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東營市>廣饒縣 大張淡村

大王鎮大張淡村位於大王鎮西3公里處。該村有耕地151.46公頃,居民276戶,1056人。

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大張幹、小張幹兄弟隨父母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後分居南北,繁衍為村莊,大張幹後裔因避諱祖名,遂取“幹”之諧音“淡”,改名為“大張淡村”。

齊筆起源於齊國古都臨淄東北近郊(今大張淡村一帶),因該地古屬齊樂安邑,故所產毛筆稱“齊筆”。戰國時期就享有“齊筆之鄉”美譽。“齊筆”“魯硯”並稱,又與浙江湖筆、安徽宣筆、河北衡筆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筆。其用料嚴謹,製作精湛,使用起來剛柔相濟,得心應手,筆隨意轉,經久耐用。 齊筆不僅傳承著博大精深的孔孟文明,渲染著淳厚朴實的文化氛圍,同時也作為一種民間工藝,養育著一方水土。

「鄉村記憶」東營市>廣饒縣 大張淡村

大張淡齊筆

“齊筆”名稱的由來,與秦國名將蒙恬有關。蒙恬祖籍齊國,曾對齊筆進行過重大改進,被制筆行業奉為祖師。廣饒制筆人為紀念他,便將當地生產的毛筆冠名“齊筆”。司馬大張淡齊筆遷《史記》中載:“蒙將軍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所以“管城”為筆的別名。傳蒙氏選用兔毫、竹管制筆。制筆方法是將筆桿一頭鏤空成毛腔,筆頭毛塞在腔內,毛筆外加保護性大竹套,竹套中部兩側鏤空,以便於取筆。

書聖顏真卿等傳世墨寶為中國曆代書畫名家嚮往的珍品,傳皆用齊筆寫就,更使齊筆名揚天下。

齊筆生產是一種純手工製作的特殊行業。齊筆有自己獨特的製作工藝,從選料到成筆,要經過浸、拔、梳、並、連、剔等百多道工序。

大張淡村的制筆業興盛於清道光年間。時張淡及周邊一帶的北臥石、李璩、黃璩、賈莊、封廟、韓莊等村的毛筆製作已有數百家。至清末民初,毛筆手工作坊有30餘處。隨著毛筆生產數量的不斷增加,除了筆匠自己肩挑筆箱串書館、跑商號發銷毛筆以外,還出現許多專售毛筆的業者。他們在全省各地開設筆店,自立商號,經營銷售毛筆生意。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也開有作坊、分號。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齊筆也在不斷推陳出新,開發新品種。生產材料由原來的普通羊毫、普通狼毫到現在的十幾個系列30多個品種,生產範圍由原來單純的書畫用筆發展到工業用筆、醫藥用筆,開發出了胎毛筆,推出了象牙雕、木雕、竹雕、骨雕、景泰藍等高精古玩雕藝毛筆,兼具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開發的孫子兵法文房四寶綜合禮品筆、龍鳳龜鶴精品紅木雕藝毛筆,以其高檔、風雅、精緻的特點,分獲東營市傳統文化工藝一、二等獎,並推薦為黃河口旅遊文化特色產品。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齊筆文化產業有了良好發展。2006年6月,製作精美、工藝精湛的齊筆亮相山東省文化產業博覽會,大受青睞,與臺灣客商簽訂350萬元的訂貨合同。現在,齊筆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遠銷美國、法國、德國、巴西、芬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在2007年10月舉行的黃河口國際論壇上,中國齊筆被評為旅遊產品設計大賽銅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