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人们倾向于争取中原之地,而不是富裕的南方呢?

山有彡木兮

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了,古代南方的地理环境没有北方好,跟现在也不一样,南方并不富裕。



就拿江苏来说,现在的江苏有1/4的面积都是后来冲积出来的。至少在三国时期,像上海、南通这些地方,还在海里面泡着。当时的长三角地区,比现在小很多。


再说湖南和湖北。起码在晋朝以前,荆州的人口中心都在现在的河南南阳。

根据《后汉书》的人丁统计,荆州刺史部有628万人。

其中属于现在河南的南阳郡有243万人;

属于现在湖北的南郡和江夏郡约有100万人。

属于现在湖南的四郡一共是285万人。

古代的湖南和湖北,和现在的地理环境,差别非常的大。


我们上学的时候看到的三国地图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可控区域是这样的,南方人口太少了。

秦末汉初的可控区域是这样的



从真实的可控区域可以看到,在三国以前,中央对南方的统治,是由很多个聚居点扩张为聚居块。

秦朝和西汉,先后派大军南征,在江南建立的诸郡。用现代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华夏族在江南设立的垦殖点。

虽然在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正式连为一片,但也远远达不到能和北方分庭抗礼的地步。而且,当时的巴蜀地区和华中地区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南方比北方更容易搞分裂;也更容易被北方分而击破。

从地形上看,南方分为四大块:江南、巴蜀、云贵、两广。这其中,云贵很长时间都是羁縻地区,两广的战略价值也不大。四川又极容易被北方攻陷,或者独立。

比如说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川,先后独立过两次,分别是成汉和谯蜀;又两次被北方攻陷,分别是前秦和北周时期。从北方攻入巴蜀,比从荆襄进入巴蜀要容易。这种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五代两宋时期,南唐灭前蜀、北宋灭后蜀、蒙古攻入四川。



失去巴蜀,像东吴和陈朝一样,仅靠江南地区无法抗衡北方,只能被动挨打。如果长江上游一旦被北方攻破,南方是很难再夺回来的。

一直到北宋以后,南方的人口才超过北方。所以,历史上称霸南方,并不是建立霸业的最好选择。


Mer86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唐末以前,南方是不如北方富裕的。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南迁分别是汉末到东晋、唐安史之乱后、北宋到南宋。只要稍加比较,就能明白。



东晋之前,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因为当时北方的气候相比于南方更适合人类居住。降水充沛,而且平原广阔,适宜耕种。而南方多为无人区,而且林地广阔、沼泽遍布,按照中医的话讲是到处都有瘴气。记得墨子和鲁班对弈的那一局吧,墨子说过,你楚国地方大,人口却不多,不老老实实在家生孩子,出去打仗消耗人口干哈?


汉末天下大乱,人们为了避祸开始南逃。历经了孙吴政权的开发,南方的农耕经济得以发展。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汉人展开了疯狂的屠杀,为了避祸,大量的北方人往南逃往东晋,一时间南方人口激增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还是不足以和北方抗衡,这就是为什么元嘉北伐刘裕打到山东就打不动了,因为当时南方的经济已经撑不住了。不过在南方四朝的开发下,南方的大城市格局基本已经定下,富美的江南格局正在定型。

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北方在藩镇割据的格局下有是乱的一团糟,天天在打仗,百姓为了生存,又一次进行南迁。这次南迁的结果就是南北经济基本持平,但是广东湖南等地方仍未大面积开发。像当时的广东,还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经过了唐末五代这么一折腾,北方多少是疲惫了,宋朝建立以后,政府提倡的海贸极大的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很多商人被财富所吸引而迁居南方。


靖康之难后,中原地区的宋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火又一次大举南迁。这一次南迁的结果是南方彻底胜过北方,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南方才成为富饶之地。其富裕程度使的南宋可以抵抗金国、蒙古,朱元璋可以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从南到北打天下的皇帝,太平天国得以凭借江浙之地而抵抗整个大清。

而中原地区在中古以前不只是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有粮食。他还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地。夏商周时以中原为中心,四周皆是蛮夷之地,作为华夏文明得以发达的发祥地,中原被各朝视为权力和正统的象征。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为了被视为列强诸侯,奋力问鼎中原。南宋以前,魏国被视为正统,因为三国中魏国继承大汉占据中原,而季汉只有去去益州一地。靖康之难后,大宋尽失中原地,为了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才开始吹捧季汉的正统性。一个国家一个政权,所要正是人口土地合法性三个因素的综合,而自古谁占据中原,谁说话的分量也就更重,也就更有机会被视为正统(短命的不算,守都守不住)。



火器工坊

中原是我国古代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中原地区是我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一个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中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所以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定鼎天下。

在我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就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

在夏商时期,中原地区应该是指洛阳一带,因为这里物产丰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适合人的居住,同时随着河洛文化的繁盛,这个地方也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心脏地带,相应的人的聚集程度也最高,这个地区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后来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原地区就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周围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而南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处于无人开发的局面。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原因,也还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现在的城市群就像是中原地区,而巴西的热带雨林就是当时的南方。

如果叫人们选择一个地区居住的话,是会选择已经有各种设施完善的城市,有网络、有手机,还是自己拿着锄头,镰刀开荒,说不定有一天倒在哪个野林子都没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也就面临这样的选择,关键是中原地区的房价也不高。

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频发,人数就是战斗力,粮食就是保障,谁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和粮草谁就更牛逼。而中原地区有当时古代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在古代的通讯和国家管理效率比较低下,人口密集的平原反而最容易集中力量,所以争霸天下,大家首先就会想打中原地区。

后来到了宋代,北方战乱频发,大量的人口逃到了南方,经济中心也随之南移,南方开始富裕起来,可以说是要人有人,要粮食有粮食,已经有竞争天下的资本,但是我国古代有个怪现象,北伐南容易成功,南伐北不容易成功。

江南地区虽然富足,但是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所。而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这就非常不利于国家统一组织。而且南方多丘陵,有的人实在躲不过了,就直接往深山老林一钻,谁都找不到。

在古代人们普遍的想法中,一提到南方江南地区的人往往是淑女和文艺才子的印象,而北方中原地区由于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和外来势力的影响,民风相对南方来说要彪悍一些,单人战斗往往要强一点。

当然还有许多原因,例如北方产马,所以目前也只是捡了些比较重要的原因说了,欢迎大家来补充。


历史与神话

这个问题问得好!是中国几代人的历史疑惑点。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代史学家的渲染。从西汉时的司马迁到新中国的范文澜,无不把中原当作重点宣传,大到政权战争,小到繁杂习俗。仿佛没有中原就没有中国。这种思想影响几代几十代人,使一些地方史书也拼命向中原靠拢。如著名史学家张正明先生写的《楚史》《楚文化史》就是以中原为主轴线。实际上,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文化,长江下游的吳越文化都不比中原地区差,很多还胜过中原。以广东番禺为例:番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九大都会(《史记.货殖列传》)。楚人在统治岭南640年间,使其陶瓷业,航海业等都达到中国之最,并帮助古越人种植水稻养羊,建立起闻名中外的五羊城(广州)。但史家仍称“荒蛮之地”。

第三,中原人才的流失。如楚国的名相吳起本是中原卫国人,投奔楚悼王后,不仅开展政治改革,将楚郢都太子党们迁徙到南方的黔中郡,蒼梧郡,豫章郡等地,而且收服了湖南江西岭南的扬越人,帮助他们种植水稻,开矿井,学习治炼术,还开拓了大余梅关(楚称枥门),沟通了赣江与北江,中原到岭南的唯一水上交通。吳起因触犯太子党仿利益,被兵变乱箭射死。古史书反复记载这件事,意味着中原人才和文化影响南方。

正如以上种种,加上历代封建政权大多设置中原。所以,中原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统治地位。


严家庆

我国一直是重农抑商,而且社会地位排位是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后一位,就算有钱也没有有名没有权,如同在某个美食节目中说的,有钱的商贾大户因为在官场上没有地位,所以就互相攀比厨子,这也造就了江南菜比较精致的原则。



第一,北方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很早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在北方,而且国都都是在北方,除非被人打的无处可去,才会迁都到南方,比如南宋。而南方一般被称为蛮夷之地,什么“夜郎自大”,比如在寻秦记中,项少龙吃饭的时候用自己削的刀和叉吃饭,乌廷芳嗤笑他为南方蛮夷之人。



第二,南方的开化程度整体较晚。

南方以前人数很少大多数是因为战乱迁移过去的北方人,也是自宋朝以后慢慢富裕起来的,就是因为北方常年战乱,大规模南迁有关。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人口,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同时带去了先进的文化,饮食,知识,加上江南自身硬件条件不错,所以南北相互交融,形成了富庶的人间天堂。

所以大家在争夺政权时,重要的是权利,而不是钱财,军饷这种事,都是强制征收,一路裹挟,抢掠,等到建立政权,就有合法收入,所以一定是要夺得对方的政治权利,直捣黄龙,得到了政权,南方的富庶之地就是自己管辖,否则只在富庶之地站稳了脚,名不正言不顺,征税无人缴纳,还不如直接夺了政权,名正言顺的收税。




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对,请指正补充。


历史假专家

广义上的中原包括中国北方多个主要省份。南方真正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即使北方历经战乱,北方人口也远远高于南方。


三国时期曹魏人口440万,蜀国94万,吴国220万。魏国并非土地占据天下2/3而是人口占了2/3。即使在动乱的五胡乱华时代,北方人口也远远高于南方。

南方人口第一次高于北方还是在安史之乱后,在北宋初期北方人口再次高于南方。直到南宋,南方才真正意义上的超过北方。

同时中原代表了正统性,是华夏的发祥地。一个仅占据北方的政权顶多是没有统一,一个仅占据南方的政权大多认为偏安。


渔耕樵读

为什么尼?这要从中国人的迁徙讲起。

秦朝的都城是咸阳,在陕西,往后几个朝代洛阳,长安,太原........

你会发现,都在北方。我们常说,定鼎中原,象征一个国家主权的确立。


而在宋朝之前,南方是:蛮夷之地(南方人下手麻烦轻一点,啊~)你会发现,某某某干了坏事,来人,流放。苏轼当年流放的地方是海南。真的是鸟不拉屎啊。

南方土质粘性中,还酸性大,要不是北方整天搞创业(造反)扰民,谁来这里受罪。真是的。

北方越来越旱,又是边境地区,对面的哥们是不是跑过来抢一把,又不是土豪,反正地被县太爷给私办了,死那不是死,去南方看运气了。

那时候的南方没有多少人去,加上原住民时常和迁移的人干架,口碑也不好,但时代在发展,人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南北方差异慢慢的浮现了出来。

南方靠海,打打鱼,顺便和其他海上的小伙伴做做生意,小日子很舒坦,像南宋,被赶到南方,娱乐业发展的很迅猛。

但地域文化影响一个地区战力。北方兵剽悍勇猛一些,但当然最重要的是,北方自古以来是“中原”,要宣布你的政权合法,你要定鼎中原,才好意思说大一统。

几千年文明过去了,中国人还是很热衷于面子工作的,出师有名,才有个交代。把中原打下来,就相当于打下来了中国,北方雄兵百万,一声渡江,剑指南方。当然,先占领北方多是自古的习惯,但也有不同的人。

朱元璋,他是自南由北统一中国的,南方的富庶极大的帮助了他的统一进程。


史谈

有一句话应该都听过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代表着华夏的正统,另外战争的目的是掠夺人口,掠夺资源,在古代华北平原的中原地区,人口密集,拥有了中原就意味着拥有了这些可以征战的资源。



南方富裕这是在东晋以后才慢慢形成的,古代由于战乱,由于对中原的争夺,导致人口以及先进生产力南迁这才慢慢造就了南方的富裕。

还有纵观历史,在南方建立的朝廷无不是偏居一隅的小朝廷,就连唯一一个从南方打到北方的明朝,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都想往北方中原迁都,可见中原的意义是何等重要。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在古代,由于骑兵对步兵的战略优势,一旦北方势力登陆南方,则南方基本挡不住,这也是得北方者多得天下,而得南方者多难北伐!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明朝实现由南向北反击并取得成功的!

北方之所以衰弱是因为金国入侵与蒙元入侵造成的数百年发展断离。在北宋以前,当时的北方从水利建设到农田开垦都比较完善,不需要重新垦殖。反之,南方由于基础设施少,水患严重,并没有强过北方地区!当时的南方仅限于淮南淮北地区,以及两湖江浙一带地区。而这些地区又比邻福建两广这些在当时匪患横行的不毛之地。

南方得到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南宋。由于南宋的政权南渡,使得南方得到相应的发展。南宋在南方经营了一百多年,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这也是南宋能够跟巅峰蒙古国对战五十多年不被灭亡的主因。南方也就从这时开始超越北方,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到了元朝时期,朝廷的钱粮才是真正由南方供应七成!这时候就是真的南方富庶之地了!因此,可以这么理解,所有人都是想捡现成的,不想自己去开发。


优己

在两宋以前,中原是中国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得中原即可得天下。

南方是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才发展起来的。分别是八王之乱后的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而在秦汉时期,南方还是相对落后,且人丁稀少。



拿三国时期举例,当时曹魏的人口是440万,蜀国是94万,吴国是220万。也就是说,蜀吴两国的人口总数加起来还比魏国少了一百多万。而魏国占据的中原地区还是饱受汉末战乱影响的重灾区。蜀吴两地这人口数还是在相对太平的情况下,才积累起来的水平。



可见,当时中原与南方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巨大的。即便在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相对稳定的南方,其人口和生产力水平还是比不上北方的中原地区。



后来中原又经历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大量的中原先民南迁到南方。此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到明清时期,已有湖广熟天下足这样的局面形成。

此后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和税赋重心,而中原地区则光辉不再了。

但即便如此,中原始终还是兵家必争之地。毕竟作为中国的核心地区,中原是四战之地,地理位置于全国而言尤为重要。不管是北伐战争、抗战还是内战,中原地区的地位都相当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