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提示:蒙古为什么选择西征而不是南下攻宋,以及西征不攻印度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不过是被弄得云里雾里而已——今天,有很多人因为崇拜成吉思汗,总是高估并且神话着蒙古骑兵的作战能力,而柿子专挑软的捏、啃不动的硬骨头就放下,这些民间的俗语或生活的常识,蒙古人也是懂的。要知道,蒙古当年的屠杀与侵略到了什么时候,都是根本没有必要美化的。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蒙古史》有这样一段话:“他们(蒙古人)至今已经战斗了42年,他们预定还要统治18年。他们这样说:有人向他们预言,在那以后,他们将要被另一民族所征服,虽然他们不知道是哪一个民族。他们说,在战争中逃得性命的人,将遵守击败他们的人所遵守的同样法律。”加宾尼1245年来到蒙古,那时候元朝还没有建立,他在俄罗斯进见拔都,又在哈拉和林进见贵由,他当时的任务是帮助欧洲人了解蒙古人,并向欧洲人提供有关蒙古人的情报资料。因为是亲历者,又在哈拉和林居住过4个多月,再加上自身的“使命”使然,加宾尼的很多记述还是值得信任的。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这里所说的“42年”前应该是成吉思汗在草原真正变得强大,全力消灭其宿敌塔塔儿部以及克烈部、乃蛮部期间,而所谓的“18年”后是1263年,应该是忽必烈下诏将开平升为上都,并在第二年于燕京(今北京)建立元中都(后称元大都),从而确立两都巡幸制度。此前,阿里不哥与忽必烈有过长达4年的汗位战争,忽必烈最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不存在蒙古人“将要被另一民族所征服”的问题。所以,作为预言蒙古人深信的这段话是有些不“灵验”的。但是,如果将它与《蒙古史》中另外两段话联系起来,就能找到当时蒙古人为什么选择西征而不是南下,甚至在西征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去攻打印度的答案。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选择西征而不是南下攻打宋朝,这个问题在《蒙古史》中已经讲得很清楚:蒙古人回到本国后(作者注:应该是蒙古第一次西征后,1225年春,窝阔台随父亲成吉思汗回到蒙古故土),就准备进攻中国人,把营地搬到中国境内。中国皇帝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军队前来迎战。经过一场大战,蒙古人大败,除剩下七个人外,在这支军队里的所有的蒙古贵族都被杀死(应该是1235年窝阔台发动攻宋之战中的某次战役,比较合理的分析应该是江陵之战中,孟珙连破敌二十四座营寨,大败蒙古军,打破不可战胜的神话。窝阔台的第3个儿子阔出被打死)。因此,当任何人成胁他们说,“如果你们侵入那个国家,你们将被杀死,因为在那里居住着数目众多的人民,而且他们是熟习战争艺术的”,他们就会这样回答,“我们不怕。从前我们曾经被全军覆没,只剩下七个人,可是我们现在又增殖了这么很多人” 。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蒙古人真的不怕吗?《蒙古史》:“不过,中国的一部分领土,蒙古人至今还绝对不能征服,因为它是位于大海之中。”这里所说的大海,显然不是真正的大海,而是较大河流与湖泊。不难看到蒙古人是非常怕“水”的,而孟珙在江陵之战中也是“借水”而大败他们的。在此,蒙古军队的弱点暴露无遗,只有西征捞取一些资本,他们才有与宋作战的能力,而在江河纵横的中国南方地区作战也非他们的强项。事实是,宋蒙之战五十年的整个过程中,蒙古前后进行了四轮的轮番攻击,他们有一位大汗(蒙哥)被打死,一位王储(阔出)被打死,将领被打死的不计其数。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至于蒙古人为什么不去攻打印度,今天一些人给出的答案是:第一,对于蒙古来说,印度只是其征服世界计划的一小部分,根本不值得拿出全部力量发起进攻;其次,印度实在太热了,不适合蒙古人生活,即使占领之后,也没多大用处。在这两点的个基础上,一些人引用《元史·耶律楚材传》的记载,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汽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帝(成吉思汗)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意思是,成吉思汗见着瑞兽了,奉承天意,没有进攻印度,回马班师了。但是,这种说法谁信呢?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印度当时作战有不少大象,象马并肩作战,以象开道,马冲锋陷阵,象于马后再冲杀践踏。其军队中有象兵名列旗手,马兵、战车兵和步兵。在这样的军队面前,蒙古人的骑兵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除了地理的因素,能不能打得过就成了更道理。对此,《蒙古史》的说法也是可信的。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成吉思派另一个儿子率领一支军队去攻击印度人,他征服了一些地方继续前进。听到这个消息,那个国家的国王集合了一支军队前来迎战。他用铜造成人像,把它们安置在马鞍上,在铜人里面点着了火……在装备了许多这样的铜人和马匹以后,他们就前去同鞑靼人作战……装铜人的马首尾相接,跟随在后面的兵士则把一种我所不知道的东西放到铜人里面的火上,并用风箱竭力吹风。空中很快被黑烟笼罩。这时,他们向鞑靼人射箭,射伤和射死许多人……如此,他们在混乱中把鞑靼人驱逐出他们的领土,以后,再没有听说鞑靼人重新回到这里来。

这么一说,蒙古为什么选择西征而不是南下攻宋,以及西征不攻印度的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但它却被弄得云里雾里而已——今天,有很多人因为崇拜成吉思汗,总是高估并且神话着蒙古骑兵的作战能力,而柿子专挑软的捏、啃不动的硬骨头就放下,这些民间的俗语或生活的常识,蒙古人也是懂的。要知道,蒙古当年的屠杀与侵略到了什么时候,都是根本没有必要美化的。(文/路生)

蒙古为何选择西征而非南下攻宋?道理其实很简单:柿子专挑软的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