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臨死說過“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如何評價黃皓姜維對蜀國滅亡的責任?

傻七4

蜀漢滅亡的直接罪人,當然不止宦官

黃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黃皓的皇帝劉禪。畢竟蜀漢是劉備和諸葛亮建立的,復古西漢“儒表法裡”體制的古典軍國主義國家,從來不是東漢和晚唐,區區一個宦官絕沒有那麼大的能量,也無法從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勢。

諸葛亮受命託孤後,總攬大權,對劉禪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個祭由寡人”的禮儀天子,而是希望劉禪成為自己和劉備復興漢室事業的真正繼承人。因此,他才對劉禪嚴格要求,勉勵他夙興夜寐,嚴於律己。

而當諸葛亮大軍北伐之時,叮囑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相府和皇宮俱為一體,獎懲功過,不宜因親疏有所區別),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義形於色”的賢臣董允,受命統帥宮中宿衛,對劉禪嚴加管束。

蜀漢侍中:董允

劉禪身為天子,皇后和妃嬪加起來僅僅十二人。他想擴張後宮,還被董允嚴辭回絕。他別說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漢武帝那般君威甚重的集權帝皇,甚至在自己後宮,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為。

劉禪和張皇后

因此劉禪雖不敢、不願因此嫉恨諸葛亮,但被黃皓這樣擅長阿諛奉承的小人趁虛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時,一直刻意壓制黃皓,使之不得升遷要職,難以為禍。劉禪連自己的親信也不能擢升,當然對董允潛藏深刻不滿。董允死後,

陳祗接任侍中、尚書令的職務。他以為“堵不如疏”,刻意與黃皓交好,內外勾結,因此得到了劉禪的充分信重,藉此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尚書令:陳祗

當時,大將軍姜維身為“羈旅託國”的曹魏降臣,卻又手握重兵,位極人臣,被劉禪委以軍國重任,因此人緣一直不佳,許多蜀漢重臣對他皆有疑慮。身處嫌疑之地、朝中政敵眾多的姜維,甚至在府中豢養了大批唯命是從的“死士”(“陰養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邊的司馬懿、司馬師父子類同。

蜀漢大將軍:姜維

段谷之戰,姜維被鄧艾打得大敗,部屬星散流離,死傷數萬人。侯和之戰,姜維率軍反攻,又再次失利,未達到戰略目的。

蜀漢滿朝文武,無論重臣如諸葛瞻、董厥;還是元老宿將如張翼、廖化,皆對姜維屢次北伐無功,“軍旅數出,百姓彫瘁”“好戰無功,國內疲弊”甚為不滿。

此時的姜維,之所以沒有和興勢之戰失敗的曹爽,新城之戰失敗的諸葛恪那樣,也因此被各方政敵反攻倒算,下臺甚至喪命,便是因為文臣之首陳祗,以及陳祗背後的皇帝劉禪,同樣也是姜維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譙周做《仇國論》,欲徹底將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陳祗挺身而出,與之爭辯,將其駁倒。

公元258年,陳祗病逝後,劉禪為之痛惜流涕,整個蜀漢朝堂也失去了能彌合各方矛盾的中間人。

黃皓終於得以操弄中樞權柄,離間皇族和百官,在其讒言下,劉禪的弟弟,甘陵王劉永十餘年不得朝見,名將羅憲與之不和,被貶為巴東太守。

如此竊奪朝權的宦官,當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敵,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維、還是休兵派如諸葛瞻,他們不論彼此政見有多少分歧,在誅殺黃皓這點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劉禪的眼中,黃皓卻只是個自己隨時可以如螞蟻一般拈死的“趨避小臣”,姜維請求誅殺黃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題大做,也嚴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嚴,才會斷然回絕。此事的惡果是讓蜀漢朝堂的激烈矛盾公開化,彼此已註定是你死我活。從此在黃皓的刻意欺瞞下,後主劉禪被“隔絕內外”,只能聽到黃皓想讓他聽到的聲音。

劉禪和黃皓

姜維求殺黃皓不得,率領蜀軍精銳遠至沓中,屯田避禍,間接促成了魏國決定大軍南伐。姜維又自作聰明變更從魏延起沿用了幾十年的的漢中防禦部署,更讓戰略要地漢中丟失,蜀漢門戶大開。他提出「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的表章,黃皓卻因為銜恨姜維,迷信鬼巫,竟因私廢公,將此表章直接壓下,對劉禪隱瞞。

因此,鄧艾精兵偷渡陰平小路時,蜀漢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諸葛瞻率領留守軍隊倉促應戰,卻在綿竹之戰一戰敗死,蜀漢的機動軍隊已經損失殆盡。成都城所謂剩下的數萬兵馬,是一群只有紙面意義的老弱病殘,怎能對抗鄧艾剛剛大勝的百戰雄師?

而姜維所部數萬人馬雖然星夜馳援,卻被鍾會十餘萬大軍窮追不捨,就算劉禪能神武天縱,堅守成都到姜維及時趕到,想迎戰合計二十餘萬的兩路魏軍,前景同樣凶多吉少。因此,劉禪才會絕望投降。姜維聞訊,拔劍斷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維

在朝堂眾臣群起抵制下,劉禪堅持信任了黃皓這個小人幾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樞機要大權,以至於被“隔絕內外”,確實對蜀漢亡國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他在位期間的最大錯失。

難怪無論蜀漢重臣如姜維、諸葛瞻,還是蜀漢故臣如陳壽、李密,均視黃皓此人為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也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眾多論者。

然而,秉承陳壽《三國志》一脈相承的傳統史家說法,將蜀漢亡國的罪責推給黃皓這麼一個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卻也流於表面。率領精銳兵馬遠離主戰場去屯田,又更改漢中防禦部署的姜維;帶領留守兵馬縱兵浪戰、全軍覆沒的諸葛瞻,同樣負有相當責任,只是他們壯烈殉國,成了忠臣烈士,才獲得在傳統觀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權。

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說從關羽丟失荊襄、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兩戰合計近十萬大軍以及大批良將的損失,就已註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諸葛亮之曠世奇才,十年北伐,耗盡心力亦只奪取武都、陰平這邊遠兩郡。隨著諸葛亮逝去,時間推移,中原經濟和人口的不斷恢復,佔據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晉帝國,對南方吳蜀政權在國力上已形成壓制性優勢,而蜀漢立國時便存在的荊益士族之爭亦只能一時壓制,不可能徹底解決,是以天時地利人和皆失,實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勢如此,這樣的蜀漢,本非一姜維可救,同樣也並非殺一黃皓可救。這就和鴉片戰爭,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會輸一樣,不論清軍主帥是誰,最終結果都並不會有什麼改變。林則徐在戰爭之初就被罷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節。

將國家和政權敗亡的原因,僅僅歸結於某個臉譜化的奸臣、奸佞誤國,以此簡單化歷史,正是古今論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將真正值得後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蓋了,絕對達不到“以史為鏡”“讀史以明智”的初衷。


狐狸晨曦


但這裡“除黃皓”和“制姜維”應該是兩個層面的意思:黃皓是蜀漢後期亂政的重要宦官,是他從內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漢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網,削弱了蜀漢的力量,所以應該除掉;姜維是蜀漢後期唯一有能力阻擋曹魏的軍事將領,但諸葛瞻說“不能制他”,應該主要指沒能阻止他多次舉兵伐魏,空耗國力。所以,他說的姜維和黃皓在這裡應是兩回事。


黃皓對蜀漢後期國家發展起的作品用很壞,這主要是因為他能左右皇帝劉禪的想法,而且他還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小人。像諸葛瞻這樣前丞相諸葛亮的兒子,現皇帝劉禪的姑爺最後都遭到黃皓排擠和打壓,另外連大將軍姜維都害怕被黃皓加害而躲在外面屯兵,不敢輕易回成都,這足可見黃皓對蜀漢後期國家政局的壞影響有多大,對蜀漢政權不能吸引人才起到的壞作用有多大!所以有人將蜀漢滅亡的責任扣到他頭上,說“蜀漢亡於黃皓”也不是一點依據都沒有。


姜維在蜀漢後期對國家的發展應該說是正反作用都有,首先他對蜀漢的忠誠度是沒問題的,其次他的軍事能力也是比較出色的。但姜維被一些人詬病的是他掌兵權後,主導對曹魏進行了多次無效的北伐行動,使蜀漢國力虛耗。但現在看他始終抓著兵權不放,並數次主導北伐可能也是無奈和自保的手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手中的兵權更穩固,才能不被黃皓等輕易加害。

其實,總的來看,蜀漢後期的困局主要責任還在劉禪身上,是他不能正確用人和主導國家發展,所以才使蜀漢越走路越窄,而在鄧艾數千疲兵殺到眼前時,他頓時全無應對之策,只好投降了之。所以,諸葛瞻在“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之前應再加一句“上不能佐皇帝”才更恰當!(文/講史論教)


市井講史

唉,諸葛瞻臨死前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沒有。《三國志》沒有記載,《三國演義》也沒有《三國演義》是這樣說的,鄧艾令眾兵射諸葛瞻,諸葛亮中箭,臨死前大呼一聲:“吾力竭矣。當以一死報國”,然後就自殺了。

這句話應是後人偽造的,這口氣應是劉禪亡國後的口氣。為什麼這樣說呢?能做到除黃皓,制姜維的,只有劉禪一個人,想做到而沒有做到,後悔了,也只有劉禪一個人。說白了,蜀國是你劉禪的,跟其它人沒半點關係,這也是劉禪手下大臣勸劉禪投降的原因。反正投降了,不影響我們做官,我們依舊吃香喝辣的。

內不能除黃皓,劉禪感受深,聽他的話,請什麼神婆保平安,姜維寫信給他,注意魏國突襲,他也不信。他一味相信有天兵天將幫他守城。

外不能制姜維。劉禪也感受很深,就是姜維總是以先主劉備的話來壓自己,“匡扶漢室為己任。”所以,時時討伐篡位的曹魏和政權。搞得那些當官的,還有鄉紳土豪,個個心裡不爽,想好好地睡個安穩覺也不行。所以,鄧艾的一萬大軍一到,他們就逼我投降,這些都是的姜維折騰的。



更主要的是你姜維說避禍就離我而去,都城十萬大軍也沒給安排個大將守一守,你姜維太自私了。我劉禪是個不講禮的皇上嗎?我坐位幾十年也沒殺過誰。你避禍也就算了,把大將都帶走了,我沒辦法,就啟用了武侯的兒子,他哪會帶兵打仗,這是趕鴨子上架。所以,寡人的江山完了,還被後世稱為扶不起的阿斗。


老薑聰蒜

題主所說的姜維是魏國人對蜀國沒感情,這一點是對他忠誠度的質疑,但是他對蜀國的忠心確是毫無爭議的。

《三國志》雲: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地圖為大致方位示意圖,不精確)

倘若是題主的陰謀論觀點,姜維何必告知劉禪鍾會的意圖?

諸葛瞻生前的最後一個對手是鄧艾,他不敵鄧艾的兵馬,故此感嘆: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

除和制不是一個意思。除就是除去的意思,很好理解,制是制約。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掌權,那個事情姜維還沒那麼大權力,當時他想進取魏國,但是受到費禕的制約,兵不過萬,這兵力也就打打游擊,敷衍而已,可見,蜀國內部高層對於現今的政策和之後的去路都不能達成統一。

蔣琬。費禕的去世讓蜀國更是捉襟見肘,人才凋敝的蜀國必須給姜維委以重任。

大權在握的姜維因為沒有人能制約他,在軍事上就相對自由了。

姜維很少回朝的原因也是出於自保。朝廷內的小人黃浩專權,很多人都受到迫害。他曾離間劉禪、劉永,以致其兄弟多年未見。

黃浩對加速蜀國滅亡是立竿見影的,人人自危的朝廷能有什麼活力,內部瓦解而投降的蜀漢讓在外征戰的將士只能砍石頭洩憤。

姜維多年征戰一是為了自保,但只要還是想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成為諸葛亮最合格的接班人,然而歷史沒有演義上那麼美好,姜維多次敗於鄧艾。

從諸葛亮到姜維,蜀國的元氣幾乎是消耗殆盡,不過姜維的做法也是“窮則思變”的無奈之舉,黃浩專權則是劉禪不能扶的另一證據。


大眼大世界

其實我認為除了劉禪之外,黃皓應該對蜀國的滅亡負有主要責任,因為劉禪是君主,一國之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主,但是黃皓作為一個宦官弄權,打擊異已,陷害忠良,使的朝政混亂,最終滅亡,黃皓還是要負主要責任的。



劉禪

董允死後,黃皓的官職逐步提升,開始參與政事,公元258年,鎮軍將軍陳祗病死,宦官黃皓開始專秉朝政。

黃皓專秉朝政之後,只要有說他不好的,都會被他在劉禪面前進讒言,劉禪的親弟弟因為憎惡黃皓,黃皓便在劉禪旁邊離間他們兄弟倆,致使劉禪弟弟劉永十多年都沒有見到劉禪。多少朝中忠臣想參倒黃皓,最後的結果不是被殺,就是被貶謫。

就連堂堂掌握蜀漢兵馬的大將軍姜維因為上書要求懲治黃皓而沒有被批准,就嚇的不敢回成都,只能屯兵在外,可見黃皓權勢滔天。

黃皓不光專權,奸匿,還誤國誤民,當司馬昭派出的大軍已經出動的時候,他還和劉禪說問了鬼神,敵軍不會來,這時的姜維已然提醒。直到最後鄧艾攻入成都,蜀漢滅亡,黃皓被司馬昭凌遲處死,也算罪有應得。

黃皓

至於說姜維多次伐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才力,對蜀漢的滅亡也有一定的責任。但是在那個非常時期,姜維別無他法,他必須出兵伐魏,才能掌握軍權,掌握了軍權,他才能活命。不然黃皓能允許他活那麼久嗎?


姜維

所以我認為除劉禪外,蜀漢的滅亡黃皓應負主要責任,姜維負次要責任。


震霜秋

第一個問題,諸葛瞻臨死前說過“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這句話嗎?為此作者君專門查找資料進行考證,發現無論是正史的《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中都沒有提到過這句話,最後查實這句話的實際出處是寫於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在該書第三十一卷 劍南道上一篇中記載其全文是“鄧艾平蜀京觀,在縣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徵蜀,大破諸葛瞻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

由於蜀國無史,《三國志》的《蜀書》部分是陳壽自行採集,難免有諸多遺漏。成書於明初的《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並沒有完全嚴格的參照正史。《元和郡縣圖志》是一本地理志,考察的是山川物產,可畢竟是一本官辦刊物,書中記載的內容可信度較高,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所以作者君認為既然古人都相信有這句話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信呢

第二個問題,如何評價黃皓姜維對蜀國滅亡的責任?這個我們來慢慢分析。

第一,自古以來建立在四川的政權都逃不過被建立在中原地區或者是江東地區的政權兼併的命運,這與古代巴蜀地區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都是有著直接的關係。而蜀漢政權相對於在它之前西漢末的公孫述政權、在它之後的成漢政權、前蜀政權和後蜀政權都要活得久一些,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第二,雖然硬件太差,不過被滅政權的當權派不可能一點責任也沒有。黃皓做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佞臣,對蜀漢的滅亡無疑要負一定的責任,但毫無疑問的,肯定沒有蜀後主劉禪的責任大。做為一名皇帝,劉禪當得也太走心了一些。

第三,姜維官居蜀國大將軍,蜀亡之時,率領孤軍與數倍敵軍奮戰,劉禪投降之後,忍辱負重,最終與國同亡。上不負諸葛武侯知遇之恩,下不負劉後主委任之命,只可惜時不與之,蜀漢亡國他又需要負什麼責任。難道說南宋亡國,文天祥、陸秀夫要負責任?唐朝亡國,張巡、顏真卿要負責任?


江左

歷代醒猛的皇帝都會把廟堂的事與宮裡的人嚴格的區分開,決不允許宮裡服侍自己的人指染到政治。甚至以祖宗成法、制定律規、打面石碑永久擺在顯眼的地方等方式方法告誡後代:閹人不得干政。

閹人最接近於皇帝。對皇帝的一舉一動見之親眼,知之真切,擁有了廟堂上的臣工難以擁有的資源。勢必成為一些難以接近皇帝的人所畏懼,也是一些希望結交的臣工所爭取的人。清醒的皇帝必定知曉其中的利益關係。可憐劉禪並非清醒的皇帝。

曾經詳細閱讀過《三國志·蜀後主傳》的讀者朋友,大概可以瞭解劉禪這個人。劉禪天賦不過中人,性情中庸溫和,壞人或者能人都談不上。後世有句俗語“扶不上牆的泥巴”專用於劉禪,其實劉禪也不是一個傻不拉幾的人。只是在蜀漢最需要一位英主的時候讓一般的劉禪佔了那個位置。


歷史上的許多現象真的很難說得清楚。所以只能用一句老話來說明蜀漢的那個時候,“氣數已盡了”。姜維曾力諫劉禪遠離黃皓,劉禪對姜維說:黃皓無非只是一個小人物。就沒有聽從姜維的勸誡。姜維就此害怕了起來,帶兵去甘肅練兵和屯田,之後再也沒有回到成都了。

劉禪講的話也沒錯,在他眼裡黃皓是個小人物。他沒法搞明白,被皇帝寵幸的小人物不當大人物都很難。黃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能壞事的人,就偏偏這麼一個人是最接近劉禪的。黃皓的美好的春天能不來臨了嗎?黃皓肯定是撓到了劉禪身上最癢癢的神經,所以劉禪很寵信他。


後來,黃皓能夠饞害忠良,危害蜀漢,沒有平庸的劉禪使之然肯定是沒有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兵敗時做了深刻地自我檢討:“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其實,也並非全是諸葛瞻的錯。劉禪寵幸,也不是諸葛瞻想除掉就可以除掉的。

魏將鄧艾進入蜀地以後,聽說黃皓奸詐陰險,就將他收押監禁,定期處決。黃皓很會來事(不會來事就不是黃皓了),賄賂了鄧艾身邊的人,得以免死。蜀國滅亡後,司馬昭聽說了黃皓禍國殃民的光輝事蹟,就將他凌遲處死。

看來,只有明主才能清醒地分開幫忙的人和幫閒的人,不加混淆。也只有明主才能杜絕黃皓這樣的閹人。劉禪肯定不是一代明主,更不是一代英主。漢蜀走向滅亡,黃皓應該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莫四(穗)

諸葛瞻確實說過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蜀國滅亡更多可以歸結於阿斗,弱智一樣的皇帝又有皇帝的權威,姜維是蜀漢後期最有計謀和戰術的人,因為閹人黃皓已經被司馬昭買通了,目的就是殺姜維滅掉蜀國,姜維深知厲害關係所以躲的遠遠的避禍去了,但是還是一心保護蜀國,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的後代太平庸了唯獨有忠心,鄧艾2000多士兵竟然打敗了諸葛瞻30000多人,還能偷襲成都成功,這樣的統帥也能帶兵?還是司馬昭說的好安樂公無情到這種地步孔明再生也不可能保的住,何況姜維,諸葛亮雖然信任姜維,可惜諸葛亮死後沒有直接把兵權交給姜維,蜀國內亂後姜維才漸漸掌權,諸葛亮也有一定的責任,權利交接沒有做好,姜維掌握兵權之後開始繼承諸葛亮遺志北伐,又回到了這裡,諸葛亮都除不掉黃皓,在諸葛亮北伐時就開始做亂,何況姜維,包括諸葛瞻也是一樣沒有一點計謀,一味的抱怨竟然掌握蜀國兵權,一個太監明殺不行暗殺也不行嗎,秦國亡於太監,漢朝一樣亡於太監,能怪太監黃皓嗎,不是阿斗沒有能力,識人不明,用人不查,用而多疑,無謀無知,能讓一個太監亡國?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絕不是空穴來風,竟然鄧艾1000多人偷襲成直接投降了,駐城而守等待援兵不行,有些人說阿斗愛惜百姓才投降的,有這樣得皇帝有個鬼用,蜀國後期除了姜維也確實沒有能力的人,有一點氣節的人也不會不打就投降,古代選繼承人不選強的選年長的,哪怕是個弱智,有阿斗這樣的皇帝是要註定滅亡的,所以個人認為不能把責任都推給黃皓,即使不是黃皓也會有李皓被收買,可惜了諸葛亮得出師表,


木易遊戲說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此話且不論真假,諸葛瞻對蜀國滅亡是有一定責任的。鄧艾二千多疲兵進入蜀國腹地,諸葛瞻不聽他人前後夾攻勸告建議,三萬多人敗於二千多人,導之蜀國國心軍心渙散。諸葛瞻是貴二代,書讀了不少,可惜溫室長大,從未帶兵經歷戰陳。雖有忠義之心,可沒實際才能,正是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語。和平時期練兵和沙盤作業只能是儘量接近實戰,但畢竟不是實戰。烽火年代,之乎也者的書生遠不如野生的草根的能耐。劉褝一生深宮長大深宮生活,諸葛亮在世時尚有幾分畏怕而能剋制,諸葛亮死後欲心大發而無忌憚,是一典型懦主昏君。每個朝代都有奸臣小人,如君明臣能小人則能剋制,君喑臣弱小人得勢。黃皓能所得勢,成國滅禍種皆因劉褝所為。蜀國滅亡,只是可惜了姜維的忠心和才能。讀三國,書生和草根的悟性是不同的。書生在講堂上可引經用典可口若懸河,而草根能從實際中悟出一兩個管用的道理。這就是理論和實踐,溫室和野外的區別。


情歡江川

你的想法很可笑。如果姜維通敵,那他怎麼會在降後挑撥鍾會謀反以復興漢室?

姜維是諸葛亮的衣缽傳人,而諸葛瞻不是。姜維繼承諸葛遺志屢次興兵北伐,實際上也加速了蜀漢的衰竭。姜維的數次北伐耗空國力早已導致蜀中群臣反對,所以姜維只能屯兵沓中避禍。

而諸葛瞻雖說是諸葛亮的血脈,但他更多的是迎合蜀中君臣偏安一隅做個割據諸侯的方針。他說的話的意思:他看到宦官弄權裡通外國,而自己沒能力除之,姜維數次北伐自己也不能制止。

蜀漢滅亡的原因主要是經濟跟不上,君臣長久偏安人心不復初衷。要論責任,劉禪黃皓之流才應該負主要責任,姜維只是其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