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連醫生也容易痛風?不“澆水施肥”,可減少痛風發作!

痛風是一種古老新興的疾病,從出現開始就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在美國,痛風患病率達到4%;在歐洲,約1.5%的成年人遭受痛風的困擾;我國目前的痛風患者已超過1700萬人,高尿酸血癥患者更是高達1.2億,而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已成為我國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慢性代謝性疾病。

為什麼連醫生也容易痛風?不“澆水施肥”,可減少痛風發作!

在人們的印象中,醫生對包括痛風在風的疾病防控知識掌握得要比普通病人全面的多,那為什麼醫生也容易得痛風呢?這是因為,痛風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性疾病,它的發生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作用的結果。原發性痛風60%與遺傳因素有關,40%與環境因素有關,遺傳因素是痛風發病的主要因素。我們常把痛風的遺傳因素稱為痛風的遺傳易感性。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既然是痛風具有遺傳易感性,為什麼幾十年以前很少聽說有人痛風呢?其實,痛風的遺傳易感性自古到今一直存在,但到最近才凸顯出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把痛風的遺傳易感性比作人體內潛伏著的痛風的“種子”,喝酒相當於“澆水”,吃肉和海鮮相當於“施肥”,再加上現代一些生活方式的促成,痛風這種“莊稼”就迅速地長出來了,併成片成林。

為什麼連醫生也容易痛風?不“澆水施肥”,可減少痛風發作!

痛風的遺傳易感性並不會因為掌握更多的疾病防控知識就會消失,因此醫生也不例外。原發性痛風的遺傳易感性由一系列參與痛風發作的易感基因組成,單個痛風易感基因的致病作用都是微效的,其合力組成了痛風的遺傳易感性。組成痛風遺傳易感性的基因至少包括兩類,其一為參與尿酸代謝和合成的基因,它們導致了肝尿酸合成的增加和(或)腎尿酸排洩的減少;其二為參與關節炎症或調節炎症的基因,它們使得參與天然免疫反應的細胞系統對尿酸鹽結晶的反應性增強,最終導致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

也就是說,就算是充分掌握痛風防治知識的醫生,也無法改變痛風的遺傳易感性,在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們也躲不過痛風的折磨。不過,如果我們能規避給痛風的遺傳易感性”澆水施肥“的那些環境因素,就能夠減少痛風的發生機率。痛風的環境因素除了飲食習慣之外,還包括營養狀況、工作及生活條件、體力活動、職業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飲食習慣。

為什麼連醫生也容易痛風?不“澆水施肥”,可減少痛風發作!

一項為期12年的研究清晰地記錄了各種飲食元素對痛風的影響。痛風的發生與每日攝入紅肉、海鮮的量相關,而與富含嘌呤的蔬菜的攝入沒有相關性;且攝入低脂的奶製品與發生痛風的風險呈負相關。一般來說,通常對痛風飲食控制的目標是將血清尿酸水平從最大值降低大約60微摩爾每升。

痛風患者飲食中一個有用的成分是維生素C。補充維生素C,或者從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中攝入也對血尿酸水平有益。研究發現,補充維生素C 500到1000毫克每分升,血尿酸水平可下降36微摩爾每升,最多可降低90微摩爾每升。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導致的尿酸pH變化、草酸鹽的產生,以及尿尿酸是否會促進尿路結石尚不清楚。

為什麼連醫生也容易痛風?不“澆水施肥”,可減少痛風發作!

雖然富含嘌呤的食物很多,但基於大量流行病學的資料顯示,比較明確和痛風相關的有酒、海鮮、內臟和肉類。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分痛風患者只認為啤酒和痛風有關,實際上由於酒精在體內代謝會大量消耗能量,使得尿酸生成增加。所以,無論是白酒、紅酒還是啤酒,都會增大痛風的風險。另外,富含果糖的食物和飲料也會增加痛風的風險,這與果糖代謝過程中也會大量消耗能量有關。另外一些食物比如豆製品、富含嘌呤的蔬菜、蘑菇等雖然嘌呤含量很高,但是目前沒有相關的研究證明其與痛風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