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傻七4

蜀汉灭亡的直接罪人,当然不止宦官

黄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黄皓的皇帝刘禅。毕竟蜀汉是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复古西汉“儒表法里”体制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从来不是东汉和晚唐,区区一个宦官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势。

诸葛亮受命托孤后,总揽大权,对刘禅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个祭由寡人”的礼仪天子,而是希望刘禅成为自己和刘备复兴汉室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才对刘禅严格要求,勉励他夙兴夜寐,严于律己。

而当诸葛亮大军北伐之时,叮嘱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对刘禅严加管束。

蜀汉侍中:董允

刘禅身为天子,皇后和妃嫔加起来仅仅十二人。他想扩张后宫,还被董允严辞回绝。他别说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汉武帝那般君威甚重的集权帝皇,甚至在自己后宫,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为。

刘禅和张皇后

因此刘禅虽不敢、不愿因此嫉恨诸葛亮,但被黄皓这样擅长阿谀奉承的小人趁虚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时,一直刻意压制黄皓,使之不得升迁要职,难以为祸。刘禅连自己的亲信也不能擢升,当然对董允潜藏深刻不满。董允死后,

陈祗接任侍中、尚书令的职务。他以为“堵不如疏”,刻意与黄皓交好,内外勾结,因此得到了刘禅的充分信重,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尚书令:陈祗

当时,大将军姜维身为“羁旅讬国”的曹魏降臣,却又手握重兵,位极人臣,被刘禅委以军国重任,因此人缘一直不佳,许多蜀汉重臣对他皆有疑虑。身处嫌疑之地、朝中政敌众多的姜维,甚至在府中豢养了大批唯命是从的“死士”(“阴养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边的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类同。

蜀汉大将军:姜维

段谷之战,姜维被邓艾打得大败,部属星散流离,死伤数万人。侯和之战,姜维率军反攻,又再次失利,未达到战略目的。

蜀汉满朝文武,无论重臣如诸葛瞻、董厥;还是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皆对姜维屡次北伐无功,“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甚为不满。

此时的姜维,之所以没有和兴势之战失败的曹爽,新城之战失败的诸葛恪那样,也因此被各方政敌反攻倒算,下台甚至丧命,便是因为文臣之首陈祗,以及陈祗背后的皇帝刘禅,同样也是姜维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做《仇国论》,欲彻底将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陈祗挺身而出,与之争辩,将其驳倒。

公元258年,陈祗病逝后,刘禅为之痛惜流涕,整个蜀汉朝堂也失去了能弥合各方矛盾的中间人。

黄皓终于得以操弄中枢权柄,离间皇族和百官,在其谗言下,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十余年不得朝见,名将罗宪与之不和,被贬为巴东太守。

如此窃夺朝权的宦官,当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敌,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维、还是休兵派如诸葛瞻,他们不论彼此政见有多少分歧,在诛杀黄皓这点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刘禅的眼中,黄皓却只是个自己随时可以如蚂蚁一般拈死的“趋避小臣”,姜维请求诛杀黄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题大做,也严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严,才会断然回绝。此事的恶果是让蜀汉朝堂的激烈矛盾公开化,彼此已注定是你死我活。从此在黄皓的刻意欺瞒下,后主刘禅被“隔绝内外”,只能听到黄皓想让他听到的声音。

刘禅和黄皓

姜维求杀黄皓不得,率领蜀军精锐远至沓中,屯田避祸,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姜维又自作聪明变更从魏延起沿用了几十年的的汉中防御部署,更让战略要地汉中丢失,蜀汉门户大开。他提出「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表章,黄皓却因为衔恨姜维,迷信鬼巫,竟因私废公,将此表章直接压下,对刘禅隐瞒。

因此,邓艾精兵偷渡阴平小路时,蜀汉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诸葛瞻率领留守军队仓促应战,却在绵竹之战一战败死,蜀汉的机动军队已经损失殆尽。成都城所谓剩下的数万兵马,是一群只有纸面意义的老弱病残,怎能对抗邓艾刚刚大胜的百战雄师?

而姜维所部数万人马虽然星夜驰援,却被钟会十余万大军穷追不舍,就算刘禅能神武天纵,坚守成都到姜维及时赶到,想迎战合计二十余万的两路魏军,前景同样凶多吉少。因此,刘禅才会绝望投降。姜维闻讯,拔剑断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维

在朝堂众臣群起抵制下,刘禅坚持信任了黄皓这个小人几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枢机要大权,以至于被“隔绝内外”,确实对蜀汉亡国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他在位期间的最大错失。

难怪无论蜀汉重臣如姜维、诸葛瞻,还是蜀汉故臣如陈寿、李密,均视黄皓此人为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也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众多论者。

然而,秉承陈寿《三国志》一脉相承的传统史家说法,将蜀汉亡国的罪责推给黄皓这么一个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却也流于表面。率领精锐兵马远离主战场去屯田,又更改汉中防御部署的姜维;带领留守兵马纵兵浪战、全军覆没的诸葛瞻,同样负有相当责任,只是他们壮烈殉国,成了忠臣烈士,才获得在传统观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权。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从关羽丢失荆襄、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两战合计近十万大军以及大批良将的损失,就已注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诸葛亮之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武都、阴平这边远两郡。随着诸葛亮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政权在国力上已形成压制性优势,而蜀汉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一时压制,不可能彻底解决,是以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势如此,这样的蜀汉,本非一姜维可救,同样也并非杀一黄皓可救。这就和鸦片战争,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会输一样,不论清军主帅是谁,最终结果都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林则徐在战争之初就被罢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节。

将国家和政权败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某个脸谱化的奸臣、奸佞误国,以此简单化历史,正是古今论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将真正值得后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盖了,绝对达不到“以史为镜”“读史以明智”的初衷。


狐狸晨曦


但这里“除黄皓”和“制姜维”应该是两个层面的意思:黄皓是蜀汉后期乱政的重要宦官,是他从内部瓦解和排斥了蜀汉本就已凋零的人才网,削弱了蜀汉的力量,所以应该除掉;姜维是蜀汉后期唯一有能力阻挡曹魏的军事将领,但诸葛瞻说“不能制他”,应该主要指没能阻止他多次举兵伐魏,空耗国力。所以,他说的姜维和黄皓在这里应是两回事。


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发展起的作品用很坏,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左右皇帝刘禅的想法,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小人。像诸葛瞻这样前丞相诸葛亮的儿子,现皇帝刘禅的姑爷最后都遭到黄皓排挤和打压,另外连大将军姜维都害怕被黄皓加害而躲在外面屯兵,不敢轻易回成都,这足可见黄皓对蜀汉后期国家政局的坏影响有多大,对蜀汉政权不能吸引人才起到的坏作用有多大!所以有人将蜀汉灭亡的责任扣到他头上,说“蜀汉亡于黄皓”也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


姜维在蜀汉后期对国家的发展应该说是正反作用都有,首先他对蜀汉的忠诚度是没问题的,其次他的军事能力也是比较出色的。但姜维被一些人诟病的是他掌兵权后,主导对曹魏进行了多次无效的北伐行动,使蜀汉国力虚耗。但现在看他始终抓着兵权不放,并数次主导北伐可能也是无奈和自保的手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手中的兵权更稳固,才能不被黄皓等轻易加害。

其实,总的来看,蜀汉后期的困局主要责任还在刘禅身上,是他不能正确用人和主导国家发展,所以才使蜀汉越走路越窄,而在邓艾数千疲兵杀到眼前时,他顿时全无应对之策,只好投降了之。所以,诸葛瞻在“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之前应再加一句“上不能佐皇帝”才更恰当!(文/讲史论教)


市井讲史

唉,诸葛瞻临死前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没有。《三国志》没有记载,《三国演义》也没有《三国演义》是这样说的,邓艾令众兵射诸葛瞻,诸葛亮中箭,临死前大呼一声:“吾力竭矣。当以一死报国”,然后就自杀了。

这句话应是后人伪造的,这口气应是刘禅亡国后的口气。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做到除黄皓,制姜维的,只有刘禅一个人,想做到而没有做到,后悔了,也只有刘禅一个人。说白了,蜀国是你刘禅的,跟其它人没半点关系,这也是刘禅手下大臣劝刘禅投降的原因。反正投降了,不影响我们做官,我们依旧吃香喝辣的。

内不能除黄皓,刘禅感受深,听他的话,请什么神婆保平安,姜维写信给他,注意魏国突袭,他也不信。他一味相信有天兵天将帮他守城。

外不能制姜维。刘禅也感受很深,就是姜维总是以先主刘备的话来压自己,“匡扶汉室为己任。”所以,时时讨伐篡位的曹魏和政权。搞得那些当官的,还有乡绅土豪,个个心里不爽,想好好地睡个安稳觉也不行。所以,邓艾的一万大军一到,他们就逼我投降,这些都是的姜维折腾的。



更主要的是你姜维说避祸就离我而去,都城十万大军也没给安排个大将守一守,你姜维太自私了。我刘禅是个不讲礼的皇上吗?我坐位几十年也没杀过谁。你避祸也就算了,把大将都带走了,我没办法,就启用了武侯的儿子,他哪会带兵打仗,这是赶鸭子上架。所以,寡人的江山完了,还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老姜聪蒜

题主所说的姜维是魏国人对蜀国没感情,这一点是对他忠诚度的质疑,但是他对蜀国的忠心确是毫无争议的。

《三国志》云: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地图为大致方位示意图,不精确)

倘若是题主的阴谋论观点,姜维何必告知刘禅钟会的意图?

诸葛瞻生前的最后一个对手是邓艾,他不敌邓艾的兵马,故此感叹: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除和制不是一个意思。除就是除去的意思,很好理解,制是制约。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掌权,那个事情姜维还没那么大权力,当时他想进取魏国,但是受到费祎的制约,兵不过万,这兵力也就打打游击,敷衍而已,可见,蜀国内部高层对于现今的政策和之后的去路都不能达成统一。

蒋琬。费祎的去世让蜀国更是捉襟见肘,人才凋敝的蜀国必须给姜维委以重任。

大权在握的姜维因为没有人能制约他,在军事上就相对自由了。

姜维很少回朝的原因也是出于自保。朝廷内的小人黄浩专权,很多人都受到迫害。他曾离间刘禅、刘永,以致其兄弟多年未见。

黄浩对加速蜀国灭亡是立竿见影的,人人自危的朝廷能有什么活力,内部瓦解而投降的蜀汉让在外征战的将士只能砍石头泄愤。

姜维多年征战一是为了自保,但只要还是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成为诸葛亮最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历史没有演义上那么美好,姜维多次败于邓艾。

从诸葛亮到姜维,蜀国的元气几乎是消耗殆尽,不过姜维的做法也是“穷则思变”的无奈之举,黄浩专权则是刘禅不能扶的另一证据。


大眼大世界

其实我认为除了刘禅之外,黄皓应该对蜀国的灭亡负有主要责任,因为刘禅是君主,一国之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但是黄皓作为一个宦官弄权,打击异已,陷害忠良,使的朝政混乱,最终灭亡,黄皓还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刘禅

董允死后,黄皓的官职逐步提升,开始参与政事,公元258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专秉朝政。

黄皓专秉朝政之后,只要有说他不好的,都会被他在刘禅面前进谗言,刘禅的亲弟弟因为憎恶黄皓,黄皓便在刘禅旁边离间他们兄弟俩,致使刘禅弟弟刘永十多年都没有见到刘禅。多少朝中忠臣想参倒黄皓,最后的结果不是被杀,就是被贬谪。

就连堂堂掌握蜀汉兵马的大将军姜维因为上书要求惩治黄皓而没有被批准,就吓的不敢回成都,只能屯兵在外,可见黄皓权势滔天。

黄皓不光专权,奸匿,还误国误民,当司马昭派出的大军已经出动的时候,他还和刘禅说问了鬼神,敌军不会来,这时的姜维已然提醒。直到最后邓艾攻入成都,蜀汉灭亡,黄皓被司马昭凌迟处死,也算罪有应得。

黄皓

至于说姜维多次伐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才力,对蜀汉的灭亡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在那个非常时期,姜维别无他法,他必须出兵伐魏,才能掌握军权,掌握了军权,他才能活命。不然黄皓能允许他活那么久吗?


姜维

所以我认为除刘禅外,蜀汉的灭亡黄皓应负主要责任,姜维负次要责任。


震霜秋

第一个问题,诸葛瞻临死前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句话吗?为此作者君专门查找资料进行考证,发现无论是正史的《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没有提到过这句话,最后查实这句话的实际出处是写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在该书第三十一卷 剑南道上一篇中记载其全文是“邓艾平蜀京观,在县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由于蜀国无史,《三国志》的《蜀书》部分是陈寿自行采集,难免有诸多遗漏。成书于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并没有完全严格的参照正史。《元和郡县图志》是一本地理志,考察的是山川物产,可毕竟是一本官办刊物,书中记载的内容可信度较高,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以作者君认为既然古人都相信有这句话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信呢

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这个我们来慢慢分析。

第一,自古以来建立在四川的政权都逃不过被建立在中原地区或者是江东地区的政权兼并的命运,这与古代巴蜀地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蜀汉政权相对于在它之前西汉末的公孙述政权、在它之后的成汉政权、前蜀政权和后蜀政权都要活得久一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第二,虽然硬件太差,不过被灭政权的当权派不可能一点责任也没有。黄皓做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佞臣,对蜀汉的灭亡无疑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毫无疑问的,肯定没有蜀后主刘禅的责任大。做为一名皇帝,刘禅当得也太走心了一些。

第三,姜维官居蜀国大将军,蜀亡之时,率领孤军与数倍敌军奋战,刘禅投降之后,忍辱负重,最终与国同亡。上不负诸葛武侯知遇之恩,下不负刘后主委任之命,只可惜时不与之,蜀汉亡国他又需要负什么责任。难道说南宋亡国,文天祥、陆秀夫要负责任?唐朝亡国,张巡、颜真卿要负责任?


江左

历代醒猛的皇帝都会把庙堂的事与宫里的人严格的区分开,决不允许宫里服侍自己的人指染到政治。甚至以祖宗成法、制定律规、打面石碑永久摆在显眼的地方等方式方法告诫后代:阉人不得干政。

阉人最接近于皇帝。对皇帝的一举一动见之亲眼,知之真切,拥有了庙堂上的臣工难以拥有的资源。势必成为一些难以接近皇帝的人所畏惧,也是一些希望结交的臣工所争取的人。清醒的皇帝必定知晓其中的利益关系。可怜刘禅并非清醒的皇帝。

曾经详细阅读过《三国志·蜀后主传》的读者朋友,大概可以了解刘禅这个人。刘禅天赋不过中人,性情中庸温和,坏人或者能人都谈不上。后世有句俗语“扶不上墙的泥巴”专用于刘禅,其实刘禅也不是一个傻不拉几的人。只是在蜀汉最需要一位英主的时候让一般的刘禅占了那个位置。


历史上的许多现象真的很难说得清楚。所以只能用一句老话来说明蜀汉的那个时候,“气数已尽了”。姜维曾力谏刘禅远离黄皓,刘禅对姜维说:黄皓无非只是一个小人物。就没有听从姜维的劝诫。姜维就此害怕了起来,带兵去甘肃练兵和屯田,之后再也没有回到成都了。

刘禅讲的话也没错,在他眼里黄皓是个小人物。他没法搞明白,被皇帝宠幸的小人物不当大人物都很难。黄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能坏事的人,就偏偏这么一个人是最接近刘禅的。黄皓的美好的春天能不来临了吗?黄皓肯定是挠到了刘禅身上最痒痒的神经,所以刘禅很宠信他。


后来,黄皓能够馋害忠良,危害蜀汉,没有平庸的刘禅使之然肯定是没有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兵败时做了深刻地自我检讨:“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其实,也并非全是诸葛瞻的错。刘禅宠幸,也不是诸葛瞻想除掉就可以除掉的。

魏将邓艾进入蜀地以后,听说黄皓奸诈阴险,就将他收押监禁,定期处决。黄皓很会来事(不会来事就不是黄皓了),贿赂了邓艾身边的人,得以免死。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听说了黄皓祸国殃民的光辉事迹,就将他凌迟处死。

看来,只有明主才能清醒地分开帮忙的人和帮闲的人,不加混淆。也只有明主才能杜绝黄皓这样的阉人。刘禅肯定不是一代明主,更不是一代英主。汉蜀走向灭亡,黄皓应该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莫四(穗)

诸葛瞻确实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蜀国灭亡更多可以归结于阿斗,弱智一样的皇帝又有皇帝的权威,姜维是蜀汉后期最有计谋和战术的人,因为阉人黄皓已经被司马昭买通了,目的就是杀姜维灭掉蜀国,姜维深知厉害关系所以躲的远远的避祸去了,但是还是一心保护蜀国,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后代太平庸了唯独有忠心,邓艾2000多士兵竟然打败了诸葛瞻30000多人,还能偷袭成都成功,这样的统帅也能带兵?还是司马昭说的好安乐公无情到这种地步孔明再生也不可能保的住,何况姜维,诸葛亮虽然信任姜维,可惜诸葛亮死后没有直接把兵权交给姜维,蜀国内乱后姜维才渐渐掌权,诸葛亮也有一定的责任,权利交接没有做好,姜维掌握兵权之后开始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又回到了这里,诸葛亮都除不掉黄皓,在诸葛亮北伐时就开始做乱,何况姜维,包括诸葛瞻也是一样没有一点计谋,一味的抱怨竟然掌握蜀国兵权,一个太监明杀不行暗杀也不行吗,秦国亡于太监,汉朝一样亡于太监,能怪太监黄皓吗,不是阿斗没有能力,识人不明,用人不查,用而多疑,无谋无知,能让一个太监亡国?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绝不是空穴来风,竟然邓艾1000多人偷袭成直接投降了,驻城而守等待援兵不行,有些人说阿斗爱惜百姓才投降的,有这样得皇帝有个鬼用,蜀国后期除了姜维也确实没有能力的人,有一点气节的人也不会不打就投降,古代选继承人不选强的选年长的,哪怕是个弱智,有阿斗这样的皇帝是要注定灭亡的,所以个人认为不能把责任都推给黄皓,即使不是黄皓也会有李皓被收买,可惜了诸葛亮得出师表,


木易游戏说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此话且不论真假,诸葛瞻对蜀国灭亡是有一定责任的。邓艾二千多疲兵进入蜀国腹地,诸葛瞻不听他人前后夾攻劝告建议,三万多人败于二千多人,导之蜀国国心军心涣散。诸葛瞻是贵二代,书读了不少,可惜温室长大,从未带兵经历战陈。虽有忠义之心,可没实际才能,正是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语。和平时期练兵和沙盘作业只能是尽量接近实战,但毕竟不是实战。烽火年代,之乎也者的书生远不如野生的草根的能耐。刘褝一生深宫长大深宫生活,诸葛亮在世时尚有几分畏怕而能克制,诸葛亮死后欲心大发而无忌惮,是一典型懦主昏君。每个朝代都有奸臣小人,如君明臣能小人则能克制,君喑臣弱小人得势。黄皓能所得势,成国灭祸种皆因刘褝所为。蜀国灭亡,只是可惜了姜维的忠心和才能。读三国,书生和草根的悟性是不同的。书生在讲堂上可引经用典可口若悬河,而草根能从实际中悟出一两个管用的道理。这就是理论和实践,温室和野外的区别。


情欢江川

你的想法很可笑。如果姜维通敌,那他怎么会在降后挑拨钟会谋反以复兴汉室?

姜维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而诸葛瞻不是。姜维继承诸葛遗志屡次兴兵北伐,实际上也加速了蜀汉的衰竭。姜维的数次北伐耗空国力早已导致蜀中群臣反对,所以姜维只能屯兵沓中避祸。

而诸葛瞻虽说是诸葛亮的血脉,但他更多的是迎合蜀中君臣偏安一隅做个割据诸侯的方针。他说的话的意思:他看到宦官弄权里通外国,而自己没能力除之,姜维数次北伐自己也不能制止。

蜀汉灭亡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跟不上,君臣长久偏安人心不复初衷。要论责任,刘禅黄皓之流才应该负主要责任,姜维只是其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