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政治头脑,惨死在君王手里的六大名将

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极其优秀的将领会没有政治头脑?

一是将领注重的是军事,以军事为主,往往会忽略政治

二是统治者需要的是武将、文官分制,削弱大臣权利,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文武具备的的话,会导致权力过大,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三是时代的局限性,许多武将文化程度低,甚至文盲都有,所以缺乏政治才能。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历史上七大没有政治头脑的名将。

6、灭蜀大将-邓艾

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高远的战略头脑。在历次作战中,他总能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楼船下吴、一统天下的光明未来。

然而,邓艾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

邓艾进入成都不久,马上就有人上书说他抗命叛逆,意图谋反。上书的人有此次灭蜀战役的将领钟会和胡烈,也有邓艾的随军司马师纂。魏中央得到上报后反应迅速,马上下诏以槛车收押邓艾,解回长安。钟会得诏后派监军卫瓘将邓艾父子收押,面对槛车时邓艾仰天长叹:“我是忠臣啊,居然落得如此下场!当年白起的结局,复见于今日了。”叹罢,束手就擒。

之后,邓艾被押解北上,而钟会反而进入成都发动了叛乱。但钟会的叛乱就如同昙花一现,马上被扑灭了,钟会也被反杀。钟会死后邓艾手下的将士追赶上押解邓艾的槛车,把他迎了回来。但监军卫瓘参与陷害邓艾,害怕邓艾回来反攻倒算,便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绵竹以西杀掉邓艾和他的儿子邓忠。邓艾其余在洛阳的儿子全都被杀,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流放到西域。

就这样,邓艾的人生在最辉煌的时候急转直下,跌落尘埃。这位攻灭蜀汉的头号功臣就以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5、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李存孝

李存孝因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天下无敌,几与西楚霸王项羽比肩,被誉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在后人评说中更有“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都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意思是说天若有个把,他们能把天拉下来,地若有环,他们能把地提起来。李存孝最为有名的是手下五百人的飞虎军,多次同他并肩作战,取得了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令对手闻风丧胆,名扬天下。后因对义父用人存在疑问,遭人离间,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可悲下场。

史载,李克用并非真想杀李存孝,他本来以为会有部下体会他的心意,为李存孝求情,但众人竟然无一人上前,让李克用一点台阶都下不了,只好杀了。这成为李克用的一个心结。后来,李克用又谈到了李存孝,伤心不已,但是十二太保康君立不以为然,且浮于神色,李克用立刻逼得康君立自尽

4、明末名将-袁崇焕

万历十年(1582年),大政治家张居正走了,人亡政息;20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了他25年不上朝的亲政,中国一下子从辉煌灿烂的顶点跌入了黑暗不幸的深渊。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努尔哈赤祭告天地祖先后,起兵攻明。腐朽的大明帝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打一场惨败一场,天启二年广宁一役,王化贞的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四十余座城落入了后金手中,明军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正是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开始登上了悲壮的历史舞台。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多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清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3、抗金名帅-岳飞

哪种老虎最安全?死老虎最安全。是老虎就该死。在这个意义上,岳飞得到的“莫须有”罪名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罪名。宋太祖说,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酣睡的是一只猛虎。至于具体手段,究竟是“杯酒释兵权”好,还是流血杀人好,也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面对弱者,皇帝不妨大度一些,赢得仁慈之名。面对岳飞这种级别的强者,皇帝缺少表现大度的实力和自信。他们不敢给对方留下还手反击的机会,不得不采用让皇帝声誉蒙羞的手段。当然,皇帝也有遮羞的办法,一是蒙蔽视听,硬说人家要反。二是转嫁恶名,让秦桧替他背黑锅。

赵构对岳家军的畏惧非同一般。他必须把不仁不义扩充到岳飞之子岳云和亲信将领张宪身上。李亚平写道:1141年农历12月29日,皇帝批准赐岳飞死,同时将判刑两年的岳云和张宪一同处死。赵构的选择对不对?岳飞死后,南宋又存在了138年,比金国的寿命还要长,最后在席卷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之下垮台,也不算太丢人了。而且,从年头来看,南宋比灭掉自己的元朝的寿命更长。赵构建立了一个比金国和元朝更长寿的体制,而这个体制的存在与稳定又建立在暴力均衡的基础之上。无论暴力均衡的逻辑是否残忍,赵构不过按理出牌罢了。

2、汉初三杰-韩信

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他在识人处世上的智慧几乎等于白痴。从小就家境贫寒又早年丧了双亲的他时常遭到同乡地痞的欺辱,江苏淮阴在那个时代或许非常盛产流氓,韩信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人。不过,之所以这些流氓总欺负韩信,与韩信自己有很大关系。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学成后总觉得自己是大将之才,常挎一根木剑四处招摇,这种特立独行难免会让那群流氓产生好奇,先是认为与他身份不符,随之而来的就是侮辱。韩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钻了一个流氓的裤裆,后人称之为“胯下之辱”。

1.韩信是军事天才,这种人用不好反为其祸。2.韩信的出道时又萧河月下追韩信,非刘邦一开始就赏识的人才,登台拜将授予大将军迫于无奈。3.在讨伐6国残余时,逼迫刘邦授予齐王,心中极其不悦。4.垓下之战时让刘邦心存戒备,之后不久夺取韩信兵权。5.韩信是军事天才,做人庸才,品行不加,韩信得罪小人,有人想报仇。6.自始至终刘邦都不是很信任韩信,非他沛县刘家帮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韩信被杀就在所难免。

1、铁血屠夫-白起

白起是芈太后时代的功臣宿将,而芈太后自秦昭王登基以后连续摄政长达41年,秦国形成了只知道芈太后而不知道秦王的格局。为了夺取权力,秦昭王先后追放了“四贵”,并且在芈太后去世后夺回了最高权力——这时已经是公元前265年, 秦昭王也有58岁高龄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到了这把年纪才终于当家作主,其急迫的心情可想而知。为了能够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夺回失去的时光,就在芈太后去世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爆发。这场秦赵大战持续数年之久,长平之战只是第一个阶段,而导致白起被杀的原因,则是在后续战役中他屡屡悖逆秦昭王的意志,拒绝接受秦王的任命。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年届六旬的国王对于此事会有怎样的想法,他肯定在怀疑白起对自己的忠心。毕竟这位武安君是太后执政时代遗留下来的功臣,他的旧部亲友遍及秦国大军上下,而秦昭王却是在晚年的时候才掌握了国家大权,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军队中的威信较为有限。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先后派遣数员大将前去讨伐赵国,意图一举灭赵,结果屡屡受挫,其羞愤和忧虑可想而知。在前线战事不利,国内怀疑秦王的执政能力之时,武安君白起作为秦国军事力量的象征,却屡屡跑来打秦王的脸,对秦王攻赵的战略决策说三道四,那么不仅代表了白起自己的意愿,甚至可能会引起秦国朝野、军政两界对国王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质疑。一旦如此,秦昭王也只能杀白起了。

白起之死绝非意外,而是早在意料之中

他在和昭王的最后一席谈话当中已经把一切说明白了。

我们很多朋友纠结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为我们总是从“好死不如赖活”这个华夏千年的“真理思维”出发去思考一切问题。

而我最敬仰武安君的地方,恰恰就是他是真正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