晚還是得讓出來的。

而隨著國內一線甚至準一線城市的發展,香港怕是連現在的地位都保不住。畢竟對於一個只有700萬人口,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而言,他的發展潛力太有限了。無法與國內動不動就上千萬的城市相比......


這些歷史要讀

在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之前,中國有三大國家戰略,分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

2018年1月30日,在舉行的“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上,國家最高領導人發表了重要講話,第一次把“粵港澳大灣區”跟“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並列起來。

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正式成為了中國“第四大戰略”。

所以提問者提出的“從地理、政治全角度論:長三角(上海)和珠三角(香港)誰更有優勢”應該改為“從地理、政治全角度論:長三角(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香港)誰更有優勢”。

先說地理上。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不分伯仲,難分高下。長三角攬長江、扼守東海,粵港澳大灣區襟珠江、統轄南海,都是我國重要的出海口和關口。

再從政治角度上來看。

從政治角度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更有受重視,更有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個關稅區,分別是香港、澳門和內地。香港是中國與世界的紐帶。雖然,香港的經濟實力已經不如上海,但其國際地位要略高於上海,香港仍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無可替代。

也正因如此,面對香港日益衰弱的現狀,大陸開始幫扶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其實就是對香港最大的幫扶,讓香港再次煥發出光芒。


天天說錢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主要包括:上海,江蘇省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國土面積 21.17萬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處。狹義上的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不含龍門)、中山、珠海、江門、肇慶(市區和四會),大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深汕特別合作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的兩大經濟發展極,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各有優勢。總體而言,長三角憑藉其廣闊的區域和多層次的發展體系,相比珠三角有更好地發展優勢。

首先,從總量上來講,長三角幅員遼闊,涉及三個省份一個直轄市,包含26個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城鎮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區。長三角以僅佔中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中國1/4的經濟總量和1/4以上的工業增加值,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中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2016年,長三角城市群總GDP為147194.41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9.78%。而珠三角主要是廣東省和港澳地區,包括11個市,面積較小。珠三角也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稱。2016年,珠三角城市群總GDP為 73118.77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9.83%。從經濟總量上來看,長三角GDP總量是珠三角的兩倍,兩者相差較大。

其次,從綜合發展水平的差異度來看,無論是年均值還是各時間點數據,協調發展水平最高的均為長三角城市群。雖然從變化趨勢上看,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之間的差異度在逐漸下降,但是和長三角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方面,均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較好,經濟發展指數的差異度較小;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度較高,但其差異度有明顯下降趨。

再者,從競爭力角度來看,珠三角主要是制度競爭力比較高,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一批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發展興起,港澳迴歸,實行“一國兩制”的制度,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斷髮展,推進城市化進程。而長三角則主要依靠區位競爭力,以上海為核心,城市化水平整體較高。通過高新技術,打造世界性的新型製造業基地。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地區享受到這一政策帶來的經濟利益,廣東省的政策優勢相對減少,長三角則可以憑藉其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最後,從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來看,珠三角是外資推動型,在吸引外資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外資主要來自香港、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資。長三角則是民資主導型,較早誕生以集體和私營經濟為主體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國內資金越來越雄厚,對外資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珠三角的外資優勢不斷縮小,長三角則可以通過國內資本積累實現更好的發展。


大貓財經

全看了,一桶漿糊,一片漆黑。全沒講邏輯的,胡亂下結論,什麼長江長,所以長三角就優,恆河不長嗎?怎麼印度不優?什麼面積大人口多就優,印度和德國呢?都他媽一群不細究問題,不講邏輯關係,胡亂導出結論的飯桶。很顯然這些都不是決定因素,至少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一個地方有沒有優勢資源秉賦不是最重要的,看看日本新加坡南韓就很能說明問題,現在全球化了,全球資源共享,沒有可以買。一個地方的優秀是指什麼呢?應該就是它的競爭力,有競爭力就有優勢,就是你的產品或服務賣得多賣得遠,並有持續能力,長期來看賺的錢多。一般來說,一般的工業品要近大港口,更利於生產要素的集散,而近大市場的地區會更有成本優勢,長三角對日韓市場有優勢,珠三角對東南亞西亞非洲歐洲市場有優勢,很顯然珠三角面對的市場耍大得多,勝長三角一籌,至於內陸市場,輻射範圍基本無差別,因為陸路運輸成本甚高,都不會往內地賣太遠。內陸因資源便宜,沒有運輸優勢,卻有低生產成本優勢,它們會梯度自產自銷。這僅僅是從投資者角度看的。而這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個地方的企業要有千方百計去創新賺錢的強勁動力,企業家整天琢磨的是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性價比,把產品賣得更多更遠,而不是整天琢磨怎麼去搞腐敗攻關,這點,市場化程度和政府的廉潔透明就是關鍵了。這方面珠三角很顯然遠超長三角,至於為什麼我就不說了。珠三角的創新力一定會持續蓬勃,長三角的創新力可能有時會較高,但不會持續。問我為什麼,我只能笑而不語。


13691938Aa

在這裡回答問題沒錢給,本來不想回答,只是看了那麼多人回答的都是錯的,才簡要說一下!要詳細說,得付錢給我!

從地理上看,長三角在東北亞(東海經濟圈),珠三角在東南亞(南海經濟圈),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日韓臺港和西方國家都從東北亞外遷出口加工企業到東盟各國!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額也在減少中,三國工業協作只減不增!而東盟出口工業在崛起中,東盟和中國的工業協作有增無減,而華南沿海地區佔盡優勢,珠三角勝於長三角!

從政治上看,長三角國企和外企為主,大中型企業為主較保守,中小企業少缺活力,雖能進軍華北和華中、中原地區人口稠密區市場,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珠三角有港澳文化喧染,人文環境自由開放,能夠調動人的創業積極性,珠三角才是未來的王者!


劉備的脾肉之嘆

從目前角度來看,二者各有優勢,珠三角既有香港這樣的金融中心,具備大陸城市沒有的,完備的現代金融貿易法律制度,又有深圳科技創新優勢,珠三角內部已經形成了產銷研一體產業鏈,工業種類豐富特別高新技術產業發達。

長江三角洲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中國第一大經濟區,國家定位的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狹義的範圍北起通揚運河,南抵錢塘江、杭州灣,西至南京以西,東到海邊,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廣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指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東部組成的經濟圈。

關鍵在於拓展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戰略空間,形成區域分工合理、功能互補、層次明晰的產業梯度分佈,實現長三角與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

未來還是看能執科技金融牛耳者勝出!


一頁歷史

上海和香港有共同的特質就是都屬於沿海港口城市,大環境來說,香港面對的是南亞和東南亞的國家,而重要的就是新加坡,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



上海面對的是東亞的國家,日本,韓國,朝鮮,牽強點的俄羅斯。
至於這些國家來說,上海大環境更佔優勢。

這是國際環境,接下來看下我們國內一個環境,中國是一個土地廣袤的國家,上海處於東邊,而香港處於最南邊,而中國南北經濟差異很大,溝通南北經濟交流,上海則更顯優勢。而在位置更容易往周邊二線城市擴張。香港它是特別行政區,人口密集度很大,廣州深圳澳門也是類似,地域限制發展。

特別行政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這種實驗田和歷史所產生的成果,對於在一個啟蒙期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大環境變了。中國已經崛起,這種環境反而成為一種約束。

再看上海,國際大都市,國家“一帶一路”的偉大藍圖,讓上海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

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全國高鐵普及,更加把上海和中西部的聯繫更加密切。而香港也偏於一安。


高端別墅

先從地理上講,長三角直面東海太平洋,東北亞的日韓及世界對接;長江帶通大半個中國面向世界,貿易幅射面更大,但距離也都比較遠,需要更大的力量去推動。而珠三角主要以南海及東南亞國家為主,上世紀下半葉因為新加坡香港兩個經濟體先開放,使得新加坡、香港成為東南業面向世界的中轉中心。之後隨著深圳、廣東及東南亞各國沿海城市加入,競爭激烈。北面又被嶺南山脈影響,連廣東東西北三面都沒能有效帶動。所以,地理珠三角非常便利,但幅射和縱深都不夠。

政治解度,基以上述地理判斷,中央在政治上也就採取了先易後難,依靠香港、澳門及東南亞華僑較多財力強的便利,先發展珠三角。之後再舉全國之力推動長三角走向世界,所以長三角才能後來居上。從政府治理上,珠三角因為要向香港、澳門和東南亞華人華僑開放,所以政治上更開明,權力下放到村自主,珠三角有營商活力和自由度更強。而長三角都是舉全國之力,主要靠央企和部委及省市級單位推動,所以力道更強,速度更快,但理對僵化。這也是國家會在上海也設央行分部的原因。

不過,隨著近年來硅谷帶動的舊金山灣科技經濟引領全球發展,經濟更加活躍、自由、開發的珠三角又找到了新的優勢發力點。因為中央政府也在政策上給珠三角新的支持,以期待珠三角能夠象舊金山灣一樣在科技上引領世界。

當然在長三角,主要是國家佔略重器科技和貿易兩條路同時走。大飛機、航空、航天、微生物等基礎科學主要在長三角持續推入。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產生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