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嘉靖為什麼突然因為別人叫呂芳“老祖宗”而大發雷霆?

烏文俊

呂芳先捧起了嘉靖面前那隻碗,兩勺粥盛進碗裡,離碗邊恰好留出兩分,捧到嘉靖面前雙手放在桌上,接著去拿嚴嵩那隻碗。 嚴嵩立刻站了起來:“不敢消受,讓我自己來吧。” 徐階這時也站了起來:“嚴閣老的和我的都讓我來盛吧。” “都坐下吧。”嘉靖開口了,“不要看那麼多人叫他老祖宗,在這裡他就是奴才。你們才是朕的大臣。讓他盛。”

從以上一段話可以看出,底下小太監可以叫他老祖宗,但是他不能把自己真當祖宗,在嘉靖眼裡,他只是個奴才。


讀書分享筆記

《大明王朝1566》這部書,名氣很大,我曾抱著學習的態度,找來看過。說實話,這部書並不對我的胃口,看了十幾面就“棄”了。不喜歡的原因,主要是書寫缺乏歷史感,人物漫畫感強烈,一些描寫幼稚,作者對明代那段歷史並不真的熟悉和理解。

不知大家愛看的是原著書呢,還是改編後的同名電視劇?下面這段話摘自前面一位答主的引用,大家先欣賞一下——

(太監)呂芳先捧起了嘉靖面前那隻碗,兩勺粥盛進碗裡,離碗邊恰好留出兩分,捧到嘉靖面前雙手放在桌上,接著去拿嚴嵩那隻碗。
嚴嵩立刻站了起來:“不敢消受,讓我自己來吧。”
徐階這時也站了起來:“嚴閣老的和我的都讓我來盛吧。”
“都坐下吧。”嘉靖開口了,“不要看那麼多人叫他老祖宗,在這裡他就是奴才。你們才是朕的大臣。讓他盛。”

這樣的對話,就是幼稚。

它要表達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嘉靖帝故意貶抑宦官,在他看來,文臣是大臣,宦官是家奴,大臣尊,家奴卑,兩者有著嚴格的區分。意思是這意思,可文學作品這麼寫,就是幼稚了。當事人即便心裡這麼想,也不可能這麼說啊!這樣的對話,在我看來,就是不懂歷史,屬於膚淺(膚淺是歷史小說普遍的毛病)。所以我不愛看。

當然啦,讀者和觀眾也有他們“愛看的權利”,彼此不必噴——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嘛。

(電視劇裡的呂芳,實際上是個虛構的人物/皇帝不稱朕)

回到題目本身。我的博士論文做的是明代宦官(成果名為《明代宦官制度研究》,即將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為了寫論文,我還編了一部《明代宦官史料長編》(已由江蘇鳳凰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鳳凰出版社就是原來的江蘇古籍出版社),此書輯錄了明實錄中的宦官史料,180多萬字,是目前國內最全的明代宦官史料編,其中僅蒐集的宦官墓誌就達200多方。可以說,我對宦官的瞭解是很全面的。但我從來不知道,宦官中有“老祖宗”這樣的稱呼法——如果我看漏了史料,請讀者告訴我。

我武斷地認為,“老祖宗”純屬作者想象出來的。故此,嘉靖皇帝的“大發雷霆”,也是作者的虛構。

看官您想啊,即使宦官中確有稱呼大太監為“老祖宗”的情況,一般來說也不會當著皇帝的面那樣喊;即使偶然被皇帝聽到了,皇帝也不應該生氣,因為稱呼之法,往往出自俗例和習慣,有什麼好“大發雷霆”的呢?

(我實在受不了國產歷史劇中出現“我大明朝依然能夠如日中天”這樣的對白!能不能來點精彩的對白,別隻會喊口號,說大話!比蒼白無味的對白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幼兒園“過家家”一般的劇情/皇帝不稱朕)

至於小說中的大太監“呂芳”,我檢索了《明代宦官史料長編》,沒有查到這個人。如果嘉靖朝真有一個影響力如此巨大的宦官,明實錄裡不可能毫無記載,而我確知,嘉靖朝的“大太監”裡,並無呂芳這號人物。

明代宦官發家的慣例,往往是大太監由皇帝的“潛邸”出身。就嘉靖帝來說,就是原來湖廣安陸興王府的宦官,後來小興王朱厚熜到京做了皇帝,他們也跟著雞犬升天,入宮做了大太監。太監不像大臣,說不定是從哪個地方考來的,大太監多是皇帝的“家生子”。在這個意義上,前引那段文字,表明“奴才”不同於大臣,確實是這個意思,可放到具體的環境下,皇帝卻不會這樣厚此薄彼,故意貶低宦官,令自己的親信下不來臺。因為宦官,尤其是大太監,恰恰是皇帝牽制大臣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像嘉靖皇帝那樣一個猜忌之人,他最會玩弄的,就是“狗咬狗”的平衡術——太監咬誰?就是外廷大臣。

我見有人說,呂芳的原型是李芳,那就更不對了。李芳倒是確有其人,可李芳是隆慶皇帝,也就是嘉靖帝的兒子朱載垕潛邸的人,在隆慶初年先後任內官監太監和司禮監太監。他在嘉靖活著時,沒他什麼事兒,怎麼可能成“老祖宗”呢?

李芳為人較為正直,甚至是強悍,在隆慶帝即位後,屢屢直言進諫,結果得罪主子,被關到牢裡去了,下場不好。

關於明代嘉靖以後的明朝大太監,我在《大明那些九千歲》一書的第三部《大太監衰亡記》裡有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看官,可以找來看看。下為書影

因為有書,我就不在這裡多講李芳——這個很另類的大太監的故事了。

(皇帝不稱朕/胡丹答題)


皇帝不稱朕

你以為嘉靖真的生氣了?

他是在玩帝王之術!

讓肥貓來給大家解釋解釋這其中的奧妙。先了解一下嘉靖皇帝當時搞的政治構架。



嘉靖搞的是內閣制。

所謂內閣,實質上就相當於嘉靖的秘書班子。各地各部門的奏摺送上來,嘉靖是不看的,先由內閣諸大臣來審閱商議,拿出處理意見來,付在奏摺上,送入內廷的司禮監,這叫“票擬”。

嘉靖仍然不看,而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來審查,覺得不好,發回重新寫,覺得這個辦法還不錯,就在這面簽字。這叫“批紅”。

這還不算完,最後交由掌印太監過目,最後審核,覺得確實可行,就蓋上璽印,發回內閣照此執行。

整個過程,嘉靖是不出面的。他可以悠哉遊哉地在後宮做自己喜歡的事,採集宮女的天癸煉製金丹。

除非,發生重大的矛盾了,這些問題才轉呈嘉靖御覽定奪。平時,他是不必插手的。



這就意味著嘉靖就不管理朝政了嗎?不,他要管,只不過,一般不插手具體事務罷了,他搞的是個三角平衡術。

內閣分成兩派:

一是以首輔嚴嵩,兒子嚴世蕃為首的嚴黨,他們在朝廷中拉幫結派,形成強大的勢力。

二是以次輔徐階,高拱,張居正為首的清流,他們氣味相投,與嚴黨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而內廷司禮監則是另外一股力量,他們替嘉靖嚴密監督內閣的運作,同時,維持內雙方的平衡。當某一方壯大的時候,他們就壓制一下,當某一方傾倒的時候,他們就過去扶一下,讓這個平衡始終維持下去。

而呂芳,就是司禮監的掌印太監。



呂芳這個人,心機城府而宅心仁厚,威嚴果敢卻能體恤人情,忠心耿耿,老成持重。這是他四十年伴君左右所慢慢修煉出來的。

作為司禮監首領,他代天子行事,擁有很大的權力,卻心地善良,小太監們都尊稱他為“老祖宗”。“因為有了萬歲爺,我們才算是半個人,因為有了老祖宗,我們才活得有半個人樣。”

嘉靖皇帝深居宮中,也算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呂芳稱皇上為“主子”,自稱奴才。而長伴嘉靖左右,也算是家人一般。他是宮中嘉靖唯一一個能信得過的人。



司禮監中,黃錦和陳洪是死對頭。而這個陳洪是很有野心的,他想扳倒呂芳取而代之,就時時處處地留心設計。

但要扳倒呂芳,他就必須通過嘉靖的手來完成,怎麼辦呢?他就利用了嘉靖的幾點忌諱:

一、內廷勢力壯大

嘉靖曾經嘲笑呂芳“身為太監卻兒孫滿堂”,一個是調侃,另一個是暗示:內廷不同於內閣,絕不允許有拉派結派,形成勢力的企圖。這是陳洪第一個利用點。

二、內廷勾結外臣

作為司禮監的頭兒,除了管好內廷,還要維持嚴黨與清流之間的平衡,而與雙方的交通必不可免,而私下的交往雖有公心,也難免私意,這也是被陳洪捉住把柄的機會。

三、權力的延繼

在嘉靖構建的這個平衡體系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皇權,皇權是可以代代延續的。而這個三角的各端,誰的權力也無法具有延續性,即使權傾朝野的嚴嵩也不例外。

而呂芳通過“早立子”看透了嘉靖的心思,於是開始為長遠而謀劃,安排馮保進入裕王府作世子的“大伴"。

但這自然是逃不過嘉靖的眼睛。嘉靖後來生氣的怒吼,說呂芳“把心思打到自己孫兒頭上了”。

現在,我們知道“老祖宗”這三個字,有多麼嚴重!



但是,你們憑此就認為陳洪很聰明,很有政治謀略,利用嘉靖的政治忌諱而扳倒了呂芳,那你們就大錯特錯了!

陳洪仍然被嘉靖利用了。

再來給大家說說嘉靖的計劃。

他所構建的這個三角體系是永久不變的嗎?仍然不是。

以前他為什麼要重用嚴嵩,因為嚴嵩夠聰明!

嚴嵩很清楚嘉靖的這個平衡術的原則。所以當他在朝堂中大獲全勝的時候,決不會乘勝追擊,把敵手趁機消滅掉,而是千方百計地為敵人開脫,讓他們重新又站起來。但他兒子嚴世蕃不懂其中的微妙,所以嘉靖呵斥嚴世蕃“看什麼看,向你老子學著點!”。

但後來嘉靖又為什麼要搞倒嚴嵩呢?是嚴嵩老糊塗了嗎?不是。是因為清流內部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徐階,高拱,張居正他自己內部有了尖銳的意見不統一。

即然新的三角平衡已經形成,嘉靖就可以利用這個新三角來替代以前的舊三角。



我前面講過,司禮監就是維持嚴黨與清流的平衡作用,那麼自然,也可以用來打破這個平衡。

那讓誰來當這把刀呢?

當然是陳洪,因為他夠狠!呂芳不行,不能讓呂芳做這個無情無義,翻臉不認人的主角,還是讓陳洪這種自以為聰明的人去頂缸。

嘉靖罰呂芳去南京守墓,表面上是呂芳犯了皇帝大忌,其實只是一個罰他的由頭。

在那個陳洪毒打百官的雪夜,嘉靖對身旁的黃錦道出了自己的用心“你現在應該明白,朕為什麼要呂芳到南京去。這樣的事,呂芳不會幹,朕也不想讓他幹。”

陳洪能做出這樣的事,卻難逃一死。他沒有得到清流和嚴黨任何一方的感激。他只是一條狗,是嘉靖手裡的刀,他最終只能給嘉靖陪葬。

而呂芳去南京給太祖高皇帝守陵,“小杖受大杖走”,迅速脫離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心,從此一生平安。



說了這麼多,大家明白了嗎?


饞嘴肥貓1

太監只是皇帝戴著的白手套。

明朝嘉靖時代,內閣首輔嚴嵩、次輔徐階明爭暗鬥。嘉靖縱容這些爭鬥,是為權力的平衡。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而當兩方爭鬥得不可開交時,必須有人出面調停。如果嘉靖親自出面,一則可能間接支持一方,造成失衡的局面。二則沒有迴旋餘地,會造成一獨大,或兩家皆完。

掌印太監呂芳代表皇帝又不是皇帝,他的出面是保持權力平衡的最好手段。呂芳出面的機會多了,權力也就大得沒邊。很多人產生了錯覺。以為太監呂芳擁有真正的權力,稱之為老祖宗。



手套的地位一旦超越了手。

你說是扔掉手套呢?還是剁掉手?答案顯而易見。太監的權力只不過是皇權的延伸。沒有皇權的支持,太監就是沒有主人的狗。牙齒再鋒利,也只有被人打死的份兒。

呂芳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從不敢在嘉靖或者內閣面前僭越。但其他的太監,呂芳的徒子徒孫們,道行尚淺,阿諛奉承呂芳。呂芳在追捧之中也就慢慢的失去了分寸。

嘉靖的雷霆之怒,是對呂芳的警告,讓他謹守本分。同時也隱含著愛護,因為呂芳再錯一步,就不是發配南京守墓,而是像陳洪一樣被處死。

總結一句話:帝王心,深海針,沒有火眼金睛,莫在官場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