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还能回归安徽吗?

野芳斋深山樵夫



上个月和婺源以及黄山市的滴滴司机刚好都分别聊过这个话题,两人的答案都是否定,原因有以下几点。



1.跨省区划改变,难度很大。

2.婺源人认为,是安徽不要他们的,所以,没回去必要。据婺源人介绍,第二次婺源本来是划回安徽了的,结果安徽不要他们,具体原因我忘了,反正说的差不多就是如此。



3.婺源对安徽已无归属感。据婺源人介绍,在婺源,除了当地老人,可能对徽州还有向心力,其他的婺源人,对安徽,对黄山市已经没有感情了。



4.江西对婺源更好。婺源当地人说,要不是江西大力发展婺源,婺源的知名度和旅游业肯定不如现在,江西对婺源扶持力度很大,所以,留在江西挺好的。



个人看法:我觉得婺源呆在江西更好,婺源的徽州文化,在江西书独一无二的存在,江西对婺源的重视程度当然也更高,如果划回安徽,安徽肯定更多发展黄山市市区附近的旅游景点,也就是黄山➕宏村西递或八卦村,婺源会沦落为附属景点,至少不如江西这样重点推荐。


可汗说事

在我看来,“婺源回皖”(“绩溪回徽”)的唯一可能,应该就是“徽州复名”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段历史:

古徽州地区由现在的黄山市的歙县(含现徽州区及黄山区汤口镇)、黟县、休宁(含现屯溪区)、祁门及婺源(现属江西上饶)、绩溪(现属安徽宣城)六个县,还有一个曾属徽州地区的旌德县。

如果说1934年婺源改隶江西成为肢解徽州的开始,那么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则使徽州再次分裂:


婺源改隶江西

1934年,蒋介石出于“剿匪”的需要,将婺源划给江西省管辖;

1947年8月,”回皖“运动胜利,婺源划回安徽;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为便于军管,婺源再度被划入江西,直至现在。

徽州改名事件

1984年,成立省辖县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撤销建制,太平县的行政区域和歙县黄山公社、石台县广阳公社及黄山管理局的辖区为黄山市的行政区域,俗称“小黄山市”;

1986年黄山管理局改由省和徽州地区双重领导,小黄山市由徽州地区代管。

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则分别改为屯溪区和黄山区。

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从此,徽州不复存在了。

与此同时,将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绩溪划给了宣城管辖,使得原徽州地区被搞得残缺不全。徽州的历史地理继1912年废府留县、1934年婺源隶赣后再次被人为地割断了。

旌德、绩溪改属宣城

1987年11月27日,绩溪县改属宣城地区。

1988年1月1日,旌德县划属宣城地区。

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多年来建议复名徽州的声音,除了感情因素外,更主要的理由是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和弘扬文化。复名徽州,对徽州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当然是有利的。

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复名那么简单。就现实操作而言,复名也不是简单地更换名字,其所花费的成本是巨大的,是实实在在的。

1、复名,最直观的,必然涉及各类公章、标识、证件、文件等的改制

2、如果如网上所呼吁的,不仅复名,而且恢复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那就要调整目前的行政区划,不仅涉及安徽省内地级市之间的区划调整,还涉及安徽江西两省之间的区划调整,这个难度和阻力比更名成本大得多。

3、即便复名成功甚至区划调整成功,其消化和适应期也是漫长的。

4、此外,数十年来安徽以黄山为核心的旅游营销和对外推介成果将大打折扣,重新调整又面临投入问题。

(本部分引自:唐三皮《
黄山改名徽州,不是说改就能改》)

能够恢复徽州地名的人,一定会名留青史

徽州复名是个大事,它有和其它城市不同的特点和难度。前提、步骤、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前提之一:黄山名称只能专属风景区所独有。

现在全国报刊许多文章不赞成黄山市名的原因,一是丢掉了徽州品牌,二是三个黄山地名的困扰。民意如此,在复徽方案上,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

如果黄山市名的牌子改掉后又拿去戴到其它地方的头上,拿地名说事的人怎能自圆其说?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太平也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不可轻易抛弃。

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规定:“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作行政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专名。”

经查,此条文出自民政部1996年7月下达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属于法规文件。按此《细则》,那么黄山名称的专属性更显而易见。黄山市、黄山区均不能用黄山作行政区域专名。

前提之二:黄山不能脱离徽州母体。

黄山与徽州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现实管理看,必须融为一体。黄山是包括太平人民在内的140多万黄山市人民所有。以黄山市复徽州市之名,行黄山脱徽州之实,不仅有悖历史,而且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人文景观相分割,也与现在以黄山为中心的旅游区发展格局相违背,不仅会酿成新的矛盾,还会对黄山管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前提之三:现黄山市辖区县应全部保留在徽州市版图内。

复名徽州是复名称,太平在徽州复名后也应归徽州市管辖。这不仅利于动用行政资源,解决黄山周边县区关系,处理历史纠纷,更有利于黄山的管理和保护。

此三个前提满足,再谈黄山市改名问题,相信大多数的黄山市民也会投赞成票。

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是徽州市复名的方略。

一步到位,徽州复名,绩溪、婺源回归,当然皆大欢喜。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因为这不是安徽省所能决定的事。如果中央不拍板,任何一厢情愿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愿望是一回事,能否实现是一回事,如果把婺源回归作为复徽的前提条件之一,势必给复徽自增障碍。

现实的做法是解决本省就能解决的事,先把绩溪返徽之事办好。至于婺源,中国的分省行政管理体制,对婺源回归徽州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们认为不妨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把黄山市名复为徽州市,与此同时,将绩溪回归徽州;万一有难度,不妨先在现基础上复名徽州市;

第二步:有了徽州这张“皮”,把绩溪回归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省政府能解决的,当然要报经国务院批准(县一级区划的变动都要经过国务院);

操作得当,一、二步可以并步实施。

第三步:条件成熟,再做婺源回归的工作,虽然难度极大,但不是没有可能性。什么时候条件成熟,就什么时候顺势而为。这事不用着急,也急不得!

(本部分引自:《
几个徽州子民对古州复名的看法和建议

改与不改,徽州文化都在那里!

自古以来,婺源一直属于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

婺源全县面积为4461358.61亩,其中林地面积占了82.88%,耕地面积只占7.55%,茶果面积占3.65%,水域面积占1.79%。东北部重峦叠嶂,海拔1629.8米的鄣公山为最高,有“盘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称,从地势、地貌来看,是和徽州连成一片的,都属于皖南丘陵山区。

婺源的经济作物中历来以茶叶为主,所生产的绿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旧有“祁红婺绿”之称。祁红,是指安徽祁红的红茶,婺绿则是婺源的绿茶。

婺源产砚台,名曰龙尾砚;实际上,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是歙砚,其原料就产在婺源的龙尾山,和婺源的龙尾砚同出一辙。

婺源的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梦里老家剧照】

十家之村,不废诵读——【梦里老家剧照】

以婚嫁文化为例: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
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
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
请期后搬行嫁。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身上)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开背”。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此为“明媒正娶”。

20世纪50年代后,婚事简办。但多数婺源婚嫁仍保持着这九道程序。

【梦里老家·实景演出】开背剧照

【梦里老家·实景演出】洞房剧照

复兴徽州文化,我们志在必行

广大群众作为徽文化的受众者也是传承者、弘扬者、实践者。是否回皖,小梦无法决定。但复兴徽州文化,我们志在必行!

《梦里老家》——婺源·非看不可的演出讲述了“徽商创富的艰辛历程、坚贞不渝的爱情绝唱、科举辉煌的兴盛和睦、武侠传奇的惊险震撼”,四季婺源,千年徽州,你好奇的这里都有。


婺源梦里老家

安徽人来答一下。

一般人可能觉得“安徽”与“徽州”是一个意思。其实差别大了。徽州不等于安徽,安徽也不包含全部的徽州。这是两个有交叉成分的概念。

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而安徽文化是包含徽州文化(皖南地区)、淮河文化(合肥等地)、皖江文化等。同时皖北地区与中原文化又是如出一辙。直接点的例子就是方言。合肥芜湖这些城市说江淮话,北边阜阳淮北说的是中原官话,跟河南话差不多,淮南市人则是江淮话与中原官话都有,到安庆等地就说的是赣语和江淮官话,黄山市就是徽语与吴语了,跟江淮官话半点关系都没有。

与吴语及赣语相较,徽语兼具两者特色,如声母系统接近赣语,而韵母系统则与南部吴语接近。徽语残留了一些中古汉语的特征,如入声、次浊音。

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徽城话为代表音,严州话则以原建德梅城话为代表音。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现在徽州话的代表音,新安江话(原白沙镇)成为现在严州话的代表音。

一言蔽之:安徽是拼凑的省份,省内文化差异极大(主要是南北差异),这跟相邻的大内斗省江苏省如出一辙。

而徽州呢?是历史上交叉存在于安徽江西浙江等地理概念下的文化共同体,最早是浙江西道的一部分。所以说让“婺源”回“安徽”是不存在的,本来就不属于你安徽。但是肯定的是,“回徽运动”是回徽州,而婺源从来就是以保留徽文化众多而闻名的,在几个徽州重镇当中,婺源对徽文化的传承,对古建筑的保留都是有目共睹。说婺源回徽,不如说是婺源更代表了徽州文化。

人本来就是文化的代表,哪来的“回”字?


阿放先生

我来回答。回归安徽,我觉得目前非常困难。

首先我们说婺源的归属变化,婺源之前一直是安徽管辖,是属于徽州文化的一部分。后来民国时期为了统一绞杀江西共产党,将婺源划给江西管辖。47年又将婺源划给了安徽,但不巧的是,后来婺源解放的时间和徽州其他地方脱节,而是和江西上饶地区一起解放了,为了统一方便管理解放区,划婺源归属上饶市管辖。从此婺源一直隶属于江西省。

为什么说回归安徽困难呢,这就要说徽州,徽州文化和以苏杭为代表的吴文化一样,曾经都是昌盛、富裕、人才辈出的地方,徽商不比浙商差。徽州地区和现在苏南、浙北统一称为江南。可见徽州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可是现在的徽州、已经和苏南、浙北完全脱节了,再也没有当年的辉煌。甚至连名字都改为黄山市,就是因为有个黄山,一个旅游景点就可以随便代替徽州,可见其现在的影响力了。所以从徽州目前的实力来看,婺源回归徽州,有很大困难。

最后婺源是一个旅游地区,山峦重重、景色秀美,小桥流水人家随处可见。每年为江西省带来不小的旅游收入。另外婺源地区已经发现大量的稀有金属矿和珍贵石矿,未来可发展经济不容小视。所以如此美丽、重要的婺源,江西省能轻易拱手让人吗?

所以总的分析来看,婺源回归安徽,目前基本可能性很渺茫,希望能帮助到你。


风雨桥

滁州人说两句。我也是徽州人,祖籍,我们这一大片都是徽州的移民。有些人说话要讲道理,搞得好像安徽对不起徽州一样。安徽为了推徽州的旅游,不惜把徽州改成黄山。黄山不就在徽州吗?还不是徽州人受益!这些年靠着黄山赚了多少钱了?黄山开发也就这几十年的事情,现在谁不知道黄山?名气比五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再说池州的九华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安徽怎么没有把池州改为九华山市?安徽发展徽州旅游的深思熟虑足以窥见。

再来说婺源,江西人到底要不要脸?婺源为什么有名?和江西人有半毛钱关系?当初一位香港的摄影师拍的一个摄影作品,才让婺源成名的。之后,一直被江西人摆在一边的婺源,江西人就跟拣到宝一样疯狂的吸血。现在,估计江西还没婺源有名。你江西对婺源的成名付出过多少,纯属捡了个漏。网上有些江西人还敢来挑拨婺源和徽州,甚至挑拨徽州和整个安徽。说什么安徽不重视徽州。安徽为了徽州的发展做了多少努力,老表们们不能长点脑子。当年西递宏村火的时候,婺源还不知道在哪呢?卧虎藏龙没事跑到徽州拍摄干什么?中国那么多古镇!其中安徽政府做的努力,对徽州的投入又岂是你们老表可以看见的?几十年来,黄山加上徽州旅游,安徽做的非常成功。这是值得全国学习的典范。

还有省内的徽州人。为了发展徽州,安徽牺牲了多少地方的利益。现在想到安徽旅游,除了黄山,西递宏村,徽州,皖南有谁想到其他地方。比如楚国都城,淮南国都城,这么一座历史深厚的古都寿县,为安徽省博物馆贡献了大量文物的寿春城,因为穷困,大量古建筑倒塌无人问津。当地政府没钱,省政府也不给钱。民众靠借钱去一点一点的维护。今天修一根梁,明天补一面墙。像这样的地方还多的是。安徽是个拼凑起来的省,总的来说,历史最悠久的古都全部在北方。南方文化见长。而相同的是,安徽为了发展皖南,完全忽视这些地方。有些皖南人,徽州人,还觉得不满足,不满意,觉得安徽对不起自己。摸摸自己的良心,自己配说这样的话吗?


义御

翻开中国地图,有没有发现很多省的划分是很奇妙的。

比如古徽州的一府六县,婺源就是其中之一,婺源从习俗、建筑特点方方面面都属于徽州,但是却被划给了江西。

这在地图上其他省份看得也很明显,比如甘肃地图最明显,一条长龙似的隔开了内蒙、青海和四川。这明显是有意而为之,就为了隔开内蒙与青海之间的联系。还有像江苏的苏南和苏北,明显就是不一样的风俗,苏北更像是山东的风俗。而像安徽的皖南和皖北,也完全都不一样。山西、陕西、四川,也都有类似的特点。

从唐朝开始,划分天下,是以山形地貌划分的。后来唐朝中后期,各个地区的节度使拥兵自重,最后颠覆了朝廷。从宋朝开始,就发现这样划分是有问题,所以逐渐打乱地区,混着划分。从元朝开始到明清,更加明显,许多地方都分而混之,就是为了便于统治。再往后的民国和新中国,基本上是继承了过去的划分方式。

婺源则是因为蒋介石为了剿共的需要,硬是把婺源划分给了江西,使得婺源上上下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返皖风波”。后来成功返回后,新中国成立之初,又被划分给了江西,同样也是出于军事方面的原因。

不过,古代的徽州跟今天的安徽,已经是大不相同的,婺源属于的是古代徽州的一部分。在省份的划分上,涉及到各省之间的利益,如今已经是很难再发生改变了。也许部分城市在名字上或许会有一些变化,不过地缘上,基本上已经定型了,不可能再改。而过去那些翘首以盼想成为直辖市的城市,也基本上放弃吧,也一样不会再有了。


老迟

回与不回,改与不改,徽州历史文化都在,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份子。婺源在江西隶制下发展到全国知名景区,与江西的投入和扶持是否定不了的。一府六县,其它五县为什么达不到这个名效呢?这是在江西属独特而知名,若早放在安徽,估计亦如其它五县一样而默闻吧。历史在变迁,我们何必在复古。只要记住历史,便是我们心里的梦里老家!这就是狭隘的地方主义,是开历史倒车,都在中国的版图内有什么好争的,如果江西把这地方搞糟了你表示遗憾还可理解,偏偏是江西把他发展成中国最美乡村,你这就叫红眼病,注定不会成功。


我是婺源人,赞成回归古微州。原因如下,一,婺源与德兴,乐平这些原江西管辖的文化传统不一样,建筑风格不一样,对历史的认知不一样,待人处世的方式也不一样。但和原徽州却高度一致。二,情感上婺源人对古徽州无法割断,梦回徽州是婺源人的精神寄托。三,婺源回归古徽洲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更人好。虽然我现在身在婺源,虽然婺源现在是江西的,虽然我现在在江西里面算是很穷的一个人,但是我强烈反对回归安徽,既然现在是哪里的,就让它永久的是哪里吧?不要整天的没事,拿这个来说事。


我是徽州歙县西乡人,个人觉得婺源还是不要回来,江西挺好的,是一个宝,白完省根本就没有吧黄山当个事,各种边缘化,各种打压,回来是得不来发展的,除非徽州直辖。安徽省宿松,望江,太湖,岳西,石台,徽州地区,东至县。都属于赣语系。这些地方方言和江西方言相似。我认为应该将以上地区划入江西省更为合理。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区从人文等各方面都不适合划入安微。我是婺源的,婺源属于江西但是文化饮食风景都是徽洲系的,正是婺源在江西的独一无二造就了婺源这颗旅游明珠,婺源的徽州文化保留,延续的很好,只要人民幸福,安定就好,我也希望能把黄山还原为徽州,但是现在也挺好,江西和国家对婺源都很上心的。


春日盛宴

恐怕不太可能了,婺源原本是徽州的一个县,徽州地区原为一府六县,分别是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都是景色如画,人文气息极浓厚之地。可以解放前婺源被划到江西省管辖,虽然婺源人民并不认同但无力抗争。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提出了两山一湖旅游战略,把绩溪划给了宣城市管辖,同时徽州这个地名就此消失,改成了黄山这么个地名。原徽州地区的老百姓们痛心疾首,虽然地域管辖上已经四分五裂,但徽州人民对自己的兄弟县,尤其是对徽州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惜婺源再也无法回归安徽了。


时光本无罪3

我是婺源人,我也有发言权吧?那我来说说。1.正面回答:婺源回安徽?不可能!2.婺源对徽州的认同,也是对婺源古文化的追思和继承,我本人对徽州文化也很有归属感。但是这里面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徽州不等于安徽!3.原安徽徽州为了旅游更名为黄山,真是一大败笔!自己都丢掉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是舍本逐末!那就让我们婺源来扛这杆大旗吧!4.我们婺源对徽州的亲近是广义上的,我个人觉得这跟安徽省没啥大关系,安徽省可以洗洗先睡了。5.江西对婺源的投入挺大的,婺源在江西省,省里很珍惜重视,从行政区划上,婺源不存在脱离江西加入安徽省的任何动机。6.除非成立了徽州省,我想婺源回归的可能性极大,婺源人肯定会大力拥护,但是成立徽州省,可能吗?不现实。

综上:婺源人情感上皈依古徽州文化,现实中对安徽无感,回归安徽省从何说起?不可能。


加油莽夫

我是行走徽州寻梦黄山,致力于打造黄山与徽州旅游信息和服务聚合平台。


有关婺源回归的问题,很多朋友从婺源和徽州的历史谈了很多,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今天从经济、文化和行政区划的角度谈谈个人的想法:

1、回归意愿强烈与否和经济有很大关系

在华东六省一市(分别是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安徽省和江西省)中江西和安徽经济上都是最后的。其中安徽省2017年经济总量为27518亿元,人均GDP约为44383元;江西省GDP约为20818亿元,人均经济总量为45256元。两个省份旗鼓相当,难兄难弟。毕竟婺源对于江西省市一个比较重视的旅游强县,站在省级或者市级的角度,无论如何不愿意将家里的有钱孩子送人。

单纯就婺源来说,如果国家安排将原来的老徽州的“一府六邑”连同徽文化影响范围内的石台、泾县、旌德及浙江徽文化影响区域组成一个大的行政区域,估计有很多婺源人就会同意了。毕竟会有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对于县域的发展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徽文化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众所周知,徽文化是古徽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炎黄文化新阶段的袖珍版本。其与“敦煌学”、“藏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作为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沉淀的重要指标文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大繁荣之后,对于精神文化的提升,必然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何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拓展文化空间,塑造文化形象,并将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必然会成为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方向。这还不仅仅是所谓的省与省、市与市之间的问题,如果站在全球视野中,徽文化的形象塑造也是打造中国大国形象必然选项之一。

3、有关行政区划的想法

行政区划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巨大。记得前几年网上流传着国家在着手研究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增设直辖市逐步划小省份,减少管理指令的层级衰减,其中设置的浙江省包含杭州市、桐庐、建德、淳安、湖州市、绍兴市、现安徽黄山市、宣城市、现江西婺源组成,省会杭州。

虽然是设想,在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中,只要时机合适,也不是不可能的。目前杭州在打造“杭州都市圈”,也是是国家六大都市圈之一,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湖州、嘉兴、绍兴市市区为副中心。黄山市也在积极的推进东向政策。如果相关设想得以实施,对于徽文化和黄山旅游、徽州旅游业将是极大的推进和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