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数理化知识全懂,这人是不是天才中的天才?

孙华艺

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他固然是天才(是不是“天才中的天才”,就见仁见智了,这只是一个修辞问题),但这种做法也是对他自己天才的巨大浪费。如果真有人有这样的才能,我相信他不会把自己的才能这样浪费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掌握已有的知识固然很好,但创造新的知识(即科学研究)是更高层次的成就。一个人如果真的有出众的才华,那么他的首要目标自然会是创造新的知识。

掌握已有的知识,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为人类传承和传播知识,这是教师的伟大之处。另一重意义是帮助自己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知识肯定需要以掌握大量的旧知识作为基础。

但是,对于这第二个意义而言,掌握旧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的。

首先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你要把一个领域里已有的东西全都读完,即使能做到,很可能也会导致你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去搞新的东西。这还只是说一个领域里的知识,更不用说全部的数理化知识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读得太多,很可能变成别人思想的忠实追随者,从来不考虑自己搞个新的东西,失去创造力了(当然很可能这人本来也没多少创造力)。

信息科学中有一位创始人量级的元老理查德·海明(Richard Wesley Hamming, 1915 - 1998),对信息论的贡献仅次于克劳德·香农。海明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你和你的研究》(You and your research),讲了许多做研究的方法论,在问答环节就谈到了与此相关的问题:

海明

问题:应该花多少精力在图书馆里面?
Hamming:那要取决于什么领域。举个例子:在贝尔实验室有个同事,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家伙。他老在图书馆里呆着,读所有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参考资料,你到他那里去,他就会告诉你所有的参考资料。但我在提出以上那些看法的同时,下这个结论:长此以往他不会有任何以他命名的成果。他现在已退休,成为了一个副教授。他是很有价值,我对此没有疑问。他写了一些不错的文章登在《物理评论》上,但他没有以他命名的成果,因为他读得太多。如果你成天研究别人怎么做的,你就会按别人的老路子思考。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新思维,你就得按那些创新的人的路子—-先把问题搞得相当清楚,然后不去看任何答案,直到你已经仔细地把如何做的过程考虑清楚,以及如何你只要稍微调整以下问题的角度。所以,是的,你需要保持状态,保持状态去搞清问题,而不是成天靠读书去找答案。阅读是搞清“怎么回事”以及“可能性”的必要手段,但靠阅读去寻找答案不是可取的有意义的研究的方法。所以,我给你两个答案:你阅读;但不是靠读的量,而是靠读的方式起作用。

现在,题主明白了吗?


袁岚峰

未必。

实际上,学界和大众对“天才”的衡量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学习能力强,那就算是天才了。毕竟普通人对人智力的考量,仅限于几次考试的成绩,或者智商测试,亦或者仅仅是“说话做事机灵不机灵”。然而逐步提高层次,一路提高到科学界,这些标准都已经不算个很重要的事情了。

在科学界,衡量一个人“天才”程度的最重要的,几乎唯一的标准,是这个人的“输出能力”,即这个人能够对学科发展做出多大贡献,能够提供多少科研成果和远见卓识。即使推广到更广阔的的领域,例如工业界、政界之类的,也要看这个人能够做出多大的成果,带来多大的影响。

道理很简单。全唐诗有900余卷,记载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一般人一辈子甚至没机会接触到这么多诗。如果有一个人,把这四万八千九百首诗倒背如流,甚至对于其优劣赏析也能融会贯通,那这个人无疑很厉害。但是如果这个人一辈子一首好诗都没写出来,毫无创造力,那我们能说这是个诗歌天才吗?显然是不能的。

最典型的例子,如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格罗滕迪克。他的研究,已经离我等吃瓜群众太过遥远,因此不再详说。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 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学习很快”的天才。相反,在数学家之间,他的学习能力只能算中等。但作为一个有着极其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数学家,在他最鼎盛的时期,可以说是“牵着一众数学家,大踏步地往前走”,做出了大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

天才都是学习能力出色的,但学习能力出色未必能成就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