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平糧臺古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淮陽縣東南4公里,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該地高出附近地面3米至5米,所以又稱“平糧冢”或“貯糧臺”。

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1979年秋,河南省文物局在平糧臺古城遺址舉辦全省文物幹部培訓班,培訓期間學員們對該遺址進行了實習發掘,發現了屬於龍山文化的高臺建築和幾段夯土牆基。1980年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平糧臺古城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發掘,發掘面積共3000平方米,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物和遺蹟,基本搞清了古城址的範圍,城內外遺蹟分佈。經碳14測定,該城的建設時間約為距今4355±175年(樹輪較正)。

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經考古發掘探明:平糧臺古城的平面為正方形,四周用夯土築起城垣,已找到南、北城門,南門有二個用土坯壘砌的門衛房,中間有可供人們出入的路面,路下面理設有陶排水管道。已發現有城牆、城門、門衛房、陶排水管道、房基、陶窯、墓葬、灰坑等遺蹟。

城牆。長寬各185米,現存城牆頂部的寬度約8~10米,下部寬約13米,殘高8米多。修建時採用小版築堆築法,夯痕清晰可見。

城門和門衛房。南門兩邊有兩座房子基址,房子依城牆用土坯壘砌,房門相對,應是門衛房。

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房基。在城址內發掘出龍山文化的房基十餘座,多為長方形排房,有的平地起建,亦有高臺建築,普遍使用土坯作為建築材料。

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陶窯。共三座,窯內出土鼎口、罐口、頗足、豆、器蓋等碎陶片。

墓葬。發掘出龍山文化的墓葬共十六座,均為小孩墓。其中甕棺葬十三座,土坑墓二座,及灰坑一個,內埋有人骨架。

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灰坑。多座,坑底發現銅渣。坑內出土的陶片以灰陶居多,多飾方格紋,籃紋次之。出土器種有鼎、罐、高領罐、盆、圈足盤、豆、碗等。坑內發現木炭。

現代城市的源頭,四千多年前的都市,設施全到超出想象

平糧臺古城遺址,除了古城址外尚有舉世罕見的四大發現:

高臺建築。已發現龍山文化的房基十餘座,大部分均為高臺建築,說明遠在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知道選擇高地建造房屋,它具有乾燥、防火、適用、美觀等優點。

原始夯具。從發現的夯窩看,有橢圓形、圓形和用四根木棍捆在一起的組夯。後者取材容易,使用方便,夯砸面積較大,所以一直延用到我國西周時期。

土坯的使用。根據發掘的情況看,應是先選擇好一片適合碾坯的土地,然後進行反覆碾壓,直到平整、實在,再切割成58×26×8釐米的長方形坯,曬乾後層層壘砌。這比用版築又前進一步,既省工又結實,直到今天在我國農村仍可偶爾見到使用這樣的建房材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應該是現在使用的磚、預製件等建築材料的“老祖宗”了。

排水管道。陶排水管道的發現,大大提前了我國市政建設的歷史。

對於平糧臺古城遺址的性質,引起了考古學界和歷史學界的廣泛討論。很多人認為這座古城為“太昊之墟”,即古之“宛丘”。

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對平糧臺古城遺址給予了高度評價。北京大學俞偉超教授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發展階段性》一文中寫道:“平糧臺遺址夯土城範圍達到每邊長185米左右,並發現南北城門和在南門的地面下找到了陶質排水管道。在中國古代,這種公共的排水設施,常見於以後的城市遺址,而村落遺址中則從未發現過。從這些局部情況來判斷,平糧臺遺址似已發展為最初的古城市。” 美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美籍華人張光直教授在《關於中國初期“城市”這個概念》一文中說:“平糧臺的城門口有‘門衛房’,有銅渣和陶排水管道。……看來三代時期城市型聚落龍山晚期已具雛形。”


撰稿:顧永傑

審核:荊書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