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烂了的中年危机,你也开始中招了吗?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文/娘娘说

作者/辣妈菲爷

在这个时代,中年危机是一个被人说烂了的词,朋友圈里频繁有人提起或者转发相关的文章,这是都开始集体中招了吗?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一人在车上发呆许久才回家。

说烂了的中年危机,你也开始中招了吗?

1.男人的中年危机各种无奈

男人的中年危机总是和后移的发际线和谢顶的地中海挂钩,这种危机让人无计可施,除了给自己选购防脱洗发水外,就是给自己梳个丸子头而已。

男人还有一种常见的中年危机,回到家里,看着周围都是需要依靠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唯独没有自己能依靠的人,他们感到孤独,恐惧,可是却找不到出口。因为是男人,所以他必须一边咬牙承受,一边默默流泪。

另一种中年危机就像我朋友她老公,每天下班之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美其名曰,我要加班,然而当我朋友不小心推开门,却见到他老公只是在看着电脑里的蓝天白云屏保发呆……

当男人把他们的青春与时间都挥霍一空后,留给他们的就剩下无处安放的空虚,什么都做过了,做什么都没劲,就只想一个人发呆。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了苍白的发呆来打发自己的中年危机,信奉人生就是要折腾玩出新花样的他们,即使中年了,那么就开始研究宇宙的真实与虚幻,易经和佛经里的玄学,保温杯和红枣枸杞水,各种养生健身餐,甚至参加各种禅修班,担任各种寺庙的义工……

有些人更刺激,直接找了个年轻的姑娘,用她们不谙世事的天真模样,用她们幼稚的勇气,无知的膜拜给自己驱逐中年危机,找寻年轻。

说烂了的中年危机,你也开始中招了吗?

2.女人的中年危机各种忙碌

男人的中年危机里藏着无奈,女人的危机里则藏着各种忙碌。

香港有一部电影《女人四十》的主角就是四十岁的女性,一边在职场上与年轻女同事斗智斗勇,时时担心自己会失业;一边在家里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公,家里还有不省心出于叛逆期的儿子,老公是酱油倒了也不会扶的性子,把所有家庭成员都照顾好,家务做完,就只想睡觉了。

女人的中年里没有男人的各种无奈,恐惧,空虚,因为在生活的重压和忙碌下,她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危机这件事情。

如果真要说有,大概就是从结婚的时候就压在她们身上的重担:

孩子叛逆学习不好,被人嘲讽你怎么连教个孩子都不会;

伴侣出轨有外遇,可是养娃房贷各种经济压力不敢离婚;

从发现自己开始皮肤松弛,长斑,白头发,发福,为了做好身体管理各种挨饿跑步运动甚至动刀子;

……

与男人买了房结了婚就开始松一口气,感慨中年生活没劲不同,女人们在婚后神经紧绷,一刻都不敢松懈。

说烂了的中年危机,你也开始中招了吗?

3.每个年龄都有危机

中年人都在叫嚣着的中年危机,这其实就是个伪命题,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中年人在没有危机里的生活的无病呻吟。

凌晨三点还在熬夜工作,却只能领一点只够交房租生活的工资,担心工作,不敢生病,就别说那奋斗个几辈子都买不起的房子,没有房子,甚至连结婚都不敢想……这些现在年轻人正在经历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起码中年人在午夜梦回之后,即使被噩梦惊醒,想想自己还有两套因为高工资低房价攒下来的两套房子傍身,身处高位,只要没有小人捣乱,职场位置不会容易被动摇,想到这,直接转身就睡个回笼觉。

中年人看透了感情和人性,别先说没意义,起码就没那么容易栽在渣男渣女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如果硬要说中年是危机,从时间轴的角度看,人的这一生都伴随危机,这么想想,是不是就释怀很多。

4.中年危机不是无解

每一个人在遭遇人生的改变,遭遇不变化的焦虑,内心感到的惶恐不安,都是相似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机灵搞怪的小S,在离开《康熙来了》之后,深夜在自己的生日上发视频醉酒痛哭。

焦虑让中年人在社会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留恋青春里的健硕美好,年龄似乎变成了一种禁忌。

可是,39、40、45其实就是一串干巴巴的数字,真的没什么,我们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中招中年危机,就坦然接受,努力让自己活着有意思,如果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不如做以下的尝试:

1.给自己一个兴趣爱好,享受学习,享受进步的乐趣,学乐器,做木工,画画,健身……不要因为年龄而排斥这些,当你把全副身心投入到兴趣里,能让你拥有内心的充足和愉悦;

2.从事自己真正热爱且擅长的事业吧!起码工作和赚钱本身,就能够为自己带来许多乐趣;

3.不能再像年轻时放纵玩耍,过上健康的生活,拥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没啥身体危机;

4.和伴侣多沟通,多理解,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如果实在培养无能,也别强求,那就去找寻和你相互理解的朋友,最好同性,但是切记,千万不要和知己上床。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自控,懂的取舍,得到一切后是否还能掌握生活里的平衡,在经历中不断感悟和追求寻找梦想,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个意义,又怎么惧怕这小小的中年危机呢。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