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后几十年无忧?

虹野: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后几十年无忧?

文/虹野

教育“寒门论”者把教育当做“穷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是向上流动的捷径”,更是把应试教育当做是“寒门”和“豪门”唯一公平竞争的“平台”。显然这种教育并不是教育者所理解的以“所有的”学生健康成长的真正的教育,而是充满了“投机”、“争夺”、“对立”的资源争夺赛。这种资源并非是所谓的“优质高等教育”,而是依附于“名牌大学”对各种资源占有的权力。

虹野: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后几十年无忧?

教育之所以被当做“改变命运的方式”,往往与“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是连在一起的。教育一度被认为是掌握一定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改变自己家庭在社会中固有的谋生方式,而“读书”则是获取知识的“捷径”,如此一来,“教育改变命运”似乎变得合情合理。故而“十年寒窗苦”博得“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就变得非常“励志”了。如果“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这个“知识”也不是中小学期间的几百年前的处处都露出近乎“腐朽”味道的知识,尤其是在知识膨胀的年代,只有“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创新的不确定性根本不是个人努力所能够实现的,可以说教育几乎无法使人有任何命运的改变。

如果我们对教育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还有一点点的“妄念”的话,那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但这个前提是教育目的是为了“人”的成长,教育的方法要围绕着人的发展规律。

虹野: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后几十年无忧?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有“创新”的能力的人,也未必能够改变命运,因为你创造的知识需要社会的认可。知识的认可在目前并非是那么容易的,其核心仍然在于教育之外的事物。(敏感话题,此处省略1201字)。

最终教育变成了有权力保证的“学历教育”,也就是“身份认可”,宛若科举,一旦成为皇帝门生,下半生几乎可以安稳无忧了。

我们的教育“寒门论”者无外乎是想通过高考这个捷径,获得一个能够拥有下半生吃喝不愁的“身份”而已。这种教育和人、知识还有多大关系呢?

虹野: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后几十年无忧?

可惜是太多的人数学不好,“科举”的名额总量是有限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读书本身也是需要“拼爹”的,拼爹的户口、赚钱能力、文化素养、交际圈子……在一个已经非常公平公正的“高考规则”下,寒门父母的孩子有多少机会?在起点不一样的任何的公平竞争中,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一旦寒门子弟丧失了“依附”权力的机会(高考失利),在应试教育中又被阉割得体无完肤,或许只能用“生无可恋”来描述在毕生追求中失利的孩子们的心情。

当我们认可了教育的这种功能,很容易沉迷于类似于买彩票的“投机”中,各种各样手段来增加孩子们的“竞争力”,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身心健康越来越差……

这样的教育导向、社会导向真的好吗?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