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理蜀中為何用嚴刑峻法,卻又包庇法正

比老幹部更讓諸葛亮頭疼的,卻是他的好搭檔,劉備的大功臣——法正。

劉備平定益州後,大功臣法正被封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成都市長兼軍分區司令,掛中將銜)。法正是很有個性的人物,當初他在劉璋手下,不受主公待見,也和同僚結了些仇。現在一朝權在手,頓時耀武揚威,快意恩仇。過去人家給他的好處,他加倍報答;過去人家跟他有點矛盾,他也加倍報復。有時候一天之中,竟然擅自殺了好幾個有私仇的人。

諸葛亮治理蜀中為何用嚴刑峻法,卻又包庇法正

有人報告諸葛亮說:“法正這麼亂來,您不能不管啊。趕緊稟告主公,約束一下他吧。”

諸葛亮回答:“哎,說起法正呢,那可是咱大功臣啊。當初咱主公劉備落魄的時候,困居荊州一地,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身邊的孫夫人也是個定時炸彈,實在窘迫得很。後來靠了法正的奇謀和內應,幫助主公奪取益州,咱主公從此得以展翅高飛。法正他立下這麼大的功勞,稍微囂張快意一些也是理所當然,我怎麼忍心抑制他呢?”

這件事兒讓諸葛亮頗遭詬病。功臣就可以公報私仇,擅自殺人麼?你諸葛亮講求的是嚴格執法啊,居然說出這種話來!

然而諸葛亮也有他的無奈。首先他的職權只是署左將軍府事,沒有權力直接處置法正,要處置法正就只能稟明劉備決斷。而一旦上報劉備,就直接引起了同僚之間的訴訟。劉備對法正是相當親信和倚重的,不大可能為這事兒嚴懲法正,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勸導幾句,不了了之。

但以法正這種心胸狹窄的脾氣,為了爭個面子,很可能在訴訟時跟諸葛亮對頂起來,把事情越鬧越大。這樣,實質性的處罰收不到,反而惡化了同僚關係,對大局沒有任何好處。

所以諸葛亮選擇了“裝聾作啞”。這無論如何都逃不開“枉法”的指責,只是這本非諸葛亮的本心。他不是蜀漢政權的老大,劉備才是。

諸葛亮治理蜀中為何用嚴刑峻法,卻又包庇法正

甚至另外還有種可能,諸葛亮之前或許已經就此事私下稟明瞭劉備,而劉備因為偏愛法正敷衍了事,諸葛亮無可奈何,這才對外板起一副“人情”面孔,說幾句酸溜溜的話。

總之,在亂世裡,“正義”的原則也不是每次都能堅持的。面對法正的胡作非為,諸葛亮能採取的有效手段,或許是旁敲側擊,委婉的提醒法正一下;又或者攛掇趙雲之類的直腸子漢去勸法正。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法正是管不著的,但在管得著的地方,諸葛亮可毫不手軟。

剛剛打下成都,諸葛亮就針對益州法紀鬆弛,秩序混亂的現狀,制定了嚴峻的法規。這使得那些習慣在劉璋統治下“自由自在”的民眾和士人頗有不滿,一時之間,怨聲載道。

法正是瀟灑得很的,他一邊自個隨便殺人,一邊還勸諸葛亮說:“亮哥,當年漢高祖劉邦打進關中,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給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老百姓都很感激。今天咱們依靠武力打下了益州,您不給老百姓恩惠,反而制定嚴厲的法律約束他們,這不太好吧?”

諸葛亮心頭早憋了一肚子火,他就有板有眼回答:“這兩者背景是不同的。漢高祖那時候,秦朝本身的法律太嚴苛,老百姓被壓迫得活不下去了,所以漢高祖打下關中,反其道而行之,制定寬鬆的法律,讓人民喘口氣。劉璋則相反,他的毛病就在於自己太軟弱昏暗,法律鬆弛,下面的文武官員乃至老百姓都不把政令放在眼裡,於是造成有權的官官相衛,有錢的無法無天,無錢無權的也偷奸耍滑,這麼上下一起折騰,政府和社會秩序混亂,最後大家一起吃虧。一味的施恩無度,只會讓這恩德氾濫貶值。所以我制定嚴厲的法律,對不法行為加以約束,恩惠並舉,才能恢復秩序。”

於是諸葛亮繼續把他的法制建設推行下去。老百姓最初的埋怨牢騷當然是少不了的,但法律不因為牢騷而消減。等到大家漸漸從劉璋時代“有法不依”的狀態中脫離,習慣於遵紀守法,也漸漸就感受到了,作為普通老百姓和官員,還是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才好。大家行動上雖然受了些約束,但基本利益也得到了更好的維護。法正聽了諸葛亮這番話,也老實了不少。

諸葛亮治理蜀中為何用嚴刑峻法,卻又包庇法正

關於這事兒,南朝史學家裴松之有異議,認為哪有說靠嚴刑峻法來治國的?甚至進而懷疑這段記載的真實性。這還是古人的侷限性,認為法律就是壓制民眾的,所以嚴厲的法律就是不好的,反動的。事實上按現代的法治精神,只要制定的法規本身是合理的,執行時是公正的,那麼針對具體的情況嚴格一些不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