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寂寞往往來自於外界,而孤獨卻是發自於內心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這是上世紀80年代歌手潘美辰成名作《我想有個家》中的一段經典歌詞。20年前某一天,放學路上途經一家小賣店時,不經意間聽到了小賣店家主人錄音機裡面播放的這一段樂曲,那樂曲是如此的低沉,卻又夾雜著不甘屈服於命運,發自於內心生命般的呼喚。當時天真而又單純的我,根本經不起這傷感樂曲的浸染,辛酸的感覺油然而生。

時光如梭,不經意間,20多年的時光已如流水般匆匆溜走,當年那個幼稚、柔弱的小學生也已接近而立之年,已經成長為一個堅強且略帶成熟的青年。如今再次回想起當時的那首歌曲,猛然發現,原來當年真正感染我的不是那段淺顯易懂的歌詞,而是那歌曲背後所流露出的主人公真實的內心情感——孤獨。

小記——寂寞往往來自於外界,而孤獨卻是發自於內心

孤獨從字面意義上近似寂寞,卻超越寂寞,寂寞往往來自於外界,而孤獨卻是發自於內心。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孤獨像空氣一般無處不在,叫人無處可逃。孤獨似下著大雨的黃昏,獨自一人蜷縮在昏暗的房間看著表演,看到精彩處時想要高聲呼喊,卻發現周圍無人可與之分享時的無奈;孤獨似無人的黑夜,獨自一個人靜靜望著窗外“敲窗”的冷雨,耳朵裡聽到“嘀嗒”的雨聲,卻仍感覺到夜死寂的沉默時的憂鬱。

孤獨似失眠的夜晚,輾轉反側,最後只能獨自一人躺在床上,靜靜地等候著天空一點一點明亮,等待黎明到來時的苦悶。很多時候孤獨是一種無法更改的生命底色,它在世人的血管深處無聲流淌,卻從未捨棄被能世人理解的渴望。人直到真正失去自己珍惜的東西后,才會真正體會到心酸的苦楚,這種無人可與之分享的苦楚,才是心靈的荒漠,才是真正的孤獨,陷入得愈深,對孤獨的體會就愈加強烈。

小記——寂寞往往來自於外界,而孤獨卻是發自於內心

然而,細細品味,孤獨又那麼美。她似冰山白雪皚皚中的一朵雪蓮,她像泰山頂上那株傲立的鶴松,這樣的景緻絕不是隨處可見,也不是能模仿得來,她讓人們徹底地為自己沉積已久的內心荒漠賦予了神聖的寓意。我們在這裡讚美孤獨,不是因為崇尚孤獨的本意,而是出於孤獨背後為世人所帶來的真正的快樂。能感受到“孤獨”的美麗,就是感受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

它可以對芸芸眾生的爾虞我詐嗤之以鼻,但這專屬於“孤獨”的高境界,絕不等同於“高傲”。當我們面對浮躁的大千世界,生命裡有一股力量嚮往著至高的境界,本能的便被另外一種人生價值吸引。這時,廣袤的原野和靜謐的荷塘就會進入我們的視野,沙灘、草原甚至戈壁都會為之嚮往。儘管孤獨,卻是極致的美。不知不覺中,相信你已經接受了我的觀點:孤獨是一種景緻,美的景緻。

小記——寂寞往往來自於外界,而孤獨卻是發自於內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