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秦腔与清末民初秦腔女演员金玉兰

原创丨秦腔与清末民初秦腔女演员金玉兰

秦腔音乐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种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物质文非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2006年5月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一般说法,清末以前秦腔演唱者为男人,即使舞台上的旦角,也由男人扮演。说到秦腔女演员的出现,民国初年,由于社会风气变化,民国四年(1916年)秦腔舞台演员出现了女角,登台演出的甘肃兰州的李喜凤,就是一位比较有名的秦腔女演员。但据资料记载,早在清朝末年,秦腔女演员就已经在舞台上出现,她就是在天津唱红的金玉兰。

关于金玉兰身世,晚清学者徐珂编著的笔记类文史、掌故等汇编《清稗类钞》的“优伶类·金玉兰夙慧”一目记载,金玉兰,北京人(一说扬州人),贫家出身,早年丧父,为了生计,由其母携至天津,寓居在南市的下天仙戏院相邻的地方。当时,京剧、河北梆子旦角演员杨翠喜(直隶通州人)驰誉津门,出入车马当步,装饰绚丽,金玉兰的母亲看在眼里,羡慕在心,决定让玉兰拜一位名伶为师,“教之剧曲,学唱秦腔”。金玉兰聪明伶俐,不到一年功夫,就精通了秦腔的小旦、花旦、正旦等多类演唱技艺,演唱“合拍中节,遂登台演出”,她字正腔圆,嗓音柔润,功底过硬,很快唱红了津城,轰动一时。

民国二年(1913年),京剧、河北梆子女伶鲜灵芝、杨翠喜、刘喜奎相继由津入京演出,金玉兰也接踵而至,唱响了京城。后因军阀割据,京津连遭战乱,伶人四分五散,金玉兰与母亲逃难中,险些遇害,多亏有人搭救,才幸免于难。从此,秦腔名伶金玉兰离别舞台,不知去向和下落。(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