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有一種味道,叫做喝了才知道。

記得某年去北京遊玩,吃早餐的時候我想嚐嚐盛名已久的北京“豆汁兒”,服務員一看我就是那種外地來的,好心的提醒我“這個不好喝,您還是別點了”。

笑話,不就是酸的豆漿嗎?果斷叫一大碗,按照網上說的還配了個焦圈和鹹菜,剛上桌還挺有賣相,色香。。。。。嗯,味就不說了。總之只喝了一口,焦圈和鹹菜倒是不錯,推薦至於豆漿與豆汁的差別,完全是兩個東西,不能夠有任何聯想!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好吧,其實問題是,這麼難喝的東西,為什麼北京人要把它創造出來,並且還有那麼多人喜歡?

據說,北京豆汁兒在宋代就已經有了,文字上的記載也大概有300多年。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在乾隆年間還成為了宮廷飲料。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豆汁兒本來是北京普通百姓的最愛。乾隆十八年(1754年),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乾隆皇帝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召集群臣共同品嚐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齊聲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

我嚴重懷疑此段材料的真實性,因為第一次喝都豆汁,絕不可能會認為好喝;如果說這段資料是真的,只能認為大臣們都只是在附和。事實上根據很多北京人的描述,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一般是老北京人愛喝,甚至排隊都要買。

郭德綱的相聲就有一個段子:

把一個人踹到地上,灌碗豆汁兒,跳起來就罵街的,那一定不是本地人;把一個人踹到地上,古玩豆汁兒,跳起來就問有焦圈嗎的,那肯定是老北京。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這也不是誇張,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對豆汁兒情有獨鍾。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傳入宮內。每年舊曆九月至次年立夏後5天,清宮御、壽兩膳房都要製做豆汁,帝、後酒肉之餘,皆飲豆汁以解油膩。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據說,咸豐梓宮(靈梓)迴鑾,東西兩太后帶領同治帝剛回到宮裡,即向御膳房要豆汁兒喝。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梅蘭芳家有一個時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鍋豆汁兒,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胡金銓先生在談老舍的一本書上,一開頭就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已。有一年我路過濟南,在車站附近一個小飯鋪牆上貼著條子說有“豆汁”發售。叫了一碗來吃,原來是豆漿。是我自己疏忽,寫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兒”。來到臺灣,有朋友說有一家飯館兒賣豆汁兒,乃偕往一嘗。烏糟糟的兩碗端上來,倒是有一股酸餿之味觸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麥片粥,到嘴裡很難下嚥。可見在什麼地方吃什麼東西,勉強不得。

——《雅舍談吃》梁實秋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兒的,就是河北各縣也沒有人能容忍這個異味而不齜牙咧嘴。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講真,這真的不是一碗石灰水嗎?(無意冒犯)

北京豆汁看起來顏色灰裡透綠,喝起來味道又臭又酸。可一旦喝上道,就有其味無窮之嘆,就如同洋人吃臭“芝士”(也就是臭奶酪)一樣,吃不慣者難以下嚥,甚至作嘔,吃上癮的一天不吃就覺著欠點兒什麼。因此當年東安市場的小店“豆汁何”名聲一點不小於隔壁大飯莊東來順。穿著華貴、坐著私家轎車專程來喝五分錢一碗豆汁的,大有人在。

不要看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於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要想喝這一口,在西城區護國寺街裡的護國寺小吃店還能領略到比較正宗的豆汁。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說得好,老闆,給我來份豆漿油條!

北京人出於什麼目的要發明豆汁兒這個“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