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制度执行力度加强,这些股要小心被退市

有进有退,资本市场方能成为一池活水。只有在证券市场上培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良好生态,让该上市的企业上市,该退市的企业退市,才能激发企业努力经营的动力,才能实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本市场也才能实现溯本清源,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退市制度执行力度加强,这些股要小心被退市

我国的退市制度始于2001年,从单纯触及财务等指标退市,到确立“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退市体系愈加完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A股年均0.35%退市率与境外成熟市场动辄6%甚至8%的年退市率相比差距不小。股市在中国存在了近30个年头。截止2018年3月13日,A股一共诞生了3499家上市公司,你猜有几家公司被退市?答案是100家左右。A股2001-2017年的17年间A股退市公司仅有93家,年均退市率仅为0.33%。如果把被其它公司并购的排除,真正因经营不善而退市的不足10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上市成本高、链条长,能否上市具有极大不确定性,上市资源珍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将当地企业能否上市、拥有多少上市公司作为政绩重要指标。一家企业能否退市,已不仅仅是业绩问题,而是捆绑地方发展、投资者利益保护等多重问题,退市难度极大。

2018年,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让A股的“不死鸟”倒在了从严监管的规则下。

上交所于5月22日公告称,上交所还宣布*ST吉恩(600432.SH)和*ST昆机(600806.SH)成为2018年首批退市的A股上市公司。5月28日,深交所对*ST烯碳(000511.SZ)作出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

在“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监管背景下,沪深交易所执行节奏骤然提速。自5月29日起,*ST上普(600680.SH)和*ST海润(600401.SH)两家ST公司双双被暂停上市。

可以预期,随着退市制度的日臻完善和规则效力的逐步显现,未来退市将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将越来越强,“不死鸟”将彻底从A股消失。

退市制度执行力度加强,这些股要小心被退市

统计,截至5月29日,沪深两市共有76只ST股。其中,存在退市风险(带有*ST标识)的公司共有63家,这些公司均存在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形。按照《证券法》规定,主板与中小板上市公司一旦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将可能被暂停上市,这还不包括其他可能触发暂停上市规则的情形。

如当天起暂停上市的*ST海润。由于2016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2017年被上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于2018年4月28日披露了2017年年度报告,公司2017年度审计报告类型仍然为无法表示意见。

除了*ST海润以外,新能源行业中的*ST上市公司如*ST华信(002018)、*ST龙力(002604)和*ST新能(000720)同样亦面临暂停上市风险。

综合而言,对于持有这些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是坏消息,但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却是个好信号,这意味着退市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有序进退”的市场秩序正在形成,一方面将给上市公司带来警示作用,促使上市公司更关注经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绩差股、“壳资源”的炒作,实现公司价值的合理回归;另一方面,也能抑制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向投资者传递重质重实的理性投资理念。


退市制度执行力度加强,这些股要小心被退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