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地竟相隔不到一公里

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地竟相隔不到一公里

1983 年,湖北江陵(楚國郢部所在)馬山發掘了一座楚國貴族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飾華美、完整如新、鋒刃銳利的矛狀兵器,骹內中空,有殘竹柲。器身兩面中脊和骹部有黑色米字形暗花。

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地竟相隔不到一公里

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鈼(借為矠,矛也。)”

這就是吳王夫差矛,作為吳王專用的兵器,脊部有血槽,可以提高殺傷能力,全器中空,壁薄而刃鋒利,對鑄造工藝要求很高。

而在1965 年,距離夫差矛出土地江陵(楚國郢部所在)馬山不超過一公里的望山,就是越王勾踐劍出土的地方。

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地竟相隔不到一公里

這件著名的越王勾踐劍,整個劍身滿飾有菱形暗紋,劍身中間亦一道凸起的稜。在靠近劍格的地方刻有鳥篆體錯金銘文八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字跡非常清楚。

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地竟相隔不到一公里

在那春秋末期,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強盛起來,參加了爭霸戰爭。吳王闔閭,曾攻破楚國郢都,楚國聯絡越王勾踐攻打吳國後方,闔閭回軍攻越,遭到失敗,闔閭受傷而死。

接著闔閭的兒子夫差打敗越軍,迫使勾踐臣服。勾踐忍辱負重,返回越國。從此勾踐苦身勞心,懸膽於戶,天天舔嘗苦膽,厲兵秣馬,立志報仇,終於徹底打敗吳國。

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地竟相隔不到一公里

劍鍔鋒芒犀利,寒光閃閃,保存如新,至今猶能斷髮

而吳、越兵器如此集中地在楚國都城出土絕非偶然。春秋晚期的吳越爭霸,以越王勾踐滅吳為結束,至戰國中期,楚國滅越,吳、越的珍寶盡數流入楚國是必然之事。因此,以上三器很可能是楚滅越的戰利品。

如今兩件兵器均珍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經測定:越王勾踐劍的暗紋與吳王夫差矛均採用了硫化銅特殊工藝加以處理,且表面的米字形暗紋也相同。

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出土地竟相隔不到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