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为何没有引进德国的MG42机枪来增强实力?

裴蓓

首先,MG42发射7.92mm重尖弹,二战日军使用的6.5mm和7.7mm步机枪弹都无法在MG42上使用,虽然中国当时使用7.92mm弹,但像机枪这种使用广泛的武器总不能光靠缴获敌方弹药来维持吧?所以如果日本想要引进原版MG42的话,光是弹药无法保障这一项就足以放弃这个想法。





那么能不能将MG42口径改为6.5mm和7.7mm以适用日军的弹药呢?理论上可以,但接下来就面临下一个问题,如何批量生产引进的MG42。


MG42比起它的前辈MG34之所以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是因为使用了冲压工艺。而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枪械生产中对冲压工艺的使用几乎是一张白纸,连百式冲锋枪都还在沿用切削工艺,而同时期,德国的MP40,英国的斯登,苏联的波波沙,美国的M3都已经大量采用冲压工艺了。所以,从生产工艺上讲,即使日本引进MG42,也不具备大量生产的能力。既然无力生产,那像机枪这种每个分队都要配一挺的武器总不能全靠从德国万里迢迢的一船一船的运吧?如果只是少量引进的话,这些数量稀少的MG42分摊到几百万日军头上又能有多大意义呢?而且以日德之间运输的困难,真有那功夫还不如运点更有实际价值的东西。


退一万步讲,就算以上都不是问题,MG42的弹药消耗也不是日军能承受得起的。

举个例子,1942年德军共消耗步机枪弹28.3亿发,而1942年日本生产的步机枪弹才4.49亿发。 在步枪方面,德军与日军都以栓动步枪为主(德军的半自动步枪当时还没有大量列装),那就只能是机枪方面,MG42占了弹药消耗的大头。考虑到日本的弹药生产能力,蝗军恐怕是养不起MG42的(二战时鬼子为了节约弹药连重机枪都使用30发弹板供弹,而不是各国普遍使用的弹链)。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有网友问二战日军为什么不引进德国的MG-42型机枪,首先是,子弹不配套,日本的子弹生产线是6.5毫米和7.7毫米子弹,而MG-42型机枪则是7.92毫米子弹。

另外就是MG-42机枪并不适合在在炎热地区使用,在炎热地区使用,枪管非常容易过热。MG42采用比MG34更轻薄的枪管,因此枪管过温的问题更是严重。

因此,德国陆军规定,禁止用连续不断的点射打出超过250发弹,并列明实际射速不应超过每分钟300~350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枪膛磨损和过热的问题。瞄准基线较短,所以MG42在远距离上的精度比不上MG34,甚至还比不上重型的MG08马克沁机枪。

MG42机枪的优点是长点射,命中率极高,而且在长点射的时候,会发出撕布一样的声音。

这种机枪其实不适合日本陆军使用,日本陆军要求的步机枪必须可以通用子弹,而且,在日军战术里面,要求机枪手必须要灵活,轻便的进行战斗,其实这种思维与苏联和解放军是一样的。

苏联和解放军也不在班排装备弹链式机枪,而是坚持使用步机枪通用子弹的班用机枪。要求一名机枪手只需要在一个火力点打几个点射,发射十几发到20多发子弹,就必须快速转移发射位置。

并不太喜欢MG-42通用机枪这种压制型机枪,日本陆军也是一样的思维,所以在日本陆军最后淘汰歪把子机枪的是96和99弹匣式机枪。


深度军事

其一,耗弹量太大,日本资源本来就少再加上mg42的耗弹量,国家基本就废了。其二,MG42是1942年研发的而那时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打的正激烈,就算运过来了,人家美国的衣阿华一炮这艘运输船就没了,所以人家德国之所以不运过来是因为不愿意冒风险。有些人就要问了,海运不行,那陆运呢?陆运更不可能,要陆运就必须经过苏联和中国,而苏联是德国的东线战场,想运过来,基本不行。而中国和日本是死对头,因此中国人只要把情报弄到手,MG42就成中国的了。其三就是口径不同,日本的歪把子是6.5mm而MG42是7.62mm所以弹药不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