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賣藝乞丐個個身懷絕技,討錢不給就出狠招

晚清時期,由於社會動盪、經濟衰敗,乞丐甚為流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賣藝型乞丐。賣藝型乞丐比其他乞丐多了一技之長,他們的生活狀況要相對好點。

賣藝型乞丐的技藝種類繁多,各式各樣,諸如賣唱、彈奏樂器、雜技表演、氣功表演、口技表演、行醫賣藥、占卜算命等等。

《清稗類鈔·乞丐類》記載,光緒初年,上海有一個乞丐,可以用蘆管作哨子,模仿小孩的哭聲,聲音惟妙惟肖;又可以模仿小雞的叫聲和放風箏的聲音,外人難以辨其真假;牛、羊、豬、狗的叫聲模仿起來更是毫無壓力。他憑藉自己的口技表演,行乞於大街小巷之中。

晚清賣藝乞丐個個身懷絕技,討錢不給就出狠招

晚清福州乞丐。

蓮花落是常見的一種乞討方式。蓮花落是乞丐乞討時又說又唱的藝術形式,宋朝時已經出現,晚清時期最為興盛。表演者兩手各拿一個竹板,用方言說唱,委婉動人,通俗易懂。

比如向包子饅頭鋪乞討,他就會唱:

拜罷他,再拜你,看看掌櫃的好生意。

走就走,挪就挪,掌櫃賣的好蒸饃。

饃又暄,面又硬,買主看著都高興。

蒸的卷子四方方,一個一個擺桌上。

你這蒸饃圓又圓,能賣五湖四海錢。

……

唱的掌櫃高了興,順手拿錢給我送。

晚清賣藝乞丐個個身懷絕技,討錢不給就出狠招

手拿樂器的乞丐。

店鋪老闆聽著高興,或許會打賞幾個錢。如果老闆不給錢,乞丐們會唱出一些罵人或晦氣的詞來,如:“為人難開求人口,望你掌櫃搭個手,你不搭手我不走,拼個老鴰等死狗! ”

老闆施捨,有特別的規矩,一是不能在唱了五句之後給,二是不得少於五枚大錢。如果不懂規矩或者沒有按規矩給錢,乞丐不罵人不搗亂,而是立馬走人。但是,第二天會來多一倍的人,往後人數倍增,商店一開門就來,關門才走。

他們不吵不鬧,也不開口要錢,而是圍聚在店門口,引來附近顧客議論,而顧客怕禍及自己,走而避之,使得店家做不了生意。店主只好託人與乞丐的頭頭和解,這時他們要的錢則是成千上萬了。

晚清賣藝乞丐個個身懷絕技,討錢不給就出狠招

帶孩子乞討的男子。

至於具體給多少,看人數、天數、情節輕重而定。所以,時人不勝其煩,認為其粗俗難堪,將這種唱著蓮花落的乞討形象地稱為“癩皮腔”。

表演雜技,也是抓人眼球的乞討方式。主要節目有:一是戲碗,把碗放在前額,或者頂在鼻子上,又或者放在指尖上旋轉;二是吞刀,把刀放到口中,緩慢插入肚中;三是吞鐵丸,鐵丸從口中吞下,又在其他地方取出;四是弄蛇,把蛇從鼻孔塞入,從嘴巴取出。

晚清賣藝乞丐個個身懷絕技,討錢不給就出狠招

晚清北京地安門附近的乞丐。

據晚清上海滑稽名角易方朔記載,當時上海有一位老乞丐,他能將任何輕巧的東西頂立在額頭、鼻尖、下巴之上。如圍觀者施錢稍多,他就從懷裡取出長二尺半左右的細竹扦兩根,大湯碗一隻,然後將湯碗頂立在一根竹扦上旋轉,再將第二根竹扦用牙咬住,又將頂碗的那支竹扦放在第二支竹扦上面,兩根竹扦成為90度直角。猛地,他雙手放開,竹扦就隨他的頭微晃而顫動,竹扦上的湯碗越轉越快,就似一片運轉的白光,圍觀者無不拍手叫好。

賣藝型乞丐作為悠久的歷史現象,儼然成了一種亞文化形態。他們在為自己帶來飽暖的同時,也為圍觀者提供了快樂。

參考文獻:段然《晚清災害中的乞丐問題》,賴彩虹《晚清的乞丐》,王光照《中國古代乞丐風俗》,徐坷《清稗類鈔·乞丐類》

(“小歷史”作者申向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