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的野望到底是什麼?

Seven_樂樂

織田信長結束戰國,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德川家康開創幕府,毛利島津倒幕。(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話,會和豐臣秀吉一樣去打半島,豐臣秀吉徵半島是對信長公遺志的繼承;如果秀吉沒有機會打,到德川家康上臺,家康多數不會打)



信玄和信長都不會做天皇的,信玄骨子裡守舊的,是舊秩序的捍衛者,信長雖然標新立異,但是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他應該也不敢造次,況且,他手下保皇派不少。信長可能和孟德一樣,自己算了,把機會和危險留給兒子,豐臣秀吉更不會,他的目標就是關白。



如果統一天下的是年輕40歲的毛利元就,也許篡位的機會大些…一來,戰國第一智將不是浪得虛名。二來,毛利家靠的是親兒子,兩川起碼比外人可靠。毛利元就如果篡位,起碼兒子是靠得住的。毛利、伊達、島津、長宗我部這幾家不可能統一,在當時人們看來就像滿洲、吐蕃、大理入主中原一樣受抵抗。



再說信長,信長在面對絕境的冷靜,實在令人欽佩。金崎撤退戰,換成誰,早崩潰了。信長包圍戰,最危險的就是這一次…來自身後妹夫的刀子。(還是沒捱過本能寺)金崎還有德川的協助,德川家康眼光真好,也可能是真的友誼(三河人重信義)。本能寺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信長,秀吉,光秀,家康,包括鬼柴田,甚至阿市!(柴田桑與阿市最後一起自決)

說了半天,織田信長の野望は統一日本!


李三萬的三萬裡

如果對織田信長感興趣的,不妨來看看這部日本動漫《織田信長的野望》,武將基本都是美少女(較真的就別看了哈,當個樂子),是一部穿越的動漫,男主相良良晴意外穿越到日本的戰國時期,原來赫赫有名的尾張國主人織田信長居然是個叫織田信奈的女人(《尋秦記》秦始皇和趙盤的感覺……)。



而且很多歷史上著名的戰國武將都是十分可愛的女孩子,原因竟然是為了防止內亂,必須由家裡第一個孩子,也就是長子或者長女繼承家業,做家督(有點像《華胥引柸中雪篇》裡公儀家不允許有雙胞胎存在,否則就要溺死,因為守護他們家的神獸千河無法分辨雙胞胎),後來男主和織田信長一起經歷歷史後相愛的故事(《步步驚心》的感覺)扯的有點多,現在開始說。



織田信長的一生都致力於結束混亂,統一天下,他的少年時代頑劣不堪,經常把她父親氣得半死,他得了一個有意思的外號――尾張國的傻瓜,在桶狹間大戰中因為打敗今川義元而名動天下,他也有尾張國一個小小的大名,跟隨地方割據勢力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控制京師後,提出了統一日本的目標,並逐步掌握了日本的大部分國土,帶領日本開拓了近代化道路,就在日本即將完成大統一前夕,織田信長被自己的心腹殺死在了本能寺,史稱“本能寺之變”,但是人們卻一直沒有找到他的屍體,這無疑又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突然又想起了《

穿越時空的愛戀》有沒有?



織田信長應該不可能會代替天皇,因為天皇在日本是神的象徵,天皇是替神來管理日本,而且天皇自古以來就不是什麼好差事,天皇的日常開支都得伸手向幕府索要,最慘淡的時候,天皇甚至需要自己來代寫書信賺錢果腹,所以做天皇在日本未必是第一得意事。

如果說他能做出什麼的話,最多是推翻天皇,改變日本並不完全的封建統治(日本名義上是由天皇統治,實際上是地方幕府說了算),加上他開拓了資本主義道路,日後很有可能像西方國家一樣,是資本主義社會,直接省略封建社會這一時代。

像《織田信長的野望》漫畫裡說的,他有可能是在男主向良良晴現代社會知識的幫助下,開拓日本戰國時代的新篇章,而最後織田信長的屍體沒有找到,也很有可能是隨男主cy 到了現代,畢竟他是按照歷史來改編的,在真正歷史事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



所以織田信長如果沒有死的話,日本經過織田信長的改變,加上他後代的努力,日本的資本主義道路可能要早於西方,甚至會提前對外進行軍事擴張,說不定真的能像網友提問的――如果日本在明末清初時遇到清軍能否打得贏,這一提問也許會實現。


軍事一點通

織田信長的野望自然就是天下布武,統一日本。其實信長也是個普通人,和網上,小說影視裡完全不同,但是信長為了實現自己的野望的所作所為,還是有一些疑點的,比如信長是否想當天皇,或者信長是否不信神佛等等,實際上這些疑惑我們都可以解開的。



革新者信長?非也

最受大家關注的就是網上的通說,織田信長乃是一個時代的革新者,他不想擁護室町幕府,甚至不想成為掛靠在天皇朝廷下的一個政權領導者。織田信長想要的,是一個與之前上千年來都完全不同的日本。

通常在這種說法之下,就差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然後建立日本人民共和國再自任為第一任大總統了。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信長不信神佛?非也

從織田信長對舊有的宗教勢力的清洗,就可以看出來了。平安時代的梟雄白河法皇曾經說過,普天之下只有三件事情不如自己的意願:1、鴨川的水災。2、賭博的雙六遊戲。3、縱橫畿內的“山法師”(僧兵)。許多人都以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延歷寺以及以強硬血腥的手段鎮壓一向一揆來說明織田信長其實是個利益至上的無神論者,這恐怕也是小說家等藝術工作者給大眾樹立的織田信長的形象。

(信長在熱田神宮祈願時奉納的塀)

在織田信長的成名之戰“桶狹間合戰”時,織田信長便有在奇襲今川義元本陣前前往熱田神宮參拜,祈禱戰爭勝利的記載,而織田信長本人也曾在尾張的津島修築了牛頭天王的神社,種種跡象表明,織田信長其實也是一個信仰神明,有血有肉的人類。

其實,織田信長對寺社的血腥手段,與其說是不信佛,不如說是對自己的“樂市樂座”政策的一種強硬施行。在古時候,隨著佛教傳入日本的有很多來自於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大陸的技術,如油與紙的製造方式。這些技術傳入日本之後,成為寺社勢力的壟斷商品,朝廷、幕府均管轄不到,只有通過寺社的認可,商人才能夠販售這些東西。商人壟斷某種商品的貿易,其賺到的鉅額利潤便要上繳給寺社作為分紅,否則便不再被允許販售這些商品,這些壟斷商品貿易的團體,被稱為“座”。織田信長積極推動自由市場貿易的“樂市樂座”政策,自然便與這些舊有的寺社勢力產生衝突,最終演變成了火燒比叡山延歷寺的血腥事件。



信長瞧不起幕府?非也

那麼,除了政策、個人以外,織田信長與室町幕府的關係又如何呢?織田信長一開始,並沒有想消滅室町幕府的意思。日本的學者久野雅司提出的著名的“二重政權論”,在他看來,織田信長擁護足利義昭上洛之後,因永祿之變將軍足利義輝意外死亡而造成的喪失了機能的室町幕府,又重新得以恢復了正常的運作。例如各種紛爭的裁決和安堵、財政權、守護補任權、軍事動員權等等,都走上了正途。以足利義昭為代表的室町幕府與織田信長之間,也是藉助信長的軍事實力不斷完善和加強自身權力的互補關係,所以室町幕府乃是當時對畿內進行直接支配的“最大的政治權力”。


此說法直接否認了歷來的足利義昭只是信長手中的傀儡這一通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山田康弘則認為不該把足利義昭時期的幕府形態當作十分特異的存在來看待,足利義昭之前的將軍及有力大名也出現過類似情況,即前面提到的細川高國、大內義興甚至六角定賴等,要是沒有將軍及有力大名之間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在當時便不是十分完整的權力政治體,所以足利義昭和織田信長之間的“二重政治”只是前代政治形態的延續。

雖然織田信長後來驅逐了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但是也是因為足利義昭私下裡對淺井長政、朝倉義景、武田信玄等地方有力大名發去了“討伐織田家”的命令,背叛了扶持自己登上將軍之位的織田信長。在流放了將軍之後,朝廷也仍然沒有將足利義昭解職,儘管室町幕府滅亡了,但是足利義昭仍然是個有名無實的幕府將軍。織田信長還曾向足利義昭表示可以讓其返回京都,但是足利義昭卻對織田信長提出要交出人質的要求,沒有對自己此時的地位有著正確定義的足利義昭就這樣錯過了返回京都的機會。

信長想當天皇?非也



那麼,織田信長與朝廷的關係如何呢?與大家的認知不同,織田信長與朝廷的關係一直都很不錯,要是以織田信長想讓正親町天皇退位來揣測信長的不臣之心的話,那隻能說是對日本歷史極大地不瞭解所造成的。早在平安時代就已經有天皇不掌權的習慣了,但凡天皇想要掌控權力,幾乎都是退位之後成為上皇,開設院廳施行院廳政治,這在之後的鎌倉、室町時代也是一直流傳了下來。因此,讓正親町天皇退位並不一定就是織田信長的逼宮,而很可能是天皇自己的意願,所以說織田信長想要篡奪天皇皇位,是一種很缺乏證據以及常理的說法,不足為信。

織田信長在永祿年間曾自稱“織田尾張守”,此時上洛進京,織田信長將自己的官位又改成了“織田彈正忠”,這是織田信秀在天文十二年(1543年)向朝廷進貢四千貫錢維修皇宮時自稱的官途,織田信長將自己的官途改成父親用過的“彈正忠”,其目的就是利用織田信秀在朝廷裡的良好口碑來拉攏人心,向大家宣告著,我織田信長,是織田信秀的兒子,是織田彈正忠信秀的繼承人,也是親近朝廷的表現。

信長不想當官?非也

除了讓天皇退位以外,織田信長的官途也是令大家所感到疑惑的。天正六年(1578年),織田信長突然辭去了右大臣和右近衛大將的官位,但是沒有辭去正二位的位階,為日後復官留下了餘地。

在《兼見卿記》、《總見寺文書》中的記載,織田信長則表達了想將官位讓給嫡子織田信忠的意思,但是朝廷卻沒有這個意思,反而一直想以給織田信長加官進爵來拉攏信長。


天正九年(1581)二、三月間,信長在京都舉行了盛大的馬揃儀式,引人側目。之後朝廷向信長派遣了使者,想推舉其為左大臣。信長藉機提出條件,請正親町天皇讓位給其子誠仁親王。朝廷對此事感到為難,因為不管天皇想不想退位,都輪不到你織田信長來插手,因此信長任官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關於朝廷試圖推舉信長任左大臣一事歷來的看法是,就是朝廷仍想將信長納入到傳統的官位體系中來。不過,在織田信長辭官時,他曾想讓朝廷同時給予信忠顯職,但朝廷並未響應,所以此時朝廷想要求信長復官,織田信長不接受也並不奇怪。

至天正十年(1582)五月,織田信長已經攻滅宿敵武田氏,朝廷再次向已經回到了安土的信長派出了敕使(《晴豐日記》),傳達朝廷關於“三職推任”的意思。在誠仁親王的書狀之中甚至有提到,織田信長想要任何官位都可以。不過,此“三職推任”究竟是朝廷的意思、還是信長的強迫、抑或是京都所司代村井貞勝的獨斷決策目前尚未有個明確的定論。

站在信長的角度,到底是想就任徵夷大將軍開幕,還是像平清盛、足利義滿那樣就任太政大臣,抑或是想就任沒有武家先例的關白,甚至信長仍沒有任官的意思,因本能寺之變和信長的死亡而留下了懸念,即便到了現在,在史學界仍是眾說紛紜,成了一樁無頭案。本能寺之變後,羽柴秀吉曾致信毛利輝元,信中稱信長為大相國,即在非官方的輿論中信長似乎要就任太政大臣;但在《晴豐日記》中又有就任將軍的可能性的記載;在前文曾提到過信長的意思是待天下平定後再行任官,此時毛利、上杉等敵對勢力尚存,所以信長可能還是沒有任官之意。



(這張織田信長的畫像上信長衣服上使用的紋章乃是皇族的紋章桐紋,室町幕府將軍足利家在南北朝時期獲得桐紋使用權,在信長上洛時足利義昭賜予織田信長桐紋與二引兩(今川義元家紋也是二引兩)的使用權,後來織田信長又將桐紋使用權賜給羽柴秀吉(豐臣秀吉),因為秀吉出身低賤,並沒有家紋,因此比較喜歡用桐紋,後人也經常會誤以為桐紋就是豐臣家的家紋。)


伊勢早苗

在戰國日本,我想,與歷史上的其他亂世並無區別。參與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統一,不管他們的初衷是什麼。而所謂的野望,應該就是指的這個“初衷”吧。

信長的出生背景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簡單說,就是比下有餘,比上不足。領地貧瘠,四周強敵環伺,隨時都有傾覆之危。但至少,信長有這個能力以及背景去進行天下之爭。

人們都說,一個偉大人物要成就他最終達到的高度,就應該在最初的時刻擁有著比之更高的理想。我對此表示懷疑。信長最初也許只是為了自保而已,只是在他對抗今川家(桶狹間)的過程中,他發現了,那些看似強大的對手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可怕(相反還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軟肋),於是才在那時確定了天下布武的目標的吧。

假如信長沒有死於本能寺之變,他也許真的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到時候,人們也許又會說,信長的野望才不是統一日本,而是(根據他死前還在追求的目標推測出來的)其他目標。

話說回來,信長死於本能寺既是意外,也是宿命。在那樣一個人人都視名節高於生命的時代,可以逼的一個出身世家的頭腦冷靜的人物造反,信長也應該能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看清自己的宿命吧。


凡句濁流見紅

首先,從他的平生我所看到的是:他是一個內心深處非常空虛的人,而且心狠手辣的人!但也肯定他是有慾望無理想的人。他始終都在尋找一種快感,能填滿內心深處的空虛的快感,所以織田信長的野望,我個人認為是一種“內心的快感”而這個“快感”應當是殺人為樂。註明: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足為據,不足為信,更沒有參考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