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酒科普貼|泰山的2018,大動作還是小步子?

魯酒科普貼|泰山的2018,大動作還是小步子?

有人說,如果你早點看到大腕裡的這段,你早就發了。調子高,也是魯酒的大特色。

魯酒令,關注魯酒運營之道,不拍馬。(邀您關注本號)

可是直接問我是哪家的狗,本人又不能不回答,不回答顯得不禮貌不是,我只能說我是魯酒大家的狗。非得玩命恭維、拍馬屁才可以麼?哈哈哈。

盼方家指教。

好了,回到本期話題,聊聊泰山酒業吧。

近期,有網友向我透露泰山酒業換了營銷總監,魯酒令還沒有具體瞭解情況,對於區域品牌來說,一個營銷總監的角色並不足以帶來多大改變,更多是執行者,而非決策層。這不是啥新聞。

泰山酒業近期倒是高調公佈了2018年規劃,具體內容,大家可以去搜索,我感覺,大部分魯酒的年度規劃報告就像是小版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點官腔官調哈,高大正,從經濟形勢到國家大政,先把高帽子帶上。山東人的政治覺悟就是高,這是優點。(可我總感覺這種風格能適合新一代消費者的口味麼,大家調性有代溝吧)

喊出口號,動作大不大

魯酒令記得,2016年,泰山把當年定位為“創新提升年”,2017年被定位為“突破提升年”,2018年被定位為“改革提升年”,看報告,可謂是每年有態度、每年有亮點。這也是魯酒文秘整體的理論高度,格局太高,具體落地呢,也就那麼回事。恕我直言,把精力放在實務上,比在文字上搞虛招子要有意義得多。

綜合行業消息,2018年,泰山酒業規劃的重點是“三大全面提升”、“五個重點強化”。

“三大全面提升”是全面提升營銷水平、全面提升品牌影響力、全面提升企業文化。

先說這個全面提升營銷水平,魯酒令梳理了下;

一是在重點市場設置辦事處。泰山是要先從深度分銷改進,瞄準成熟據點進行直分銷模式,這個動作大家都在做,在市場拓展上,廠家提升自己的話語權和滲透力,是大勢所趨(大家多是區域分公司模式),有些一線酒企開始把經銷商轉化為單純配送服務了,可見多強勢。這個動作,算是跟上行業步子,不算太大動作,考慮到泰山一直都是“大客戶”代理模式(所謂的一夫一妻制,生意夥伴感更強烈),尊重經銷商的自由空間,經銷商還是很喜歡泰山這類寬鬆風格的,只是以後辦事處多了,難免有摩擦,但這是必須的,廠家要掌握市場,這比哥們關係更重要。(這兩年,看看一線品牌和泛全國品牌已經調整完的市場模式,這還不是得益於思想超前嘛,魯酒還是被落了下來,其實,說什麼提升營銷,最該提升的恰恰是思想,精耕終端真是一門學問,貌似比拼的是戰術極致與否,實際上比拼的全是思想方法論,不明白的可以看看市場推進兇狠的酒企)。

不過,在省外市場,如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泰山還是以大客戶自主操作為主,畢竟太遠了,當地大客戶根系太深,更熟悉地情。在省內市場,泰山目前以泰萊為根據地,魯酒令感覺泰山在省內的重點市場還是太少了,這也是它在省內佈局辦事處的動力,幫助縣級大客戶深耕當地市場,也掌控更多的核心市場。據悉,泰山酒業在濟南,棗莊、濟寧、淄博已開設辦事處,魯西北辦事處正在籌備中。

二是強化營銷人才建設,這個大家都懂,白酒就是個營銷活,會玩市場才能活著,據悉,泰山酒業今年要求業務層簽訂軍令狀,全年任務完不成就自動離職,管理就應該是這樣,慈不帶兵、義不行賈啊!!聽說,臨沂的溫和酒業有個招,市場業績完成不好的,直接“發配”進車間勞動輪崗去。強力執行,鐵血管理,這是近幾年魯酒重新意識到的課題,補課為時不晚。其實,不僅僅是換考核、換作風問題,更是換方法,換思想問題。

三是統一產品動作,2018年,泰山繼續圍繞泰山特曲打造大眾檔大單品,圍繞五嶽獨尊打造次高端戰略單品,升級金泰山,我感覺,起碼得與泰山酒仙不相上下吧(話說,泰山酒仙在根據地規模相當好,魯酒令預測還可以繼續調價,給金泰山讓出價格位置,形成泰山特曲經典在大眾檔、金泰山在腹部檔、酒仙在中低檔、五嶽獨尊在次高端擋的價格帶分佈吧,現在特曲、酒仙與金泰山的價格還有交叉,尤其在終端流通層面,魯酒令瞎猜的)。

據悉,2018年,泰山酒業要嘗試配額制,在根據地,對老酒仙、五嶽獨尊等個別單品控量提價,足見這兩款單品系的規模很樂觀,這與我剛說的預測差不多。

另外,這幾年,泰山的定製酒勢頭不錯,這一塊是可以聚焦發力的,背後母品牌泰山文化,抓住消費升級這個窗口,“求平安、發心願、求富貴”的泰山奶奶文化,誰都想請一請,生活越提升,心理越需要這個。(如果說其他酒企希望消費者圖個好彩頭而定製瓶酒,難上規模的話,泰山則相反,還真能做成穩定規模。)

話說,健康酒,泰山就不做做大動作麼?哈哈哈

再說這個全面提升品牌影響力,這個就好說了

泰山近年一直走“三高”傳播,品牌形象和品牌高度有了(高空傳播路子,也要辯證的看,花錢多,高空飛,不貼地面啊),但是品牌知名度、好感度、可見度、忠誠度、品牌個性還有待提升(所以說,品牌高度並不等於能落地的影響力,有些貼地飛的品牌,高度差,但是離消費者近啊)。

泰山母品牌太強大了,但是在酒水行業,泰山作為一個白酒品牌,還沒有跳出來,我以前文章說過很難跳出來,幸福的煩惱嘛。要論知名度、好感度,泰山白酒也有,但是還是有空間可挖。尤其在產品及品牌的可見度、忠誠度和品牌個性上,需要補得課太多了,你那十組高鐵品牌專列夠多了,但是還是解決不了勾起消費者內心,打進消費場景的問題。據悉,今年泰山要在省內加強終端陳列,提高產品可見度,這也就是設置辦事處的好處之一吧。

最後是全面提升企業文化,這個就不多說了:

關鍵在管理層要有風格,政者,正也。

“五個重點強化”是::強化制度管理、強化產品質量、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安全生產、強化財務管理。

這個五個強化,就是上面三個全面提升的路徑。沒啥可多說的。

單提出來“強化產品質量”這個點吧。魯酒令覺得有必要說說,白酒雖然就是個營銷活,但是沒有符合時代調性的可靠產品,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在產品實力上,泰山酒業還是很紮實的,主要在於泰山有原酒儲備、有品牌公信力、也有可講故事的小窖工藝(小窖問題,我在以前文章中提過存在的問題)。

據悉,現在泰山要著力增加酒體的綿柔感,要跟上消費者對於綿柔口感不可逆的趨勢,要升級單糧生產為多糧生產,延長酒的發酵期和儲存期,具體工藝這塊,咱不懂,也不敢亂說。魯酒經營者中,大都是“老酒瓶子”,適應了傳統白酒的口感,認為白酒就該是這樣的,但是你們可千萬別不顧及新一代消費者對於白酒那難以下嚥的第一口印象啊,現在行業中已經有品牌能夠實現很鮮明的口感變化了。魯酒必須跟上這個腳步,不然,將會遇到市場斷層局面。

不要簡單的把可靠產品、提升質量理解為不做假酒,這只是基礎,可靠產品是指符合時代調性的白酒,白酒絕對是個朝三暮四的行業,跟上時代,跟上消費者,才是王道。

其他的幾個重點強化,我就不說了。不懂。

泰山是否適合品牌青春化,是否能抓住新一代

聊完了泰山在2018年的三個提升、五個強化。可見,泰山在今年並沒有太大的顛覆性的動作,當然,泰山向來是魯酒中的平穩風格,這個也不容易。總得來看,泰山今年算是個小步慢跑吧。小富即安、守好根據地,就行了。

現在回到剛才說的跟上時代步伐問題,近兩年魯酒所面臨的行業形勢,我就不囉嗦了,前面文章說太多了。2018年,又是個難熬的年份。不論是提升品牌力,還是發力綿柔感,又或是設立辦事處,泰山還是希望跟上這個時代節奏的,可是在這個時代,如果還是拼價格、拼品質、拼鋪貨、拼傳統好感,還遠不夠。如果說,產品技術的升級和口感創新,非一日之功;那麼,品牌針對新一代消費者進行優先浸透,還是可以上馬操作的。

泰山具備講好品牌故事的強大文化內力,品牌力就是品牌文化,體現在一個品牌故事上。品牌故事,又由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構成,這個精神層面的內容則由“歷史底蘊、品牌定位、價值觀主張、時代風格調性”構成,最終實現品牌好感和品牌信仰,從而拉動一個消費潮流。

泰山品牌的文化故事,有個大坎,首先是母品牌的形象內蘊正統高大,青春化是個大考驗,是否考慮下獨立子品牌運作,搞個差異化(魯酒令的餿主意)。

其次,任何品牌故事都需要產品來講,需要產品對應的消費者來講。現在泰山的幾款主打產品,還看不出哪款是為精準圈層而作,充其量算是慣性運行吧(我僅限品牌傳播中的訴求表達而論,僅是瞎扯),尤其是針對年輕群體的產品(如果有的話),還沒看出鮮明調性和主張。“情義”過於籠統,再精細一點也許更好走進青年一代,“尊貴”文化是厚重風格,與青年的“輕奢、去中心”調性不符。考慮到五嶽獨尊的商務表現,是否可再聚焦更多資源來撬動商務場景,商務市場打下品牌位置,也是有前途的。但是,其他產品系怕是要受影響了。

至於品牌的時代風格和品牌信仰,甚至消費潮流,這個就不強求了,一步步來嘛(泰山信仰,覆蓋大中華圈,不少啊,但是,泰山白酒的品牌信仰貌似略微與實力不符,品牌時代風格嘛,或許泰山本就不需要跟著時代跑,哈哈,但是故事還是需要講好的,青年群體需要一個更好地故事講述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