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說老外數學差還有那麼多的著名數學家都是老外?

地球人215599241

老外數學差,這是誰告訴你的,你以為每天看到視頻文章裡的老外九九乘法表不會,買菜96給100加1塊不懂,中國學生考外國數學卷子滿分就代表老外數學差了?如果真是這樣中國數學就了不得了。

事實呢?我不太清楚,就比如丘道長自己說的“在美國排名前20的頂尖大學裡,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具有國際一流水平且活躍於科研領域的數學家有至少300人,而相對於14億的人口數量,中國頂級數學家數量太少了,“像張偉這樣一流的、哈佛大學願意聘請的中國年輕數學家,也就7、8位,不超過10人”。

我雖然不是數學專業的,但我們要知道高等數學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真正的數學也不會去研究這些,所以說,事實上我們的數學並不會名入一流,甚至不如印度。

至於為什麼有這個錯覺嘛,就是中西國家教育的差距,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了解,外國人同等國人水平的學習成本要比我們高的多,沒辦法我們是精英教育,他們的要出大價錢。


創意製造匯

如果你把四則運算的口算等同於數學,那麼中國人可能確實是挺有優勢的。畢竟像中國學生這樣在幼兒園、小學對於四則運算有著密集而且高強度的訓練的國家實在是不多,所以你經常可以看到外國人對於算數這個問題大傷腦筋。

↑四則運算↑

↑數學可不是隻有四則運算這一點點的東西↑

但是問題是,數學遠遠不只是四則運算。實際上,數學是一整套體系,即便是讓多少大學生頭疼到要炸的高數,大部分也只是200、300年前數學的成果,而最新的數學研究的內容,普通人別說能不能研究了,就是連題目是什麼意思,也根本就不明白:

↑真正的數學現在在研究什麼↑

而對於真正的數學的研究,恰恰是發達國家的強項,甚至於正是因為數學研究的好,國家才會發達的。

往早了就步說了,什麼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伽利略、斐波拉契這些人就不說了,實在是太久遠了,就說近現代:

法國從十七世紀開始,就通過法國科學院這個機構,把數學當成了一國之命脈在研究,萊布尼茨、達朗貝爾、拉普拉斯、拉格朗日這些高數書上赫赫有名的人都是那個時期湧現出來的。

而德國自從高斯在哥廷根大學搞了一個叫哥廷根學派的東西,簡直就是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是開啟了整個現代數學的先河,就說哥廷根學派裡的一些成員:黎曼、狄利克雷、雅可比、高斯、愛因斯坦、馮諾依曼、閔可夫斯基,哪些不是各個數學分支的開山鼻祖或者佼佼者?

然後還有俄羅斯,藉助著相對穩定的環境還有傳統對數學的重視,莫斯科學派幾乎一度發展到可以比肩哥廷根學派,至今綠皮的俄羅斯數學教材還是大學生的噩夢:

↑綠皮俄羅斯教材簡直就是噩夢↑

所以說,所謂的老外數學差,退一萬步說,是老外的算數水平有些時候比不上中國人,但是數學,中國真的還差太多。隨著國力的增長,這些基礎科學會逐漸發展起來,但是還需要時間。


SilentTurbine

我想說一下,初中時候數學不錯,那時候自己發現一個公式1³+2³+3³……+n³=(1+2+3……+n)²。當時自己還挺激動的,以為是自己發現的,跑去問老師怎麼證明,記得當時告訴老師時,老師告訴我說好好學習考試內容。。。這事就這麼過去了,後來上了高中,發現早就有這個公式,用數學歸納法就可以證明。

其實我們中小學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考試為目的,學校也不會真正去從培養學生興趣的角度去教學。我們系統的培養中小學生的數學教育,恰恰平常生活用到也就這點數學,顯示出我們數學很強毫不意外。

看看老外那邊的基礎教育,記得以前一個同學學習不好,但是初中就去了澳大利亞,結果在那參加個什麼數學競賽,得了全國第二名。不是說這個同學突然到了那邊就厲害了,只不過那邊初中學的太淺,好多東西他提前學過而已。

至於說為什麼著名數學家大部分是老外,除了我們的應試教育模式外,最主要還是歷史原因。看看那些牛逼哄哄的數學大家出生日子,笛卡爾1596,牛頓1643,歐拉1707,拉格朗日1736,高斯1777……文藝復興之後,歐洲那邊就湧現了大量厲害的科學家,而我們那時候在幹嘛呢,還在明清封建社會呢,在人家已經形成完善的科學體系時,我們還是一片空白呢。

到了近代,我們已經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數學家。但是和人家幾百年的底蘊相比,有差距是很正常的。萬丈高樓平地起,相信以後我們以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傑出數學家,甚至比肩歐拉、高斯那種也說不定呢。


張三鳴

記得黃全愈曾寫過一本書,非常火,裡面談到:

1979 年,有個中國訪問團來美考察基礎教育,認為美國孩子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下午1 點多就放學回家;課堂亂如集市……得出結論:美國基礎教育病入膏肓,20 年後中國的科技將趕上這個超級大國。

同年,美國也派團考察中國基礎教育,認為中國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學習最好。得出結論:再過20 年,美國的科技將被中國甩在後面。

20多年過去了,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養了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作為一個創新型國家,美國的科技繼續領先世界……

黃全愈就此認為,兩家的預言都錯了!

然而,離黃全愈寫這本書又是10年過去了,如今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就和勢頭,令世界震驚,令美國膽寒……

由此看來,不是中美訪問團的預言錯了,只不過預言實現的時間稍稍延遲罷了。

還是楊振寧的觀點更接近事實。楊振寧認為,對比中美學生,他得到兩個極深的印象:一是中國學生在中學做的習題多,因此遠比美國學生根基紮實;二是中國的大一學生比美國大一學生成熟多了,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學習。所以說,清華的本科生平均水平比哈佛的高。

楊振寧看似比較的是大一學生,但實際比的是基礎教育。

中國人歷來注重“童子功”,中國基礎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然後在此基礎上達到熟能生巧。事實上,無論是書法、繪畫、戲劇、體育等領域的大師或冠軍,無不是從練“童子功”開始的。

因此,數學基礎好應該是我們的驕傲,而不應是我們的思想包袱,否則英國現在就不會迫不及待地全盤照搬我們的小學數學教材了,不是嗎?


非白非黑

首先你所說的老外數學差是站不住腳的,你所指的差無非就是計算差而已。數學最重要的不是計算,而是思維方式,計算完全可以交給計算機來處理,人主要是負責思考的。簡單的四則運算人可以算,那像超越函數你怎麼算?

我們中國學生看起來數學考試和奧數考試很厲害,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僅僅是應付能力強而已。我為何這麼說呢?我深入地分析一下。我們平時的高考也好還是奧數也罷,這類考試既然稱之為考試,那麼就必然有標準答案,既然有標準答案,那麼就意味著一定有解題方法。而這些題型和解題方法實際上有規律可尋和有一定套路的,平時只要基礎紮實,多去練習做題並且掌握一些常用解題套路和技巧,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升解題能力的。因此這些考試都算不上是難題,因為一開始就已經有答案了。

再來說說數學難題,真正的數學難題它是沒有答案的,至少在沒有數學家解答出來之前,這個答案很難給出來。這才是科學意義上的難題和考試難題的本質區別。舉例說明,比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現在為止好像還沒有人能夠證明1+1=2,這一結果的過程。因為這目前為止是沒有答案的,而且你也毫無解題的思路和套路,所以這才是真正的難題。跟這比起來數學考試簡直是小兒科。問題說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應該明白了原因了吧。

我們現在的數學考試也好,奧數比賽也罷。本質上就是像玩遊戲一樣,你只要掌握了遊戲規則並且靈活運用,那你就玩得很溜。無論你玩得多溜,你終歸只是玩家而不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而數學家是什麼呢?數學家就是這個遊戲的開發者和規則的制定者。所以你明白為什麼中國人考試厲害但出不來厲害的數學家嗎?就是因為,你考試考的再好,充其量就是一個優秀的玩家,也許數學家玩得沒你好,但人家是規則的制定者,人家有思維,而遊戲者卻沒有。我們中國的學生不缺乏解題能力,缺乏的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國外的教育恰恰就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他們並不在乎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計算器就可以完成這些工作。他們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思考上,所以就有我們的問題點:老外看似數學差,但是他們出數學家;我們看似數學厲害,但是數學家少。


扶搖直上到雲霄

是誰說老外數學差的?是媒體和大眾印象。那外國是不是真的出了很多著名數學家?沒問題吧,僅就菲爾茲獎來說,華裔的也就丘成桐陶哲軒兩個,別的都是老外,陶哲軒還屬於不會說中文的純移民二代。

所以兩個說法誰對誰錯一目瞭然了吧。

問題結症在於:中國人普遍並不是數學好,而是算術好。真正的數學要到高中和大學才開始學習。如果沒學過微積分,線性代數,… 就不要說數學。

我算是半專業的數學人,高中奧數算是佼佼者,本科雖然不是數學系,但基本上全了專業課。也接觸過不少美國的數學人(也是半專業,還不算專業數學家),客觀上我們的高等數學教育在深刻性通透性上是不如美國的。


帖木兒

提這個問題的人顯然沒有讀到研究生階段,因為本科以前的階段還不需要看論文,你根本不知道和你同年紀的老外到底有多牛,當你開始讀論文和寫論文的那一天開始你就,知道老外得數學是在太優秀了,老外研究生的論文數學上的成熟性國內學生實在難以望其項背。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數學的本質是什麼,是對現實世界的理性描述。這種描述需要天賦和工具。老外更重視理性的認識方式,另外非常重視數學工具的軟件化,因此能夠讓有天賦的人發揮出數學的真諦而不是專注於工具本身。而我們只教學生如何理解工具。這就是老外與我們的區別。老外借助軟件使用數學工具,創造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而我們努力學習工具。這是兩種達到數學成熟性的途徑,代價大約相差數十倍。老外的方法要求有高屋建瓴的導師能夠正確地啟發你的思路,還要求你有天賦,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學習數學,有天賦者或者導師正好能夠把你醍醐灌頂,你可以頓悟,反之只能淘汰。我們的方法只要你足夠努力你總能達到那個境界(當然你達到之後由於沒有天賦無法做出成就那是另外一回事,在此我們只討論研究生階段數學入門的境界。)但是你大學只有2年時間學習數學,你的努力能否在2年內跨過那道坎缺不一定,而中國科大的教學數據來看大約50%的學生能跨過那道坎。哈弗略高一點。說明中國的教學方式對頂級天賦的學生而言效果還可以。但是對於安徽大學這些層次的985高校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不到10%,比美國平均水平低很多。說老外數學不好的可能是學術界以外的地方,中國學生達到數學入門的學生和其他學生差異不是太大。而美國差異非常大沒過坎的學生基本不會算術。這大概是認為老外數學不好的來源。但是對於越過那道坎得學生而言,美國學生的潛力強很多,這也就是到博士階段美國學生數學傲視群雄的原因。


奧蘭多158

這個問題是個悲劇。其實不光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等,這些只要在學校學習的課程,西方國家的孩子沒多少比中國孩子學得好的,但最終有成就的西方人卻佔據大多數。為什麼呢?

首先,西方學校教育從興趣開始培養,而不會是告訴你算式,然後考你有沒有記住。即便是考試,其結果絕不會當成衡量這孩子的標準。而中國與之相反。造成的後果就是,中國孩子被考試嚇怕了,絕不會對課程有興趣。

其次,中國的數學教育難度太大,點點大的孩子就要學會分數,方程之類的,這實際上背離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反覆講解,大量做題,孩子也能掌握,但付出的代價就是完全喪失興趣,過度開發腦力,思維模式僵化。而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的孩子學的數學跟玩一樣,他們很多數學知識都不懂,但是他們並不害怕數學,甚至覺得有趣。沒學到僵硬的知識,但是得到了發散的思維,部分孩子還保留有興趣,這就為以後他們走上數學研究道路打下了基礎。

任何東西,你硬要塞給孩子,孩子就越要抗拒。過早開發,過度學習,這都是扼殺興趣的屠刀。


羅密歐小莫

老外數學差是中國人意淫的謠言,德、法、俄數學都極強,英國數學差,美國人數學水平兩級分化嚴重。

中國人標榜的自己數學強,其實不是數學,是算術,也就是口算能力,這是因為中國人具有漢語的優勢,小學一二年級就已經熟練背會九九乘法表,所以中國人不需要計算器就知道6×9等於54。

然而,這只是口算能力,不是真正的數學能力;在高端數學領域,中國的現狀可以說是一塌糊塗。中國目前的基礎數學和理論物理可以說都非常差,並不是中國人智商問題,而是社會現實問題。中國的高智商人才,高考時都選擇了工程學科或金融等有“錢途”的領域,即使有學數學的,也是偏向於“應用數學”方向,純數學方向基本無人問津。

理論物理也一樣,中國搞理論物理的PH.D,畢業後大多因為生活所迫去搞起了金融,畢竟人活著要吃飯。

中國學生特別喜歡挑簡單的問題做,刷論文,大問題想都不會想,政府本來在基礎學科投入就很少,更不不會支持長期論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做數學的傳統,歷朝歷代都不重視數學,所以丘成桐太不瞭解中國了,幻想把中國變成數學大國,可惜中國沒有懷爾斯,即使有也會被餓死。


總而言之,所謂的中國人數學比外國人強,不過是得益於漢語九九乘法表的初等算術的口算能力罷了。真正的前沿數學,中國比外國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任重而道遠。


朝雲伴霧

粗淺看法,可能不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總的不錯,一直走在其它地區前面。但中國古典數學的發展似乎有一些致命的缺陷,限制了向更高的一階跨越。比如在計算上,我們有完善的珠算和心算技巧,但我們現在學習的筆算好像來自西方。筆算不普及應該是個制約因素。第二個我認為是函數方程的法則似乎我們不太合適,典型的是《九章算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用中國古人的方法很是費力,但用未知數方程的求解法就是個很簡單的問題。還有就是數學本身的普及教育和學術引領機制問題,中國古代的數學教育與今天似乎另一個極端,而今天依然困擾中國的就是學術前沿的引領極致問題。數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還靠原始的自覺自發顯然不利於數學的進一步發展。一個時期的數學成就要深入,就必須有個組織把當時最前沿的成果進行彙總公示,把下一步的方向進行探討和指向,這樣,新來的人就會很快的知道該學習哪些已有的理論知識,應該選擇哪些突破方向。這些在中國明清時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以至於徐光啟拿到傳教士的《幾何原本》,都感到了巨大的收穫,而那裡面的知識是中國古典數學早就解決了的,在當時已經不在數學的前沿了。從這裡可以看到,歐洲的教會在數學以及科學上的發展,從組織上起到的極大的作用,甚至是關鍵的作用。我們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西方世界似乎有一個組織,在每個關鍵的時期,把最新的進展進行組織管理。這個在中國好像今天依然看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