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劑局方》四君子湯是補氣的代表方、基礎方

補氣的代表方、基礎方是四君子湯。從結構來看,它雖然不是張仲景的方,但實際上人參、白朮、甘草、茯苓這幾味藥的一種組合,裡邊很多配伍的基本結構在仲景時代就有了。唐代類似這類的結構更多了。到《和劑局方》把它確定下來這個基礎方,特別對它主治的描述就比較全面,所以奠定了一種對氣虛證基礎見症、基礎病機,一種基本治法的一個基礎了。

《和劑局方》四君子湯是補氣的代表方、基礎方

四君子湯在《方劑學》上,或者在我們對補法研究,補氣的方劑的系列的形成,這是有很重要意義的。因為在《傷寒論》裡邊,典型的一種補氣方,比較平和的、偏溫的,比較平和,溫而不燥、不熱,這類方,補氣方,就是說我考慮歷史上可能有傳抄這些當中丟掉了,這方面反映不突出,應當是在相當於漢代的當時的整個文化呀,包括社會經濟建築各方面都是按五顆星來佈局的話,中央這個黃龍應該是類似四君子之類的結構,中央,南方這個方位上是屬火的,朱雀是苦寒的,北方真武那是大辛大熱的,東方青龍,西方白虎,青龍應該溫,白虎應該涼,等於說整個是一個很平衡的,那就沒有像四君子湯這樣一個方了,它是屬於偏溫補,是補氣而並不溫燥的這樣一個方,而且形成這樣一個,五行的中間黃龍這樣應該有這種地位的方,所以按照五臟系統、五顆星來佈局的話呢,應該是去了黃龍、朱雀了。這個方在宋代,把它從大量的方當中類似這種結構當中提取出來的,組成一個基礎方。

《和劑局方》四君子湯是補氣的代表方、基礎方

四君子湯就反映了一個,針對的是基礎氣虛證。所以《醫方考》上就把這個基礎的氣虛證,用望、聞、問、切各取一診來反映它,這實際上也對中醫的辨證是個證候規範的古代一種過程。一望他,面色萎黃,或者萎白;聞診,聲低息短,發語聲低,短氣了;問診呢,倦怠乏力;切診,脈來虛弱,或者脈來虛軟。望、聞、問、切各一診,這個相當於一種氣虛的基礎見證。而這類的氣虛基礎見證,基本上就是脾肺氣虛的基本表現。然後如果臨床反映上,食少便溏為主的,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了,食少便溏為主的,那就脾氣虛,就相當於一個,加上食少便溏就是脾氣虛,基礎氣虛見症側重在脾氣虛上。

《和劑局方》四君子湯是補氣的代表方、基礎方

比如像補中益氣湯裡邊的話,它就不能用茯苓了,脾虛氣機下陷,它容易增強下陷的,那同樣像完帶湯這類裡邊,它也有一種基本能化溼,就隨著氣陷,帶下綿綿不絕,量多,虛證的。那這個時候已經有溼濁形成,要不要滲利呢?要滲利。那用車前而不用茯苓。茯苓增加它,它在中焦,(茯苓)增加這種脾溼下流,氣機下陷的一種趨勢。所以什麼時候用茯苓一類?什麼時候用比如像車前、澤瀉一類?就要根據整個它重點應當是在哪裡開始?而茯苓、白朮呢兩個聯合,是有較強的除脾溼作用。甘草既能幫助人參益氣,又能夠調和、緩和藥性,使這個方持久發揮作用。所以這也是很標準的一個君、臣、佐、使四味藥這個結構,成為了補脾益氣兼有除溼作用的一張基礎方劑。

《和劑局方》四君子湯是補氣的代表方、基礎方

在臨床運用方面,四君子湯辨證要點應該講就是我們前面講到那四個望、聞、問、切,各一診的四個基本見症,應該說是依據了。當然這裡直接主要反映了脾肺,特別脾氣虛。脾氣虛,運化乏力,所以面白食少,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

隨證加減方面,實際上結合後面的附方。因為虛到一定程度,它主要體現在脾的運化功能減弱,也能相應產生水溼,溼聚就會成痰。那這個痰,痰氣阻滯中焦,升降不利,可以有這種嘔吐,噁心,脹悶,所以嘔吐、胸膈痞滿這類,可以半夏、陳皮結合,在後面六君子湯就是這種思路來的。當然如果說偏心氣虛,心悸失眠可以增加養心安神了。氣虛如果發展到有一定陽虛,或者兼有陽虛,也就是說畏寒肢冷、四肢不溫、四肢清冷,有寒性收引凝滯,可以有不同程度脘腹疼痛,可以增加姜、附了。這是常用加減。

根據鄧中甲講方劑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