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為什麼人們傾向於爭取中原之地,而不是富裕的南方呢?

山有彡木兮

其實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了,古代南方的地理環境沒有北方好,跟現在也不一樣,南方並不富裕。



就拿江蘇來說,現在的江蘇有1/4的面積都是後來沖積出來的。至少在三國時期,像上海、南通這些地方,還在海里面泡著。當時的長三角地區,比現在小很多。


再說湖南和湖北。起碼在晉朝以前,荊州的人口中心都在現在的河南南陽。

根據《後漢書》的人丁統計,荊州刺史部有628萬人。

其中屬於現在河南的南陽郡有243萬人;

屬於現在湖北的南郡和江夏郡約有100萬人。

屬於現在湖南的四郡一共是285萬人。

古代的湖南和湖北,和現在的地理環境,差別非常的大。


我們上學的時候看到的三國地圖是這樣的。


但是實際上東漢末年的可控區域是這樣的,南方人口太少了。

秦末漢初的可控區域是這樣的



從真實的可控區域可以看到,在三國以前,中央對南方的統治,是由很多個聚居點擴張為聚居塊。

秦朝和西漢,先後派大軍南征,在江南建立的諸郡。用現代的觀點,可以理解為華夏族在江南設立的墾殖點。

雖然在東漢時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正式連為一片,但也遠遠達不到能和北方分庭抗禮的地步。而且,當時的巴蜀地區和華中地區聯繫並不是很緊密。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南方比北方更容易搞分裂;也更容易被北方分而擊破。

從地形上看,南方分為四大塊:江南、巴蜀、雲貴、兩廣。這其中,雲貴很長時間都是羈縻地區,兩廣的戰略價值也不大。四川又極容易被北方攻陷,或者獨立。

比如說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四川,先後獨立過兩次,分別是成漢和譙蜀;又兩次被北方攻陷,分別是前秦和北周時期。從北方攻入巴蜀,比從荊襄進入巴蜀要容易。這種歷史,在中國歷史上一再上演。五代兩宋時期,南唐滅前蜀、北宋滅後蜀、蒙古攻入四川。



失去巴蜀,像東吳和陳朝一樣,僅靠江南地區無法抗衡北方,只能被動挨打。如果長江上游一旦被北方攻破,南方是很難再奪回來的。

一直到北宋以後,南方的人口才超過北方。所以,歷史上稱霸南方,並不是建立霸業的最好選擇。


Mer86

首先要明確一點,在唐末以前,南方是不如北方富裕的。中國歷史上有三次人口南遷分別是漢末到東晉、唐安史之亂後、北宋到南宋。只要稍加比較,就能明白。



東晉之前,中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因為當時北方的氣候相比於南方更適合人類居住。降水充沛,而且平原廣闊,適宜耕種。而南方多為無人區,而且林地廣闊、沼澤遍佈,按照中醫的話講是到處都有瘴氣。記得墨子和魯班對弈的那一局吧,墨子說過,你楚國地方大,人口卻不多,不老老實實在家生孩子,出去打仗消耗人口乾哈?


漢末天下大亂,人們為了避禍開始南逃。歷經了孫吳政權的開發,南方的農耕經濟得以發展。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的漢人展開了瘋狂的屠殺,為了避禍,大量的北方人往南逃往東晉,一時間南方人口激增生產力得到了提高,但還是不足以和北方抗衡,這就是為什麼元嘉北伐劉裕打到山東就打不動了,因為當時南方的經濟已經撐不住了。不過在南方四朝的開發下,南方的大城市格局基本已經定下,富美的江南格局正在定型。

唐中期開始的安史之亂,北方在藩鎮割據的格局下有是亂的一團糟,天天在打仗,百姓為了生存,又一次進行南遷。這次南遷的結果就是南北經濟基本持平,但是廣東湖南等地方仍未大面積開發。像當時的廣東,還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經過了唐末五代這麼一折騰,北方多少是疲憊了,宋朝建立以後,政府提倡的海貿極大的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很多商人被財富所吸引而遷居南方。


靖康之難後,中原地區的宋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火又一次大舉南遷。這一次南遷的結果是南方徹底勝過北方,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南方才成為富饒之地。其富裕程度使的南宋可以抵抗金國、蒙古,朱元璋可以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從南到北打天下的皇帝,太平天國得以憑藉江浙之地而抵抗整個大清。

而中原地區在中古以前不只是人口眾多、土地肥沃有糧食。他還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之地。夏商周時以中原為中心,四周皆是蠻夷之地,作為華夏文明得以發達的發祥地,中原被各朝視為權力和正統的象徵。春秋戰國時的楚國為了被視為列強諸侯,奮力問鼎中原。南宋以前,魏國被視為正統,因為三國中魏國繼承大漢佔據中原,而季漢只有去去益州一地。靖康之難後,大宋盡失中原地,為了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才開始吹捧季漢的正統性。一個國家一個政權,所要正是人口土地合法性三個因素的綜合,而自古誰佔據中原,誰說話的分量也就更重,也就更有機會被視為正統(短命的不算,守都守不住)。



火器工坊

中原是我國古代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地區。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中原地區是我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一個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

中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所以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定鼎天下。

在我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就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

在夏商時期,中原地區應該是指洛陽一帶,因為這裡物產豐富,水草豐美,土地肥沃,適合人的居住,同時隨著河洛文化的繁盛,這個地方也成為了整個國家的心臟地帶,相應的人的聚集程度也最高,這個地區的人數也是最多的。

後來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原地區就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周圍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

而南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處於無人開發的局面。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原因,也還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打個最簡單的比方,現在的城市群就像是中原地區,而巴西的熱帶雨林就是當時的南方。

如果叫人們選擇一個地區居住的話,是會選擇已經有各種設施完善的城市,有網絡、有手機,還是自己拿著鋤頭,鐮刀開荒,說不定有一天倒在哪個野林子都沒有人知道。當時的人們也就面臨這樣的選擇,關鍵是中原地區的房價也不高。

古代冷兵器時代,戰爭頻發,人數就是戰鬥力,糧食就是保障,誰能夠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戰人員和糧草誰就更牛逼。而中原地區有當時古代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在古代的通訊和國家管理效率比較低下,人口密集的平原反而最容易集中力量,所以爭霸天下,大家首先就會想打中原地區。

後來到了宋代,北方戰亂頻發,大量的人口逃到了南方,經濟中心也隨之南移,南方開始富裕起來,可以說是要人有人,要糧食有糧食,已經有競爭天下的資本,但是我國古代有個怪現象,北伐南容易成功,南伐北不容易成功。

江南地區雖然富足,但是水網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難大量集中,反而成為戰亂的避難所。而為戰爭而集中人口進行作戰,這就非常不利於國家統一組織。而且南方多丘陵,有的人實在躲不過了,就直接往深山老林一鑽,誰都找不到。

在古代人們普遍的想法中,一提到南方江南地區的人往往是淑女和文藝才子的印象,而北方中原地區由於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和外來勢力的影響,民風相對南方來說要彪悍一些,單人戰鬥往往要強一點。

當然還有許多原因,例如北方產馬,所以目前也只是撿了些比較重要的原因說了,歡迎大家來補充。


歷史與神話

這個問題問得好!是中國幾代人的歷史疑惑點。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歷代史學家的渲染。從西漢時的司馬遷到新中國的范文瀾,無不把中原當作重點宣傳,大到政權戰爭,小到繁雜習俗。彷彿沒有中原就沒有中國。這種思想影響幾代幾十代人,使一些地方史書也拼命向中原靠攏。如著名史學家張正明先生寫的《楚史》《楚文化史》就是以中原為主軸線。實際上,長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長江中游的楚文化,長江下游的吳越文化都不比中原地區差,很多還勝過中原。以廣東番禺為例:番禺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九大都會(《史記.貨殖列傳》)。楚人在統治嶺南640年間,使其陶瓷業,航海業等都達到中國之最,並幫助古越人種植水稻養羊,建立起聞名中外的五羊城(廣州)。但史家仍稱“荒蠻之地”。

第三,中原人才的流失。如楚國的名相吳起本是中原衛國人,投奔楚悼王后,不僅開展政治改革,將楚郢都太子黨們遷徙到南方的黔中郡,蒼梧郡,豫章郡等地,而且收服了湖南江西嶺南的揚越人,幫助他們種植水稻,開礦井,學習治煉術,還開拓了大餘梅關(楚稱櫪門),溝通了贛江與北江,中原到嶺南的唯一水上交通。吳起因觸犯太子黨仿利益,被兵變亂箭射死。古史書反覆記載這件事,意味著中原人才和文化影響南方。

正如以上種種,加上歷代封建政權大多設置中原。所以,中原在中國人心目中佔有統治地位。


嚴家慶

我國一直是重農抑商,而且社會地位排位是士農工商,商是排在最後一位,就算有錢也沒有有名沒有權,如同在某個美食節目中說的,有錢的商賈大戶因為在官場上沒有地位,所以就互相攀比廚子,這也造就了江南菜比較精緻的原則。



第一,北方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很早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是在北方,而且國都都是在北方,除非被人打的無處可去,才會遷都到南方,比如南宋。而南方一般被稱為蠻夷之地,什麼“夜郎自大”,比如在尋秦記中,項少龍吃飯的時候用自己削的刀和叉吃飯,烏廷芳嗤笑他為南方蠻夷之人。



第二,南方的開化程度整體較晚。

南方以前人數很少大多數是因為戰亂遷移過去的北方人,也是自宋朝以後慢慢富裕起來的,就是因為北方常年戰亂,大規模南遷有關。北人南遷,帶去了大量人口,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同時帶去了先進的文化,飲食,知識,加上江南自身硬件條件不錯,所以南北相互交融,形成了富庶的人間天堂。

所以大家在爭奪政權時,重要的是權利,而不是錢財,軍餉這種事,都是強制徵收,一路裹挾,搶掠,等到建立政權,就有合法收入,所以一定是要奪得對方的政治權利,直搗黃龍,得到了政權,南方的富庶之地就是自己管轄,否則只在富庶之地站穩了腳,名不正言不順,徵稅無人繳納,還不如直接奪了政權,名正言順的收稅。




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對,請指正補充。


歷史假專家

廣義上的中原包括中國北方多個主要省份。南方真正開發是在魏晉南北朝以後,即使北方歷經戰亂,北方人口也遠遠高於南方。


三國時期曹魏人口440萬,蜀國94萬,吳國220萬。魏國並非土地佔據天下2/3而是人口占了2/3。即使在動亂的五胡亂華時代,北方人口也遠遠高於南方。

南方人口第一次高於北方還是在安史之亂後,在北宋初期北方人口再次高於南方。直到南宋,南方才真正意義上的超過北方。

同時中原代表了正統性,是華夏的發祥地。一個僅佔據北方的政權頂多是沒有統一,一個僅佔據南方的政權大多認為偏安。


漁耕樵讀

為什麼尼?這要從中國人的遷徙講起。

秦朝的都城是咸陽,在陝西,往後幾個朝代洛陽,長安,太原........

你會發現,都在北方。我們常說,定鼎中原,象徵一個國家主權的確立。


而在宋朝之前,南方是:蠻夷之地(南方人下手麻煩輕一點,啊~)你會發現,某某某幹了壞事,來人,流放。蘇軾當年流放的地方是海南。真的是鳥不拉屎啊。

南方土質粘性中,還酸性大,要不是北方整天搞創業(造反)擾民,誰來這裡受罪。真是的。

北方越來越旱,又是邊境地區,對面的哥們是不是跑過來搶一把,又不是土豪,反正地被縣太爺給私辦了,死那不是死,去南方看運氣了。

那時候的南方沒有多少人去,加上原住民時常和遷移的人幹架,口碑也不好,但時代在發展,人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大,南北方差異慢慢的浮現了出來。

南方靠海,打打魚,順便和其他海上的小夥伴做做生意,小日子很舒坦,像南宋,被趕到南方,娛樂業發展的很迅猛。

但地域文化影響一個地區戰力。北方兵剽悍勇猛一些,但當然最重要的是,北方自古以來是“中原”,要宣佈你的政權合法,你要定鼎中原,才好意思說大一統。

幾千年文明過去了,中國人還是很熱衷於面子工作的,出師有名,才有個交代。把中原打下來,就相當於打下來了中國,北方雄兵百萬,一聲渡江,劍指南方。當然,先佔領北方多是自古的習慣,但也有不同的人。

朱元璋,他是自南由北統一中國的,南方的富庶極大的幫助了他的統一進程。


史談

有一句話應該都聽過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代表著華夏的正統,另外戰爭的目的是掠奪人口,掠奪資源,在古代華北平原的中原地區,人口密集,擁有了中原就意味著擁有了這些可以征戰的資源。



南方富裕這是在東晉以後才慢慢形成的,古代由於戰亂,由於對中原的爭奪,導致人口以及先進生產力南遷這才慢慢造就了南方的富裕。

還有縱觀歷史,在南方建立的朝廷無不是偏居一隅的小朝廷,就連唯一一個從南方打到北方的明朝,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都想往北方中原遷都,可見中原的意義是何等重要。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在古代,由於騎兵對步兵的戰略優勢,一旦北方勢力登陸南方,則南方基本擋不住,這也是得北方者多得天下,而得南方者多難北伐!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明朝實現由南向北反擊並取得成功的!

北方之所以衰弱是因為金國入侵與蒙元入侵造成的數百年發展斷離。在北宋以前,當時的北方從水利建設到農田開墾都比較完善,不需要重新墾殖。反之,南方由於基礎設施少,水患嚴重,並沒有強過北方地區!當時的南方僅限於淮南淮北地區,以及兩湖江浙一帶地區。而這些地區又比鄰福建兩廣這些在當時匪患橫行的不毛之地。

南方得到發展主要還是得益於南宋。由於南宋的政權南渡,使得南方得到相應的發展。南宋在南方經營了一百多年,興修水利,開墾農田。這也是南宋能夠跟巔峰蒙古國對戰五十多年不被滅亡的主因。南方也就從這時開始超越北方,成為新的經濟中心。

到了元朝時期,朝廷的錢糧才是真正由南方供應七成!這時候就是真的南方富庶之地了!因此,可以這麼理解,所有人都是想撿現成的,不想自己去開發。


優己

在兩宋以前,中原是中國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得中原即可得天下。

南方是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才發展起來的。分別是八王之亂後的衣冠南渡、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而在秦漢時期,南方還是相對落後,且人丁稀少。



拿三國時期舉例,當時曹魏的人口是440萬,蜀國是94萬,吳國是220萬。也就是說,蜀吳兩國的人口總數加起來還比魏國少了一百多萬。而魏國佔據的中原地區還是飽受漢末戰亂影響的重災區。蜀吳兩地這人口數還是在相對太平的情況下,才積累起來的水平。



可見,當時中原與南方之間的差距,是相當巨大的。即便在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時期,相對穩定的南方,其人口和生產力水平還是比不上北方的中原地區。



後來中原又經歷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大量的中原先民南遷到南方。此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到明清時期,已有湖廣熟天下足這樣的局面形成。

此後南方成為中國的經濟和稅賦重心,而中原地區則光輝不再了。

但即便如此,中原始終還是兵家必爭之地。畢竟作為中國的核心地區,中原是四戰之地,地理位置於全國而言尤為重要。不管是北伐戰爭、抗戰還是內戰,中原地區的地位都相當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