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藝術在中國:太過氾濫還是剛剛開始?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研討會海報

從杜尚之後,自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運動被當代藝術家們廣泛採用,雖然他們不以“觀念藝術家”自居, 但反商業化、社會/政治批判、觀念/信息作為媒介等觀點,尤其對從事裝置、表演、網絡、電子/數碼藝術的藝術家來說,仍然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方面。受其影響,中國的觀念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也經歷了近40年的發展,一方面是人們熱衷於以“觀念藝術家”自居,“什麼都可以成為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深入人心,另外一方面,有人認為關於觀念藝術的理論研究我們才剛剛開始,那麼現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觀念之道”梳理當代觀念藝術發展脈絡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研討會現場嘉賓合影

從研討會的主題設置,我們可以看到,整場研討會從歷史脈絡到概念再到具體案例以及未來可能,為我們梳理了觀念藝術發展的歷程,比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博士認為“觀念化”和“社會化”是當代藝術中兩個主要傾向,狹義上的“觀念藝術”起源於美國60年代中期的概念藝術。索爾列維特在知覺藝術和概念藝術兩個範疇當中來為“概念藝術”和之前的傳統藝術劃界。客蘇斯同樣在這個問題上劃界,在視覺表象和概念之間劃分一個界限。在他的《藝術與哲學》文章中特別提到杜尚以及杜尚的《現成品》,他認為杜尚之後所有藝術都是概念性的。

著名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研究》主編殷雙喜則認為“觀念藝術包含概念藝術,但不等於概念藝術。觀念是整體性的認知和理解世界,概念是用詞語表達的某一既定的定義。概念藝術有兩種:1、以語言文字直接表達概念,概念即藝術。2、以某種先在的概念指導創作,即傳統的主題先行,以藝術圖解概念。雕塑藝術中的材料是建構藝術的基礎,對材料的處理和綜合運用,形成藝術形式語言,而藝術語言是觀念藝術形成的根本,也是判斷觀念藝術高下的分水嶺。當代雕塑的擴展不僅在於觀念的擴展,更在於藝術語言的擴展,即藝術家對材料與語言的認知與運用的擴展。”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研討會現場

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博士著重強調了“回到現場”,這其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節點值得我們思考,一點是強調美國分析哲學在當時的活躍,然後這個導致了藝術的哲學化,另外一個是強調當時社會政治的現場,就是越戰、女權主義興起藝術非物質化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社會政治的現實和藝術的哲學化傾向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關係,最後談到了雕塑問題,他認為非物質化並不是要取消物質,而是對應著取消視覺性,所以雕塑的發展也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介紹,2016年的“雕塑之道”國際雕塑研討會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響應。 藉助論壇以及一系列的講座,在一定層面上填補了現代主義雕塑在中國當代雕塑理論研究和雕塑教育上的缺失和不足。今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樣是以兩本經典著作出版為契機,一本是露西·利帕德的《六年:1966-1972年藝術的去物質化》和另外一本丹·格雷厄姆《搖滾我的信仰》,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這一次聚焦點是在國際範圍內的當代藝術以及對當代藝術有著廣泛和深刻影響的“觀念藝術”,不論是對雕塑教育,還是對當代藝術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現實的意義。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新書發佈現場

“這30年來在中國無論是當代藝術還是當代雕塑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無法迴避西方文化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無論是教育、理論、建設,都沒有進行很好的梳理和系統性的傳承,既然我們要與世界進行交流和對話,就必須要了解人家的話語體系,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光靠揣摩人家的理論、思潮或者是完全是模仿跟風,這些書籍其實都是上個世紀西方六七十年代的,我們在做這些事情實際上仍然是在補課,填補現當代藝術基礎性理論的缺失和不足,我想一定會對中國當代雕塑或者是當代藝術的發展會起到很好的作用,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通過了解然後判斷和分析我們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中國雕塑發展的道路。”呂品昌講到。

“觀念藝術”下人人都是藝術家?什麼都是藝術品?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觀念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近四十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但也面臨著觀念藝術“氾濫”的問題,這或許與理論研究的之後有關。

“中國當前的各種觀念藝術,確實以‘非藝術’的方式做過頭了:要麼過於觀念化,成為點子藝術,儘管西方當代藝術已經越來越觀念化,觀念與製作過程已經分離,但中國當代並沒有內在的思想深度,一個個作品就如同點子公司出來的推銷產品而已,讓懂哲學的人啞然失笑,也是因為觀念的空洞化過於依賴技術的製作,與工藝製作也沒有根本區別;或者觀念的瞬時恰切性,並沒有時間的含蘊,與自己個體生命沒有根本關係。要麼過於技術化,把藝術變成了技術發明與技術操作,儘管藝術與時代的技術密切相關,但藝術如果與個體的生命情感,與生命的有限性和瑕疵,與靈魂的顫慄沒有關係,藝術就僅僅成為技術的派生品而已。要麼過於社會化,讓藝術承擔了太多社會的責任,成為社會戲劇,問題打擊,而又並沒有戲劇的那種豐富意味,也並沒有同時聯繫藝術本身的危機,並沒有把社會的思考上升為對藝術本身的思考,同時包含二者但又表現出二者之間的張力!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只有一時的展覽效應,而全然忽視了藝術的審美性。要麼過於行為化,這些行為藝術在反思當下政治意識形態上有著力量,但更多是在自殘意義上的生命政治,最後換取生命經濟的利益,而中國文化從來不缺乏自殘的藝術。”夏可君講到。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

批評家王春辰也有同樣的看法,觀念藝術創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偶然做了一件作品就是觀念藝術家了,在他看來,觀念藝術是一種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系統,需要不斷的探討作品和世界的關係以及內在的結構,有的是為了消除藝術家的主體,有的是為了消除情感,這都是表達了一種態度和觀念,不是一個簡單的想法,描述一個簡單的事物,在這個方面,我們對觀念藝術的解讀和理解還缺少豐富、系統和它本應該涉及的內容。

王春辰表示,此次出版的書籍《六年:1966-1972年藝術的去物質化》講述了歐美兩大洲觀念藝術範疇但又不僅僅限於幾個狹隘的類型,比如涉及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雕塑等等,這一切匯聚成了觀念藝術的指向,回到中國來講,什麼是觀念藝術呢?通常來講就是藝術家的創作和思考超越了日常經驗,並不是日常的構成,打破了日常我們所有的對世界單一的經驗式的理解,觀念藝術的奧妙在於你可以拿很多的東西來進行探討,當代藝術的類型非常豐富又彼此矛盾,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就是觀念藝術應該這樣做,相反它是在這種相互矛盾中,相互針對當中成立,比如有人認為黑代表了世界的神秘,有人認為白代表了世界的完整和至高,這就是相互,觀念藝術是持續性的探討一個問題,都有一種顛覆性的姿態,甚至做了之後不被人們理解,過了若干年之後才被藝術史記載,這是觀念藝術。

觀念藝術家如何展開工作?

觀念藝術不是一個點子,也不是什麼都能成為藝術和人人都是藝術家,那麼觀念藝術家是如何展開工作的呢?

王春辰舉例,一個藝術家創作了一個正方形結構,可能觀眾看到是幾何圖形,優美的線條等等,但在藝術家看來這是世界的結構,同時也引發了人的主體感知和關係,這是他們的觀念,包括用文字的、行為的,包括用自己身體的、符號性的,這一切看起來都不是為了一個景象的描摹,對自然的再現,反映的是人的想法和概念如何投射出來。比如在繪畫領域,一位藝術家藝術家畫的是色譜,既非是抽象同時表現的是色譜與人的關係,一層一層遞進的變化,讓你看到的是一個系統,這個可以稱為觀念藝術,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隋建國教授

“觀念藝術家是一個特別強烈的自主的,不是偶發的隨機的,偶發藝術也是觀念藝術的一種,但是它是有目的的,觀念藝術家最大的一個特點是他是自主的,我要做什麼非常明確,我設定規則,是如何思考的,當然這種方式別人能不能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反證和反駁,甚至是懷疑,這都是觀念藝術要達到的目標。”王春辰講到。

隋建國就是這樣一位對問題有持續性思考的藝術家,關於工作和吹昂做他非常明確自己要做什麼:“我從‘三人工作室’之後展開的工作,就是在設計一個規則,然後在規則基礎上展開工作,就是你做什麼不做什麼非常明確,清清楚楚就可以展開工作了。”

通過此次活動,隋建國明白了兩個概念,一個是“觀念藝術”,另外一個是“觀念主義”,2006年之前,隋建國一直覺著自己是一個“觀念藝術家”,因為通常意義上,杜尚之後藝術家都是觀念藝術家,但在2006年,黃篤策劃的“物派”展覽在北京開幕,當時還是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的隋建國主持了關田村夫與小泉景介的講座,期間有學生提問,你們倆是觀念藝術家嗎?他們兩個不想承認,但最終還是說了是,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每個人都相當觀念藝術家,因為當觀念藝術家太時髦了。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研討會現場

“現在我明白了,自己是一個觀念主義藝術家,我是在觀念主義的背景上展開我的工作的,觀念主義並不是觀念藝術家,而且我是把我工作一直落實到具體的物質上的。”隋建國講到。

而對於呂品昌來說,他不排除觀念藝術的呈現,但是我們所呈現的作品應該是具有技術含量的,同時有很高的視覺審美的;同時又能夠呈現出有思想的完美的結合:“我不希望,我的學生在教學當中空洞的去玩弄觀念,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我們拋棄了我們的材料,我們的技術,其實我們不是哲學家,我一直是這個觀點,如果你拋棄了材料,完全拋棄材料和我們的技術,我們的手工,純粹去玩材料,就跟一個純粹的做哲學的,社會學的有什麼區別呢?還要我們這些雕塑家幹嘛呢?所以我一直保持著這麼一個原則。所以我同意隋老師的一個觀點,就是觀念主義的雕塑家,我們的作品必須呈現一個鮮明的觀點,要有鮮明的思想,但是他一定是通過材料和技術來呈現的。”

觀念藝術看不懂怎麼辦?

觀念藝術很多時候涉及到思想、概念、哲學等等玄之又玄的東西,如果沒有文本的介紹和背景的瞭解很難看懂,並且有的時候,藝術家還會講到,作品只需要看就行了,什麼意思需要觀眾自己去悟,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看不懂是觀眾的層次太低還是藝術家在故弄玄虛?

呂品昌表示自己特別反感一件作品要讀長篇文字解說才能理解:“一個視覺作品,通過文學性的描述才能理解,我覺得已經喪失了作為視覺藝術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贊成的是通過作品的視覺傳達,能夠感受出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念。”

观念艺术在中国:太过泛滥还是刚刚开始?

研討會現場

王春辰則表示,這不是一個看的問題,我們經常對觀念藝術有一個誤讀,以為是看,其實是一種思考和帶入的過程,進入到觀念藝術家創作的設定裡面:“有藝術家會說,我的作品不用我解釋,如果有了這句話,就不是觀念藝術,在這個層面上就阻擋了別人的進入,說你們去看,這恰恰是藝術家在逃離,藝術家對自己創作有一套解讀,我們才能探討他到底打到了什麼程度,觀念藝術家就是再創造一個自己獨立自主的世界,無論是符號、文字,觀念藝術不是看,是理解,是思維上的跟進,要去閱讀和聆聽。”

藝術家獲得知識的啟蒙,在思想的激盪中對世界的解讀,特別是關於哲學、思想介入到藝術創作裡面來,這才能構成觀念藝術,否則觀念藝術的來源在哪裡?發動力在哪裡?我們現在不是要解決看的問題,而是思考的問題,當你找到一個思考的方式和方法的時候,和一個探討的目標的時候,要持續的做,在做的過程中會修正自己的系統,然後形成自己獨有的東西,這是觀念藝術或者是觀念藝術應該具有的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