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悄然来袭,唯有运用数据去迎合拥抱,才能真正切入主题

共享经济悄然来袭,唯有运用数据去迎合拥抱,才能真正切入主题

约在四年前,我用“滴答和51”app每天上下班拉活儿(专拉美女),日赚百元,“共享”这词就悄然诞生并实践生产和入流。


今天回顾经历,这种模式貌似已经成熟并沉淀出游戏规则,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提炼。

作为共享经济的组成部分,它应该需要三方面的能力支撑。其一是专注于产能过剩的领域,其二是需要对接供需两端的实际需求,其三是必须通过人人参与的创新模式。

专注于产能过剩的领域:

在产能过剩的市场,所有者愿意将或分割的、或整体的、或开放的自有权属资产以契约形式分享给其他需求方。我们今天又太多的剩余产能,大到房产、车辆、置物空间,小到个人生活用品。因为在这个需求圈里,仍然有一片空白区需要将这些剩余产能转化为价值并融汇使用,这些都是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产物 。

对接供需两端的实际需求:

通过设定标准、简单的参与流程,建设认证、计费、支付、信任等基础设施,通过一个能力平台将过剩产能实现价值化。供需双方不能生硬的互配,需要一个逐步健壮平台包揽资源、按需分发,让某一共享领域的剩余价值对口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将行业痛点、用户需求、服务能力融会贯通。

人人参与的创新模式:

无论是过剩物质的拥有者,还是尚未满足的需求者,通过机制设定,让愿意参与的各方参与者能够以更加经济的方式参与其中。这里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拉动客源,带来流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耕耘运营,提高平台粘性,使各个领域间的共享价值相互产生关联,这样才能持久发展。

共享经济悄然来袭,唯有运用数据去迎合拥抱,才能真正切入主题

从上述三方面支撑共享经济的模式上看,高效发展不能仅依赖于现有管理手段和运作模式,必须依赖一种新的技术能力辅以支撑,这就是大数据。

一方面,“闲置”的“价值”资产,将作为行业中的一种新型资产投入到市场,因为实体经济已相当成熟,但“数据资产”却未被充分利用;

除此之外,共享服务平台代表着先进的产业要素,但各种要素之间亟待协同优化,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洞察供需双方的痛点以迎来机遇;

最后,发掘大价值也需要各类主体共同参与,这对参与者带来新机遇,同时需要数据运营才能将产业固化;

共享经济悄然来袭,唯有运用数据去迎合拥抱,才能真正切入主题

又回到了大数据——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数据应用的过程总是让我们那么熟悉……而这恰恰是实现大数据闭环共享经济的核心手段。

我们就以共享租车为例来加以说明。先开发一个APP,然后把基础功能做好,接下来就是“拉新”、“冷启动”。这个过程手段渠道甚多,暂且不放在大数据支撑运营的范畴。

在数据采集阶段,需要获取用户资料数据、终端类型数据、账务数据、出行时间、路径规划、用户信誉等,这些数据都将为后续分析和精准推荐提供必要支持。当然如果数据不全的,还可以外部购买到行业统计数据,外部数据可以指引营销活动的重要举措 “时机”(比如什么时间为会员推出一项新活动?)。

然后在数据处理平台会通过一系列面向业务逻辑的加工处理,从而洞察到数据价值。这个价值是多元化的,有可能是分析用户特征、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有可能是分析出行时间规律,了解用户的出行计划;还有可能是分析用户价值信誉,为不同的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差异的报价预估(比如iphone比android的用户预估价格要贵30%)。

最后就是将大数据分析能力得以“应用化”、“服务化”。我们可以认为“APP”是一个应用,这是从大视角看应用。但实际上一个APP里面的功能也都是应用(组件),比如“顺风车”、“出租车”、“结伴出行”……这些组件都是从小视角看应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应用产出业务价值带来收益,比如结合用户特征的高价卖车服务、提供违章罚款代缴服务、提供4S店保养服务等,这些增值价值都需要精准识别用户特征并精准推荐,后续还能带来价值不菲的广告收益。

我们处在以互联网为根基土壤的时代,就要运用网络大连接的平台,使劲儿的挖墙角,充分的沐浴并享受快乐。与共享经济携手前进,我们也就不枉此生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