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職場中:寧和聰明人吵一架,也不和傻子多說一句話?

為什麼在職場中:寧和聰明人吵一架,也不和傻子多說一句話?

一心網:雖然每個職場人選擇留在一家公司的具體因素會略有不同,但是從宏觀的層面看,大家都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入和更好的發展,在遵守與用人單位的勞動協議之下,儘自己最大可能與團隊達成配合,最終完成商業效率上的提升與收穫。

上學的時候,我們總是一面強調著“有教無類”,但另一面卻會同時做著根據考試成績將全年級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分別組成“尖子班”、“普通版”和“學渣班”的事情。原因同樣很簡單,為了提升教學的效率。在進度上,尖子班可能會比學渣班領先一倍到數倍。如果堅持將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大鍋飯式的形式強行平均分配,結果只會彼此影響,事倍功半。

而走入社會,進入職場之後,不同公司間的層次同樣令人感到差異之懸殊。如果你有幸參與過一些行業頂尖公司的面試,你就會發現,其面試流程之嚴格。更重要的是,從人事到部門經理再到部門總監,頂尖公司裡的每一個人,哪怕是最普通的基層員工,其綜合素質水平都會令你明確感到這家公司內在的整體實力之強。

公司與公司的天壤之別,表面上是行業的差別,營收的差別;本質上,卻是團隊的差別,是人才的差別。

為什麼在職場中:寧和聰明人吵一架,也不和傻子多說一句話?

魯豫曾經做過一期360創始人周鴻禕的專訪,其中談到了周鴻禕在創辦360之前,曾經在方正集團從程序員一路升遷為事業部經理的職場舊事。

在回憶這段職場經歷時,周鴻禕提到了一個觀點:哪怕是在方正這樣當時已經是中國軟件行業十分優秀的公司裡,依舊會有為數不少的員工是在每日混日子的。而周鴻禕則是從進公司門的第一天開始就努力工作,想方設法將事情做到最好。也正是源自這點,周鴻禕才能夠在公司裡不斷得到升遷。

周鴻禕回憶說,當時他在方正時就十分鋒芒畢露,很多同事都認為他是為了爭名奪利所以才刻意在老闆與同事面試顯擺自己。而事實上,周鴻禕從進入方正的第一天開始,目標就十分明確,好好學習大公司究竟是如何管理和運營。然後在合適的時間跳出去,自己再創辦一家更優秀的公司。

那麼如果你是周鴻禕,你心中的目標始終都非常堅定不移,並且願意為了這個目標奮鬥終生的時候。你還願意跟每個不理解你的人,甚至終日人前人後詆譭你的人多說上哪怕一句話嗎?當然不會,因為那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層次不同的兩個人之間的交流,結果要麼是雞同鴨講,要麼是對牛彈琴。更何況,何必浪費時間,去做類似這種徒勞無功的事情呢。

為什麼在職場中:寧和聰明人吵一架,也不和傻子多說一句話?

除了職場諮詢以外,商業和管理諮詢同樣也是一直以來小心所關注的一個重點方向。

在過去這些年的職場生涯中,小心曾親身、完整經歷過一些公司從生至死的過程。這裡我們不需要對公司失敗倒閉這件事多麼反感牴觸,因為公司作為一個商業機構,生與死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這本也無可厚非。

在這個過程中,出於對公司運營和商業管理的敏銳感知能力,小心往往能夠在一家公司即將倒閉,無力迴天之前的幾個月到半年時間,提前捕捉到這個信息。一家公司由生到死,其實比一個人罹患重大疾病還要嚴重,往往是病來如山倒,除非公司管理層和團隊有絕對強悍的手腕和凝聚力,不然只要公司頹勢一現,基本就是節節敗退,最終一敗塗地告終。

正是在這樣一家公司中,小心和曾和團隊的另一位管理層闡述了我對公司未來的悲觀態度,並且料定其最多還能再撐上幾個月。對方比我更早加入這家公司,應該說是公司的元老與骨幹。初聽到我這個觀點是,他很生氣,並且與我爭執了幾句。但是我沒天生氣,因為我認同這個人的能力,更清楚他的智力。我請他一起吃了頓飯,在飯桌上抽絲剝繭,完完整整闡述了我判斷這家公司無力迴天的根源。一頓飯的時間,對方便已瞭然我的判斷精準無誤,幾天後便和我一起提交了辭職報告。

事實上關於公司的種種問題,我也和公司的其他同事進行探討與分析。但是很多同事都表示,既然公司還能發著工資,那麼我們何必杞人憂天?那家公司,在我倆走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宣告破產倒閉,所有被裁的員工,不要說補償,連最後一個月的工資都沒能拿到手,老闆把這些人的聯繫方式統統都拉黑不了了之。後來我和他們再聯繫時,他們還在對當年公司這件事罵罵咧咧,認為老闆不地道。

為什麼在職場中:寧和聰明人吵一架,也不和傻子多說一句話?

在公司中,小心始終堅持一個基本準則:能力是可以學習的,但智力基本無法改變。

為什麼大公司進行校招時,普遍喜歡優先考慮985/211的畢業生呢?難道此時這個階段,公司就已經能夠判斷出他們未來的工作能力有多強了麼?這顯然不太現實,公司所看重的,其實是一個人的學歷能力,因為這能夠決定一個職場人未來能走多高多遠。如何最高效判斷一名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呢?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看他的高考成績。因為學習能力出色的人,成績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可能有人會反駁,你這不是唯學歷論嗎?難道低學歷的人群,智力上就有缺陷不成?這裡我就要分享我的第二個職場觀察結論:如果一個人是因為本身天賦不行,足夠努力後但成績就只能如此的話,那麼這個人其實在職場中同樣同樣是容易被重用的,因為這種人往往比較踏實,不會好高騖遠。

但是如果聰明但卻就是不肯努力在學習成績上有所表現的話,那麼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這個人在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上,是有明顯缺陷的。正是由於這種性格上的缺陷,才會缺乏目標感,更難以在一件事情上持之以恆。這種性格到了職場中,自然也並不適合擔當大任,哪怕他足夠聰明。

我們常在遊戲中開玩笑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道理換而言之就是,在職場之中,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你的層次和團隊主流層次存在明顯差距。這樣一來,每天的工作溝通和交流,難免就會成為尬聊。不說話吧,工作沒辦法開展;說了之後,發現很多道理根本講不通,於是剩下的唯一方法,就只有跳槽尋找更合適的團隊和平臺。

志同道合,不僅僅是方向一致,更是思維和能力上的一致。當你覺得你已經和公司的多數人聊不到一塊時,趕緊更新簡歷,準備跳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