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黃帝內經》之117:汗、溺、泣、唾、髓,人體五液從何而來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117天,一起繼續哦……今天是論述水液癃閉所產生的水脹病的——

《靈樞 五癃津液別篇》

通讀《黃帝內經》之117:汗、溺、泣、唾、髓,人體五液從何而來

原文:黃帝問於歧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心繫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繫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通讀《黃帝內經》之117:汗、溺、泣、唾、髓,人體五液從何而來

翻譯如下:

黃帝問岐伯:飲食水谷進入口,傳輸到腸胃中,所化生的津液轉化而分成五種,如果天氣寒冷或衣著單薄,就轉化為尿液排出和水氣呼出;如果天氣炎熱或衣著過厚,就轉化為汗液由肌膚而出;如果人處於悲哀之中氣則聚於心,津液就會向上轉化為淚水而出;如果中焦脾胃有熱邪,功能出現障礙,則會轉化為唾液自口而出;如果病邪侵襲造成體內氣機逆亂,經氣就會閉塞不通,氣機閉塞不通導致水液瀦留則會發生水脹病。以上這些,我已經知曉了,但卻不知道它們因何而生,希望聽一聽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飲食水谷都從口而入,各種飲食的性味共有五種,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輸注到相應的髓海、血海、氣海、水穀之海中,津、液各有其通道。所以,由三焦氣化而產生的精微之氣(宗氣出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可以溫潤肌肉,充養皮膚的是“津”,而流動性較低,內滲骨空不向外佈散的則是“液”。天氣炎熱或衣著厚重時,人的汗孔就會打開,汗液滲出;寒氣滯留在分肉之間,津液寒凝匯聚為水液停滯則會疼痛。天氣寒冷汗孔就會關閉,水液之氣不會化為汗液從汗孔排出,就向下傳到膀胱,化為尿液和水氣。在人的五臟六腑中,心臟是主宰,就像君主,耳主管聽覺,眼主管視覺,肺臟主一身之氣猶如相輔,肝臟主疏洩謀慮則如將軍,脾臟主運化滋養全身則為護衛,腎臟主骨支撐著身體的外形。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全都向上滲注到眼目中,如果一個人心中悲傷,氣聚於心,心臟的脈絡就會拘急,心臟脈絡拘急肺葉就會擴張,肺葉擴張抬舉水液就會向上衝溢。心臟的脈絡和肺臟,不能持續地拘急、擴張抬舉,氣會隨著呼吸忽上忽下,所以才會不時咳嗽、流淚。中焦脾胃有熱,胃消化水谷的功能會過亢,消化水谷的功能過亢腸道內的寄生蟲就會被擾動,竄動在胃腸之間,腸胃因此充塞擴張導致胃氣弛緩,胃氣弛緩氣機易上逆,所以津液會化成唾液由口而出。

通讀《黃帝內經》之117:汗、溺、泣、唾、髓,人體五液從何而來

飲食五穀所化生的津液相結合凝聚成黏稠的膏狀物質,向內滲注到骨骼的孔竅中,滋養骨骼補益腦髓,向下滲注到陰部。如果陰陽各經之氣不和,就會使津液溢瀉而下,從前陰之竅中流出,供養腦髓的津液就會消損減少,減少超過一定限度人就會虛弱,這種虛弱表現為腰背疼痛、小腿痠軟。陰陽之氣的通路阻塞不通,體內的氣海、血海、髓海、水穀之海也會閉塞,三焦不能輸送水液,津液無法佈散到周身,飲食水谷無法正常化生出津液和水谷精微,導致清濁之物一起順胃腸道向下,出於迴腸進入下焦的大腸,而無法滲注到膀胱之中轉化為尿液,造成下焦脹滿,水液溢出則還會釀成水脹病,這就是津液分別轉化成尿液、汗液、眼淚、唾液、髓液的正常與異常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