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總則】東營市是山東省地級市,1983年10月15日,東營市正式掛牌。東營東臨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經濟區,南連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向西輻射廣大內陸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連接中原經濟區與東北經濟區、京津唐經濟區與膠東半島經濟區的樞紐位置。東營還是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和中國第二大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崛起地。

2017年11月14日,東營市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11月12日,東營市在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54位。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全國17座城市入選,東營市名列其中。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地理位置】東營市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黃河在東營市境流入渤海。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55′~38°10′,東經118°07′~119°10′。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土地總面積8243平方公里。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歷史前言】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個縣的歷史追溯。

夏代至殷末,東營為季艹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

秦代屬齊郡。

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琅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琅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琅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

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

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市境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

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583年) 移千乘於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596年) 廢漯沃縣置蒲臺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607年) 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市境分屬之。

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後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臺縣。

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在州縣之上設置“路”。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金朝統一北方後,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

元朝統一中國後,首設行省。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

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

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武定府。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民國三年(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複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民國四年(1915年)改屬淄青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 沾化縣地,民國四年(1915年)改屬濟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時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佔,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後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後撤銷);民國三十年(1941年)初,建立廣北縣行政公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

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於惠民地區行政公署。

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併為利津縣。

1958年,沾化、利津合併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

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

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於惠民專區。

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人口】截至2016年底,東營市常住人口213.21萬人。全年共出生31761人,人口出生率為16.57‰,死亡率為4.78‰,自然增長率為11.79‰。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交通】公路:高速公路網布局在由G18、G25和S7211構成的“Y型”基礎上增加東營-濱州-濟南高速公路和長深高速公路((東營境內)高青至廣饒段)兩橫。

鐵路:環渤海城際鐵路經河口區、墾利,在中心城區沿西一路向南,濟南-濱州-東營城際軌道預留通道匯合併線,到達東營南站,與黃大鐵路換乘,再向南經大王轉青島方向,在西一路黃河路交叉口東北側和火車南站設有兩個城際軌道站,分別與公路客運總站和黃大鐵路換乘。

濟南-濱州-東營城際軌道沿濰坊路、西一路,進入中心城區,在西一路黃河路交叉口東北側與環渤海城際鐵路共站換乘,在東營南站與黃大鐵路和環渤海城際鐵路換乘,並預留到東營機場和東營港的線路。新建黃大鐵路、德大鐵路,並對淄東鐵路升級改造,並建設廣饒至壽光地方鐵路(興廣壽鐵路)和廣饒開發區鐵路專線。

在中心城區規劃七個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其中四個為綜合交通一級樞紐,包含城際軌道、城市軌道(或普通鐵路)、長途客運和公共交通;另外三個為綜合交通一級樞紐,包含城市軌道(或普通鐵路)、長途客運和公共交通。綜合交通一級樞紐包括城際軌道東營西站、城際軌道東營東站、城際軌道站黃河路站(客運總站)和城際軌道東營南站(東營火車南站)。綜合交通二級樞紐包括東營老火車站、西城站和南二路站。

航空:東營勝利機場為國內支線4D級機場。建成黃河三角洲的核心空港,成為京津冀與膠東半島中間地帶的區域性國際航空樞紐。 東營機場是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的國家二級機場。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旅遊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樂安(今廣饒)是聞名中外的“兵聖”孫武(孫子)的故里;漢代,有經學家歐陽生、倪寬,其中倪寬在漢武帝時官至御史大夫,並對中國曆法的進步做出很大貢獻;元代,有一代名將護國上將軍綦公直;明代,有學者李舜臣和以剛正著名的“鐵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學者李煥章,“楊州八怪”之一的樂安縣令李方膺,名澤後世、為官清廉的隋藏珠,古錢幣學家李佐賢,農民起義首領李金鰲等。

東營市,古代偉大軍事家孫武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