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老百姓就是爱买房子?

在中国,最能抵抗通货膨胀的是房子。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通货膨胀?

标准的定义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简单来说就是是:政府超发货币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钱不值钱了。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那大家是怎么判断这个的呢。答:通过CPI。

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

CPI是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CPI涨得较快就是通货膨胀。

但是近几年,我国CPI数据涨幅并不大,如果单纯CPI去判断,就会得出我国通货膨胀并不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CPI同比上涨2.5%。

事实上,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货币贬值的幅度其实并不小。

举几个简单例子:

10年前,大学食堂最贵的荤菜卖5块,现在卖8块,翻了1.6倍。

通过复利计算公式(1+x)^10(年)=1.6(倍),反向开根号算出来,x=0.048,也就是这10年来每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约5%。

10年前,好一点的雪糕大概2元,现在起步价4元,十年起码翻了一倍,也就是基础物价增幅为8%。

即使没有任何官方数据,我们从生活中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货币贬值,十年前,月收入3000,就可以在城市里愉快的生活了,十年后,月收入3000,仅仅是一个二线城市的最低收入。

现实中的通货膨胀率也就仅仅衡量了消费物价指数CPI,这就将国内最大的通胀主体-楼市排除在外了,如果将楼市这类投资消费属性并存的商品纳入通胀率核算,通胀将会更高。

所以,当老百姓发现,把钱存到银行,存上十年之后,钱越来越不值钱了的时候,只拿去选择新的财产保值渠道。

家住成都水碾河的汤婆婆,1977年存进银行400元,这笔钱经过33年,连本带息835.82元。其中本金400元,利息为438.18元,利息税金扣除为2.36元。

33年前的400元,相当一个家庭的一年全部生活费用支出,可存银行到现在,33年的利息恐怕还不够买条硬中华......

普通人选择去买房,因为在中国,唯一能抵御财富贬值,甚至能跑的过通货膨胀速度的,只有房价。

还是说回太原,看看10年以前,4000块就能买到的房子,现在是什么价

为啥老百姓就是爱买房子?

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不再是房子,它的功能超越了居住,成了硬通货。

如果赶上前几年买一线城市的房子,比如前几年广州,房价从5000块上涨到15000块,100平米的房子,50万就无形中上涨到150万,如果首付两成,也就是投资10万就可以赚100万,3、5年就翻了10倍。

即使房价不涨,买房出租也是笔不错收益,拿太原来说,如果买入一套老小区、80平米、装修好的二手房(不带学区),总投资大概为80万元,按照太原目前的出租水平,一个月差不多是3000,租金收益就是3000*12/80000=4.5%,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这只是单纯以租金收益来看,如果再加上房产增值部分,收益确实不错。

普通老百姓只选择选择买第二套房,甚至是第三套房,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哪样,是炒房客,而且希望自己的财产能够保值,不会过几年发现,原本能付全款的钱,现在连首付也不够了。

为啥老百姓就是爱买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