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錢掰兩半兒花” 是歷史上真實出現的場景

現在我們說一個人很節儉,會說他是一分錢掰兩半花。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絕大多數人都覺得,一分錢沒法掰兩半。其實不然,在中國歷史上,真又一種銅錢可以掰成兩半使用。

那東漢末年,當時連年戰亂,社會經濟衰退,軍閥割據,一些不法商人,就開始違犯國家法律,私自鑄錢。由於偷工減料,當時市面上流通的五銖錢越鑄越小,名為“五銖錢”,實際上稱分量,還不足兩銖(約1.6 克)重。這些錢流通到市面上,給貨幣供應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一些人,受傷有很多原先鑄造的分量十足的五銖錢,在市場交換時,以大換小,自然就覺得吃虧了。怎麼辦?這些人,就把這些分量十足的五銖錢的錢芯鑿掉,這樣鑿下的錢芯和外圍就變成兩個錢了。錢芯叫“剪輪錢”,外圈叫“埏環錢”。這樣以來,就不吃虧了。

“一分錢掰兩半兒花” 是歷史上真實出現的場景此後,人們常常把大一點兒的方孔錢多數都鑿開花,不論是漢代的五銖錢還是王莽時五銖錢,能鑿的就鑿。這就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緣由。

“一分錢掰兩半兒花” 是歷史上真實出現的場景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造鑄局長提出了一種理論:劣幣驅除良幣,也稱“格雷欣現象”,他觀察: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貴金屬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貨幣進行市場交易、流通。劣幣驅逐良幣於是被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英國這位造幣局長不知道,他所說的理論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在中國有了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