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村醫留言,十問句句戳心

鄉村醫生震天發問!10條留言直戳村級醫療痛點,這些疑問誰能解答?

最牛村醫留言,十問句句戳心

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欄目上發佈了這麼一條留言,說實話作為曾經有過基層工作經驗的醫務人員,筆者讀完後內心五味雜陳。

詳細內容如下:

鄉村醫生十問

一、藥品零差價,為什麼網絡使用費、系統使用費、耗材費要鄉村醫生自己付?

二、鄉村醫生幹著公益事業,為什麼身份卻得不到承認。如果是自由職業者,為什麼政府又要管他們?讓他們自身自滅好了。

三、現在任何一個事業單位每人工作量都不能與鄉村醫生相比,24小時上班,沒有節假日,為什麼同工不同酬,又不給村醫合理報酬?

四、既然是公益事業,為什麼醫療風險要鄉村醫生自己承擔?

五、鄉村醫療室是國有資產,為什麼基礎建設費用要向鄉村醫生攤派?

六、公共衛生經費是鄉村醫生的勞務費,為什麼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是誰層層剋扣了我們的辛苦錢?

七、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繁瑣的工作浪費了我們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深造的機會,難道我們註定是隻能看一點傷風感冒的醫生嗎?試問每一個鄉村醫生誰能甘心?

八、為什麼縣、鄉、村門診費用不一致?這明顯是在歧視鄉村醫生。

九、藥品是鄉村醫生使用,為什麼鄉村醫生不能參與藥品採購計劃的決策,藥品的虛高價格中間利益流到誰囊中去了?

十、請問,鄉村醫生是否還有希望,沒有請早日告之,我們好做打算。

村醫作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群體,發展至今仍然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亟待解決。通過這位村醫的留言,筆者發現主要矛盾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也希望和大家探討、交流。

光腳的什麼時候才能穿上鞋?

新時代來臨,國家為了補牢基層醫療這張網,通過定培或提供保障、待遇等政策,引進一批新進的年輕村醫。對他們來說,這部分問題可能還好解決,鄉管村用、縣管鄉用,只要編制落實就意味著他們都是吃“公糧”的人了。

不過對於在基層崗位奮鬥了幾十年的中老年村醫來說,身份歸公還是歸私的問題儘管是老生常淡,但往往不太明確。一直以來我們被冠以赤腳醫生的名號,光了多少年腳有時自己都數不清,臨近退休的年齡只想名正言順地穿上一雙合腳的鞋。

提高待遇不能只是一句空話

筆者平時也會關注一些地方基層的改革政策,但更多的時候只能望洋興嘆,總巴望著有一天別人家的政策能夠真正在自己家鄉得以複製,這種期望真不想被拖成絕望。

誰不想為基層貢獻滿腔熱血?

誰也不願一葉障目,甘做井底之蛙,曾幾何時我們也莊嚴宣誓過,志願獻身醫學。但醫學技術的更迭,僅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夠的,它更需要外界提供機會、主管部門提供名額。

村醫離醫療責任保險有多遠?

至於醫療責任險的問題,目前似乎離村級醫療還很遙遠。在農村,村醫每天面對的是一群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但鄉親們很少明白:村醫是治病開藥的醫生,不是起死回生的神仙。但凡碰到些難纏的醫療糾紛,鄉親們大多不會顧及往日情分對你高抬貴手。

村醫在基藥品種的選擇上失聲

隨著村醫工作職能的調整,公衛、家醫簽約等任務佔據村醫大部分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是基礎診療依舊是工作的重點。受藥物使用的限制,基層能夠採購的品種不多,即便每種疾病都能保證基本需求,但每種藥在當地能否適用,有話語權的採購平臺並不知曉。

如果村醫在採購藥品品種時擁有一定的話語權,這種情況是不是就能迎刃而解?

說到底,筆者分享這篇留言是想引起大家對村醫工作狀態的關注和地方有關部門的重視。其實這10問中有很多問題,國家已經出臺了相應政策,我們也相信待到這些政策落實後,有些現狀會徹底改變。但作為村醫群體的一員,我只希望政策落實到地方的速度能再快點,再快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