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一本書帶你理解3000年中國歷史

《樞紐》一本書帶你理解3000年中國歷史

列寧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過去,搞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在這個前提下,有助於我們搞清楚當下的自己在哪裡,從而知道如何規劃未來。

“歷史真正的功用”,是幫助你通過過去看到未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歷史學才是真正的未來學。”——施展

今天,隆重為大家分享一本書——《樞紐:3000年的中國》,作者是青年曆史學者施展。從醞釀到落生,這部作品花去作者八年時間,力圖用更系統的方式,對“什麼是中國”以及“中國未來走向哪裡”給出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解釋。在《樞紐》這本書中,施展打破了一般歷史講述的中原視角,展現了一個超大規模、多元一體的中國:對內,中國是個多元一體的體系;對外,中國是世界秩序的樞紐。

《樞紐》一本書帶你理解3000年中國歷史

什麼是中國?漢民族國家?民國時期為什麼要五族共和?元朝、清朝算不算正統?“一帶一路”倡議為什麼意義深遠?……想必喜歡歷史的同學都或多或少的思考過這些問題。本書的核心問題意識就是,一方面要對這些問題給出回應,核心是“何謂中國”;一方面要努力找出諸種問題的內外聯動關係,使得給出的回應可以形成一個統一連貫的體系。

書中有很多關鍵概念,比如超大規模性、天下體系、中原中心論、內卷化、政治整合、多元一體、內部性、外部性等等,都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概念,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買來閱讀,今天我主要為大家講解超大規模性:

說起四大文明古國,我們都很自豪,我們中國式唯一一個文明延續了3000年以上的古文明。很多古時候統一、強大的大帝國,都曾經大一統過,但是分裂後普遍沒有再統一、甚至覆滅了,比如古埃及帝國、古希臘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只有我們中國即便分裂了也能夠再次統一起來,而且從宋代以後就基本沒有出現過長期分裂的狀況。三國時所謂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情況變成了分的時候遠遠少於合的時候。WHY?

《樞紐》一本書帶你理解3000年中國歷史

我想你已經想到了,因為中國的超大規模性。縱觀歷史,整個世界就只有中國具有這麼大面積的耕地,同時地理環境非常好,北有草原和大漠,西有沙漠、難有高原、東有大海,能夠同時養活很多人,人口相對集中,所以收稅成本就低,統治成本自然就低。當中央政府統一大部分地區後,能夠依靠超大規模性的土地和人口,獲得碾壓性的財力與軍力,地方勢力都必須向中央政府低頭,從而形成一個大一統帝國。簡單說就是由於中國具有超大規模性,所以擁有足夠龐大的財富可供汲取,就是池子大;還有一個就是人多,能夠低成本的進行財政徵收。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正是因為超大規模性,才有了古代中國的強大,秦漢、唐宋乃至元等等朝代,都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是清末的沒落,也是因為超大規模性。

超大規模性雖然能讓古代中國維持大一統,但卻不能帶來更多紅利,因為它會讓古代中國陷入一種困境——內卷化。意思是說,社會和經濟會自我鎖死在一種低技術水平線上,沒有任何辦法向前進步。所以內卷化就是近代中國在世界上落後的重要原因。

《樞紐》一本書帶你理解3000年中國歷史

書中給的論據是:19世紀,中國人口史無前例地達到了四億,糾正個誤區:並不是因為有了美洲的土豆和玉米,是因為人口多了才引進這些物種的。這些大量過剩的人口本來就沒錢賺,給他一點錢他就肯幹活,所以任何以節省勞動力為目的的技術變遷是不可能出現的(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就是勞動力的邊際成本低於工廠的)。這進一步帶來一個結果就是,工業革命沒法內生性地在中國出現,而過剩人口問題又只有工業經濟才能消化掉,中國就這樣自我鎖死了。之所以英國能夠發生工業革命,就是因為工人的用工成本比研發、使用機器的成本高得多,所以不工業革命不行,但是中國由於內卷化卻陷入了鎖死狀態,不能夠自發革新。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只能依靠全球化帶來契機,利用外部力量來刺激中國,從而走出內卷化困境。

由於中國的超大規模性,外部力量只能把中國的部分地區拉動起來,但是整體卻只能依靠國內的精神自覺。一些規模比較小的國家,像泰國、韓國,如果它們願意加入現代世界經濟體系的話,靠外部世界的拉動就可以把整個國家全都拉入到現代經濟世界裡。但是中國規模太大了,大到沒有任何人能夠把中國整體性地拉動起來,只能拉動局部,比如上海、廣州、天津這些口岸地區,所以這些口岸地區跟世界大都市紐約、倫敦、巴黎的聯繫,遠遠大於它跟200裡地之外鄉村的聯繫,國家在經濟層面徹底被撕裂了。這種經濟撕裂一定會引發社會撕裂,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如果中國的經濟只能被局部性拉動的話,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除非先通過政治整合,使得這個國家有能力用政治性的辦法,讓國家整體性地加入到世界經濟秩序中,才能夠把超大規模的人口優勢釋放出來。

而這個政治整合,就是我們以前歷史課本里學到的“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救中國”的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利用共產主義這個普遍主義,代替國民黨的民族主義(漢民族主義),使階級政治代替了民族政治,形成了“中華民族”這個“普世民族主義”。從而從領土、精神構想上完成了大一統,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超大規模性又開始發揮正反饋。在改革開放中重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而實現了近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奇蹟。

《樞紐》一本書帶你理解3000年中國歷史

那還有其他超大規模性的國家嗎?

答案是肯定的,有!比如美國算一個,俄國算半個。因為世界秩序就是在這幾個若干個超大規模國家彼此博弈的過程中,逐漸達成的一個均衡狀態。相信大家還記得當年毛主席的“三個世界”理論。當年是美蘇爭霸,同時留存了“第三世界”這個過渡地帶。冷戰結束後,俄國基本繼承了蘇聯的大陸帝國秩序、美國仍然是海洋秩序的維護者。而我們中國,則充當了“第三世界”的領袖,發揮了另一個重要的作用——世界的樞紐。我國的世界環境決定了我國既具有大陸帝國特性(14個鄰國),同時又具有海洋帝國氣質(遼闊的海岸線及領海)。更重要的是,由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努力,我們把自己打造成為了世界的工廠,成為了整個世界的紐帶。

怎麼判斷出來的這幾個國家呢?現在的聯合國體系,本質上就是二戰後的一種新秩序,是用來約束其他國家的,如果能夠存在不受真正約束的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判斷為超大規模性國家。想想美帝的世界警察,想打誰就打誰?戰鬥民族的霸氣,也沒人敢怎麼樣?而我國,就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大霸權國敵視的情況下,依然遊刃有餘。尤其是超大規模的人口與市場,軍力不表,所以也算一個。也就是說,美國、中國、俄國,在現有的世界秩序下,是沒有人能夠真正約束住它的。

《樞紐》一本書帶你理解3000年中國歷史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體會就是,理解中國歷史,不能站在漢族的角度理解,也不能站在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角度理解,因為中國的歷史,是全民族的歷史,只有漢滿蒙回藏結合其他所有少數民族的歷史,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中國,理解為什麼中華民族是一家。

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表述,個人認為這是每個共產黨員都該讀的書,以前的學習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但是論據讓我們普通人難以理解(亦或者是知識量不夠,理解不了),但是《樞紐》通過歷史正統性、中國要發展必要完成政治整合才有可能,給出了我黨領導中國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性。

歡迎閱讀後共同討論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