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方志——隋炀帝被困雁门城

隋炀帝被困雁门城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突厥不断入侵掳掠,兴兵南犯,威胁隋的统治。北周嫁到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夫人千金公主,“自伤宗祀绝灭,每怀覆隋之志,日夜言之于沙钵略。由是悉众为寇,控弦之士四十万。”但当时突厥有四位可汗,各拥重兵,沙钵略与阿波、达头等可汗不和,为隋制胜突厥提供了有利条件。

忻州方志——隋炀帝被困雁门城

开皇元年(581 年)十二月,突厥沙钵略可汗借口为北周复仇,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攻占临榆镇(今山海关),准备大举攻隋。

开皇二年(582)春,杨坚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调兵遣将加强北方各要地守备,以御突厥。

开皇二年(582)五月,沙钵略率本部与阿波等各可汗兵40 万突入长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军曾分别在马邑、可洛峐击败突厥军,但未能阻止其攻势。十二月,突厥大军深入到甘肃武威、金城、天水、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大掠牲畜、财物等。在周桨(今甘肃庆阳南)之战隋军顽强抗击沙钵略主力后,突厥达头可汗不愿继续南进,引兵自去。沙钵略恐其后方生变,遂撤兵北返。

杨坚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采纳长孙晟建议,实行“ 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开皇三年(583)春,沙钵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四月上旬,杨坚下达“ 清边制胜”诏令,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率隋军主力20 万分道反击突厥,先后在白道、高越原、灵州、和龙等地各个击败突厥各部,并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隋,进一步促成突厥内乱,使沙钵略与阿波等相互攻战不止。隋经三年防御作战,完成了反攻准备;突厥则因隋之分化、离间,内部矛盾加深,分裂为东、西突厥二部。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

开皇四年(584)春,西突厥达头可汗降服于隋。秋,东突厥沙钵略因屡为隋军所败和阿波军不断攻击,也向隋求和称藩。隋军反击突厥获胜,迫使沙钵略内附称臣。隋文帝赐千金公主姓杨,改为大义公主。隋文帝灭陈之后,将陈后主的屏风赠送大义公主,不料反引起大义公主的伤怀,又挑动突厥反隋,隋文帝要求突厥杀掉大义公主。恰巧大义公主与人私通事发,于是突厥杀大义公主,再次归附称臣。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 年),铁勒的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10 多部,背叛达头可汗,归附启民可汗。奚、霫等5 部也内迁。达头可汗西奔吐谷浑,从此在历史上消失。启民可汗把达头的部众收归自己统率。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北迁碛口(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西)使他更便于管理整个东突厥汗国。隋文帝将宗女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在位时一直俯首听命。为了进一步羁縻突厥,在突厥又一次内乱,启民可汗只剩了几千人时,隋文帝让启民可汗带部住进了河套南面,“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居之。……部落归者甚众。雍虞闾又击之,上复令入塞。

雍虞闾侵掠不已,迁于河南,在夏、胜二州之间,发徒掘堑数百里,东西拒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后来更将其放进长城之内,在沿边都有所居。突厥在隋炀帝时又开始强大起来,启民可汗死后,其子始毕可汗继位,就开始不听隋朝节制了。

看到始毕可汗有尾大不掉之势,隋炀帝使裴矩安集陇右,听从裴矩建议,又想用隋文帝时的分化离间之计,欲以宗女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叱吉不敢接受,却激怒了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有个足智多谋的亲信叫史蜀胡悉多,裴矩想除掉这个人,便假意通知与突厥互市,将史蜀胡悉多骗到马邑,杀之。然后遣使告诉始毕可汗说:“史蜀胡悉叛可汗来降,我已经替你斩了他了。”始毕可汗知道这是要削减他的羽翼,从此以后不再朝拜隋炀帝。当他看到中原到处起义烽火,便也起了叛乱之心。

隋炀帝于大业十一年(615 年)八月初五巡北塞,八月初八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先遣使者告变,八月十二,车驾驰入雁门,齐王暕以后军保崞县。八月十三突厥大军围雁门。《资治通鉴》载:“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雁门郡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只剩下隋炀帝所在的雁门郡城和齐王暕以后军所保的崞县城,让突厥人久攻不下。

隋炀帝被围困雁门城,突厥兵勇猛攻城,箭如飞蝗,纷纷落在隋炀帝面前。隋炀帝又惊又怕,抱着小儿子杨昊大哭,眼睛都哭肿了。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建议隋炀帝带几千精兵冲出去突围。大臣议论纷纭,大多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不如请炀帝下诏赦免高丽,使将士们免除再伐高丽的担心,一心一意对付突厥,并亲自抚慰官兵,激励士气,坚守待援。

炀帝听从大臣建议,下诏赦免高丽,不再征伐,并亲自巡视慰劳将士,下令:“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又派出使者慰劳将士,相望于道,于是众将士都踊跃杀敌,昼夜拒战。到八月二十四这天,又下诏天下召募勤王兵马,得到诏书的附近州县守令竞相前来赴难。

忻州方志——隋炀帝被困雁门城

同时,隋炀帝派遣使者突围而出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诉始毕可汗说:“北边有急。各路救援兵马已到忻口。”让他赶快回师。

当时,李渊父子在山西讨贼,次子李世民年方十六岁,得到诏书后,前来救驾。李世民当时在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当营将,出兵时,向云定兴建议说:“始毕可汗之所以敢围困皇上,是因为他认为中原救驾援兵一时不会到来。我军兵少,突厥兵多,对起阵来,敌众我寡,不但救不了驾,还可能被他们吃掉。不如采取疑兵之计,虚张声势,拉长队伍,军中多增加旗号、鼓角,白天军旗挥舞,几十里不断,夜晚鼓角相应。使突厥以为援救大军已至,必然惊惧疑虑,说不定会解围而去。”

云定兴孤军救驾,也知不是突厥对手,便采纳李世民建议,调集军旗、鼓角,拉长队伍,分道而进,白天沿路各处军旗飘扬,夜晚鼓角齐鸣。几路队伍同时进入崞县境内,果然被突厥侦察兵发现。他们看到前后几十里不断的旗鼓,赶忙飞报始毕可汗,说隋帝救援大军正向这边进发,前锋已至崞县。

这时,东都洛阳的救驾兵马以及诸郡援兵也先后赶到忻口,收到义成公主告急文书的始毕可汗本就忧虑北方后院之乱,如今听说隋朝救援大军已到,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下令全军撤退。隋炀帝派人出去侦察,发现山谷皆空,便派二千骑追到马邑,俘虏突厥老弱残兵二千余人。

隋炀帝八月初五巡北塞,八月十三被围,八月二十四诏募天下救驾,九月十五始毕退兵。九月十八隋炀帝返回太原,被围32 天。

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隋帝国的内乱严重削弱了华夏,而突厥则因内部统一转向强大,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降附于东突厥。东突厥控弦之士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